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和康有為只是幌子,光緒和親信一直想促成清日英三國同盟

2022-06-08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戊戌變法和康有為只是幌子,光緒和親信一直想促成清日英三國同盟

#「戊戌政變」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話劇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里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名義上主導變法的康有為本人既不懂英語,也沒有留洋經歷。

為什麼光緒帝會讓「土鱉」康有為來主持變法?

是因為清廷當時真的沒有人才了嗎?

不是的,事實上清朝當時就有一位二品高官,不但精通英文,而且本人還擔任過清朝駐美大使,甚至可以和英國人赫德一塊討論交響樂與華盛頓。

這位大臣就是時任戶部左侍郎兼總理衙門大臣的張蔭桓。

張蔭桓可不僅僅是只懂洋務,他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在當時被「帝師」翁同龢稱之為「四絕」;別看張蔭桓是捐班出身,但是他還兼任禮部左侍郎,同時翁同龢與他私人通信時,一口一個「吾師」。

甚至在1897年,張蔭桓還作為清朝特使,遠赴倫敦參加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六十年慶典。

那麼,是不是張蔭桓雖然「學貫中西」,但是他本人沒有什麼變法意識呢?

事實上早在張蔭桓擔任駐美大使之前的1883年,英國在華外交官就認定張蔭桓是當時清朝少數有變革意識的官員。

那麼,張蔭桓和光緒皇帝、慈禧太后關係怎麼樣呢?

慈禧太后老照片

張蔭桓是得到了慈禧太后賞識,被慈禧太后欽點進總理衙門的,也是慈禧太后親自任命他為駐美大使的;同時,他在戊戌變法之初,是最受光緒帝信任的大臣,朝野都知道張蔭桓才是光緒帝最信任的大臣。

王照稱,「張蔭桓蒙眷最隆,雖不入樞府,而朝夕不時得參密沕,權在軍機大臣以上」,「是時德宗親信之臣,以張蔭桓為第一」。

時人曾記載說:「南海張侍郎曾使外洋,曉然於歐美富強之機,每為皇上講述,上喜聞之,不時召見……啟誘聖聰,多賴其力。」就連政變後流亡日本的梁啟超也不否認張蔭桓因出使西洋,「皇上屢問以西法新政」。

甚至就是康有為都是張蔭桓推薦給翁同龢以及光緒帝的,清代名臣祁世長之孫、軍機大臣李鴻藻外孫祁景頤在筆記里向後世披露:「德宗(光緒帝)立意維新……召見時(張蔭桓)私有所陳,兼進新學書籍。如康南海之進身,外傳翁文恭(同龢)所保,其實由於侍郎密奏也。」

張蔭桓

那麼,是因為康有為變法的主張和觀點讓「學貫中西」的張蔭桓佩服的五體投地嗎?

並不是,張蔭桓在自己日記里對康有為評價並不高:

「長素(康有為)屢言謀國自強,而中外形勢惜未透闢,席間不免呶呶。」

張蔭桓的意思是雖然康有為主張清朝要變法圖強,但是他因為沒出過國當過官,對世界和朝廷的認識還是太幼稚。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告訴大家一件事情:

戊戌變法時,光緒帝身邊已經有了一位精通英文,出使過美國和歐洲,和西方國家關係密切;同時傳統儒學功底和詩詞也能讓翁同龢佩服,還能同時得到慈禧太后以及光緒帝信任,並且很早就被西方在華外交官認為是清朝最有變革意識的官員的出色人才。

光緒帝有了這麼一位能擺平方方面面關係,各方面勢力都能接受的變法主導者張蔭桓,為什麼光緒帝還要用沒有留過洋,不會英文,也沒當過什麼官的康有為?

甚至康有為的奏摺都是張蔭桓代為奏呈給光緒帝的。

李鴻章與張蔭桓等人合影

原因在我看來不複雜,戊戌變法和康有為其實都是幌子,張蔭桓和光緒帝真正目的是悄悄達成清日英三國同盟。

張蔭桓這種出過洋會外語同時又精通儒學的精英不會不知道「挾洋自重」的道理,不會不知道李鴻章在甲午之戰失敗,淮軍和北洋海軍被打光後還能指導清朝外交全靠「清俄密約」;

也不會不知道光緒帝想真正甩開慈禧太后「親政」,必須獲得某一個列強強有力的支持。

所以,張蔭桓一直在為光緒帝真正「親政」忙一件事:拋棄清俄密約,促成清日英三國同盟。

張蔭桓和光緒帝都知道一旦清日英三國同盟達成,那麼日本和英國必定全力支持他親政,到時候慈禧太后就要真正「靠邊站」了。

戊戌變法和康有為只是光緒帝和張蔭桓推出來在前台吸引火力的靶子而已。

不過很可惜,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段位也很高,過早看穿了光緒帝和張蔭桓玩的花樣,所以果斷阻止了清日英三國同盟。

慈禧太后真的是因為光緒帝罷免禮部六堂官而重新垂簾?別忘了,罷免禮部六堂官時,李鴻章總理衙門行走職務也被罷免了。

更有意思的是戊戌變法失敗後,張蔭桓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同時想殺的大臣,那麼誰替張蔭桓求情的呢?日本駐清大使以及英國駐清大使。

珍妃投井

1900年慈禧太后逃離京城時只處死了兩個人:皇宮內是珍妃,皇宮外是被流放到西北的張蔭桓。

而1900年後哪誰在為張蔭桓平反奔走,不惜威脅清政府呢?

日本駐清大使以及英國駐清大使。

最最有意思的事情是雖然清政府在日本駐清大使以及英國駐清大使威脅下,不得不為張蔭桓平反,但是在平反詔書里,清政府連自己的面子都不要,直接在詔書里明說,因為日本和英國強烈要求,所以朝廷給張蔭桓平反,恢復他的一切待遇。

當時人看了這份詔書都吐槽說,就算是真的,朝廷也沒必要明說啊。

由此可見慈禧太后有多麼痛恨張蔭桓,這種恨可比恨康有為強烈多了,強烈到了為了不給張蔭桓面子,甚至不惜把清朝面子都搭進去的地步。

END

Ps:如果大家對張蔭桓和戊戌變法內情有興趣,可以在留言區留言,我看看要不要展開講一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4012ab15c87e54ad27b278b8fdcf3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