近日,一些短視頻平台湧現了大量某知名企業家吐槽的視頻。在視頻中,該企業家對堵車、調休、遊戲等熱門話題進行了調侃和銳評,甚至還有不雅詞彙穿插其間,引髮網友熱議。事實上,那些視頻並非該企業家本人在發聲,而是由網友利用AI軟體採集該企業家原音生成的配音,但逼真的效果讓不少人信以為真。(10月28日《工人日報》)
隨著AI技術的迅猛發展,它的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給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然而,AI從一開始誕生,就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它的正面作用得到積極開發和利用的同時,它的一些弊端也開始顯現。就以AI語音合成技術為例,只需要打開軟體、動動手指,一條以假亂真的配音視頻就能新鮮出爐。本來,這也屬於AI應用的一種,但是如果被不當使用,乃至亂用、濫用,就會引發出很多道德與法律問題。
就以上述某知名企業家被網友利用AI軟體採集原音生成配音為例,「他」對很多社會熱門現象、話題的吐槽,完全是網友藉助他的聲音在說話,但是不明真相的聽眾,卻以為是企業家本人在發表言論和觀點。那麼其中一些錯誤的言論和觀點,就勢必對企業家的個人形象和聲譽帶來嚴重損害。
從法律角度來說,自然人的聲音具有唯一性、獨特性,是自然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聲音權益是人格權的一種。製作並上傳他人AI音頻的行為,無論是出於商業目的還是娛樂目的,都已構成對其人格權的侵犯。如果配音內容違法或違反公序良俗,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譽權。
實際上,已經有人為此吃了官司。今年4月,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開庭宣判了全國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該案中,配音師因認為自身作品被短視頻平台利用AI生成語音產品,嚴重侵犯了自己的聲音權益,將短視頻平台及製作方等5家公司訴至法院,最終原告獲賠經濟損失25萬元。
AI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做到趨利避害,否則就可能侵害他人權益,涉嫌違法犯罪,反過來成為AI技術正常發展的一種羈絆和阻礙。AI語音應用工具提供方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把好第一道關,強化對源頭素材的把控和對生成內容的監管,完善運營規則,並在出現問題時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追溯違法音頻的生成源頭,依法處置。
今年9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提供網絡信息內容傳播平台服務的服務提供者應當採取措施,規範生成合成內容傳播活動。包括提供必要的標識功能,並提醒用戶主動聲明發布內容中是否包含生成合成內容等。
所以更加關鍵的問題,在於網絡信息的傳播平台,對AI生成內容建立甄別和追蹤的機制。如果發現涉嫌偽造的內容或者接到相關投訴,應當要求內容發布者及時對偽造內容進行標識,涉嫌侵權的,及時刪除,造成嚴重後果的可以進行禁言、封號等處理。
文/苑廣闊
圖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向勤如(EN00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43307a17d9245163a4b6c87d2e20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