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鑽石如何掀翻國際鑽石巨頭?

2022-04-20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中國人造鑽石如何掀翻國際鑽石巨頭?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鑽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電影《紳士愛美人》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1953年,瑪麗蓮·夢露主演了一部音樂舞蹈片《紳士愛美人》。在影片中,女神講了一句著名台詞:「鑽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但是,這句台詞中並沒有說明,人造鑽石算不算鑽石。

也許,在不少人看來,「假的永遠真不了」。但對於鑽石來說,情況確實有所不同,人造的和天然的幾乎一模一樣。2018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決定將「自然」一詞從鑽石的定義里刪除,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其實,人造鑽石還是天然鑽石,並不僅僅是個人偏好的不同,還是兩種產業邏輯的區別,接下來,讓我們從三個故事說起。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天然鑽石的。

天然鑽石今天的尊貴地位,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至少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屬於一家很有遠見的企業——戴比爾斯聯合礦業有限公司。

戴比爾斯用上百年的時間塑造了鑽石的市場地位,當然,也塑造了它自己在鑽石市場上的地位。戴比爾斯的塑造手段主要有二:一是靠壟斷礦產來控制供給,二是靠營銷宣傳來限制需求和流通。

早在1902年,戴比爾斯就通過併購、收購存貨等手段,掌控了全球80%的鑽石產出(主要在南非),從而輕鬆控制了每年的鑽石供給量。只要維持鑽石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態,戴比爾斯手上的鑽礦就是搖錢樹。

1900年,南非,戴比爾斯鑽石礦的洗礦廠

後來,戴比爾斯又通過巨額且持續的廣告投入,幾乎將鑽戒塑造成了求婚的必備施法材料,並推出了一句閃耀整個商業史的廣告語——「A diamond is forever.」(中文譯為: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鑽石=愛情,意味著很少有人會賣掉鑽戒——難道你的愛情是可以買賣的嗎?就算真的有人賣,誰會買呢——難道你的愛情是二手的嗎?

二手鑽石被極大抑制,鑽石市場的供不應求便能長期保持。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人造鑽石的。

人造鑽石並非近幾年才出現的新技術,早在1953年,瑞典電氣公司就率先合成出了40顆小粒鑽石,但沒有對外公布。

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人造鑽石技術。因為鑽石除了是奪目的珠寶外,還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堅硬的物質。在打磨之前的鑽石,別名金剛石,是重要的工業材料,在礦產、航天、原子能、計算機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中國的金剛石都要依賴蘇聯進口。在1959年,中蘇交惡。進口沒了,老師也沒了,脖子被卡,只能自力更生。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國人造金剛石行業的奠基者之一王光祖說:「我們的戰鬥是十萬分火急的,研發進程越短越好,一萬年太久,我們要只爭朝夕。

經過4年的艱苦奮鬥,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簡稱三磨所)攻克技術難關,製造出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2年後,三磨所又研發出我國第一台制金剛石的設備——六面頂壓機。

中國首次成功合成人造金剛石

圖源:三磨所

三磨所為祖國工業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也為河南打下了超硬材料產業的基礎。

改革開放後,一部分工人、技術人員從三磨所離職,將相關技術經驗帶到了河南各地,並在後續發展中實現了寶石級人造鑽石技術的突破。如今A股幾個重要的人造鑽石企業,如黃河旋風、力量鑽石等,全都來自河南省,而且其技術淵源大多可以追溯到三磨所。

據統計,中國人造金剛石產量最高時占世界總產量的80%以上,連續10多年高居第一,而產能的絕對主力便是河南省,柘城縣甚至打出了「人造鑽石之都」的稱號。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目前約有10000台六面頂壓機,在生產人造鑽石的約有3000台——產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自動化鑽石加工設備六面頂壓機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戴比爾斯如何對抗競爭對手的。

1959年是鑽石歷史上一個特別重要的年份,不只是因為中國,那一年,戴比爾斯公司自己也成功合成了人造鑽石,不過他們顯然不會拆自己的台,便選擇將這項技術暫時束之高閣。

同年,蘇聯發現了巨型的米爾內鑽石礦,產量大到戴比爾斯根本不可能將其產出的鑽石買完。

米爾內鑽石礦場

控制供給不成,戴比爾斯轉而尋求同蘇聯人合作。蘇聯人口頭答應了細水長流、有錢一起賺,但無產階級政權對資本家的承諾嘛,遵不遵守全看心情。

為了應對不斷出現的新鑽石礦,戴比爾斯想出了新招——當裁判。他們主導推動制定了非常複雜的「4C標準」,規定只有在克拉、顏色、凈度、切工四個方面都符合標準的鑽石,才是高級貨。翻譯一下就是:我產的才叫鑽石,你產的只是石頭。

事實證明,這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蘇聯人。但幾十年後,這招倒成為中國人獲勝的關鍵。

由於人造鑽石在成分、硬度、顏色等各個方面與天然鑽石一模一樣,4C標準一下子成了人造鑽石的最佳廣告。而且,人造鑽石的培育速度更是快得驚人:1克拉的鑽石,培育只需要一周。再加上低得多的生產成本,天然鑽石的市場頹勢盡顯。

圖源:中泰證券

作為縱橫市場百年的巨頭,戴比爾斯不是沒想過招。比如,他們曾將廣告語改成:「Real is Rare,Real is Diamond」(真實的才是稀有的,真實的才是鑽石),以宣揚「人造鑽石不是真鑽石」的觀念,甚至還斥巨資造了一台能夠鑑定人造鑽石的機器。

但對廣大消費者來說,這都不太管用:大家花巨款買的是閃閃亮亮的鑽石,而不是認證證書,誰會把證書戴手上呢?

回顧中國人造鑽石產業的崛起,感覺有點無心插柳的意味,但仔細分析產業思維的不同,方知偶然中有必然。

1960年代,國內一克拉金剛石的價格是32元,一台六面頂壓機一天的產能是300多克拉,摺合1萬多元,是不折不扣的搖錢樹。

照戴比爾斯的邏輯,三磨所應該守好這棵搖錢樹。但三磨所的做法是:熱情地幫助各地來的技術人員,甚至成立小分隊,主動把這項技術帶到全國各地。儘管這樣做會讓中國金剛石的價格下降,影響三磨所的效益,但卻讓全中國的工廠都能用得上金剛石。

戴比爾斯從珠寶產業起家,秉承的是奢侈品邏輯,天然地關注稀缺和壟斷;而河南人造鑽石產業擔負國家重任踏上征途,秉承的是工業品邏輯,其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能買得起。

可以說,兩種邏輯的差異根源,是從起點就決定好了的。在雙方執行力都一樣強的情況下,最終的結果當然也可以預見。

目前,人工合成金剛石主要還是用於工業領域,只有少部分被用作了珠寶。但是,人造鑽石的產品競爭力已經有目共睹,加上世界鑽石礦源日漸枯竭,大勢已經顯現。

重達12.75克拉的培育鑽石

根據Bain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人造鑽石的市場滲透率從4.3%提升到了6%,預計未來將保持15%—20%的年均增速。

人造鑽石將逐步取代天然鑽石已成為不少業內人士的共識,中國的各大人造鑽石企業也都已經開始向珠寶領域發力。

可是,戴比爾斯輸了嗎?未必。

還記得前面說過戴比爾斯在1959年合成出了鑽石嗎?多年以來,他們雖然不用,但對這項技術卻一直保持著關注與準備。60年後,他們掏出了這隻備胎。

2018年,戴比爾斯推出了自己的人造鑽石品牌「Light Box」。

當然了,作為天然鑽石的帶頭大哥,戴比爾斯也沒真的徹底「投敵」。他們仍然保持了天然鑽石對人造鑽石的優越感,宣布人造鑽石「只做飾品,不做婚戒」,並且告訴客戶:人造鑽石不適合在重要場合佩戴。意思很明確:比技術,我也有;比營銷,我底子更厚。

更激烈的競爭,才剛剛拉開序幕。

本篇作者 | 林克| 當值編輯 | 武新月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圖源|VCG

聽北大博士的心理學課

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42e36ea0e39b3701ebcc6233dd582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