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志
一所不存在的大學,突然火了。
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四省343萬名考生,每人1000元,眾籌三十多億元……只用了一天時間,這所四省網友共建的「虛擬大學」,在網上拔地而起,甚至官網、校訓、校徽、院系、招生簡章,也被有模有樣地設計了出來。
眾籌出資建大學,當然是一次玩梗,但它背後的訴求真真切切,作為高等教育的窪地,山河四省實在太缺好大學了。
其實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稀缺,只是山河四省發展現狀的一個縮影,更大的尷尬在於,它們曾經舉足輕重,在全國經濟版圖上,卻越來越缺少存在感。
01
大學當然不是一天建成的。
中國現在的高校布局,是計劃時代的產物,優質的大學,大多都位於大區的行政中心,這種分布格局逐漸演變至今。所以,經濟發達如深圳,哪怕瘋狂建大學,高等教育依然是一塊短板。
山河四省的經濟落差較大,四省網友在教育問題上,構建出「想像的共同體」,它們的抱怨確實不是矯情。
放眼全國,缺好大學的省份很多,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然而山河四省的經濟、人口體量畢竟擺在那裡。頂級大學的數量,和經濟、人口體量明顯不匹配。
四省的GDP總和超過20萬億元,占全國18%;總人口3億,占全國21%;2023年高考考生343萬人。覆蓋3億人的土地上,卻只有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兩所985高校,211高校則只有6所。雙一流院校加起來,總共只有8所。
如果除掉山東,山西和河南、河北更尷尬了,2億人湊不出一所985大學。最慘的是河北,名義上的確擁有一所211高校河北工業大學,但校區卻不在河北,在天津。
由於本地缺少好大學,四省的優秀考生,只能往省外報考。高校招生的屬地傾斜政策,導致他們在省外,根本無法同當地學生公平競爭,只能競爭有限的錄取指標,由此帶來了地獄級的升學難度。
想上好大學,就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像山東等地的年輕人,為何熱愛考研、考編,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上好大學這條通道狹窄,拿不到優質學歷當就業敲門磚,就只能繼續一路考。
於是,山河四省成為勞務輸出的重地,面臨著人才流失之苦,很多考不上好大學的,只能外出務工;考上外地好大學的,可能就在當地就近就業了。
02
山河大學走紅,教育問題的背後,其實還是經濟問題。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本質上是經濟地位弱勢的一個縮影。
今年年初,山河四省的話題就引發討論,四省網友紛紛自嘲「冤種四兄弟」,調侃簽訂《互不嘲諷條約》。而促使它們走到一起的原因很簡單——重要,但似乎又得不到足夠重視;艱苦,但又沒有反饋到發展成績上。
圖源:地球知識局
在地理版圖上,接壤的山河四省,其實是一片特殊的區域,它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這裡土地肥沃,礦產資源豐富,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圖源:地球知識局
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演變,直到今天,它們仍然是重要的糧礦產地,山東的菜,山西的煤,河南的糧,河北的鐵。其中山西的煤、河北的鐵,產量都是全國第一,河南也是僅次於黑龍江的第二大糧食產區。
身為糧礦重地,山河四省用資源「供養」全國,但這些富饒的資源,並沒有給它們帶來經濟上的巨大回報。
2022年,河北的GDP排名第12位,山西排名第20位。山東頂著經濟大省的頭銜,GDP排在全國第3位,但人均GDP十名開外。至於河南,經濟總量第5位,人均GDP卻排在二十名開外。
不僅如此,這二十年來,它們的人均GDP集體下滑。最慘的當屬河北,人均GDP從二十年前的接近十強,一下子掉到了接近墊底的位置。
經濟掉隊的山河四省,各有各的一把辛酸淚。
產煤大省山西,身陷資源轉型陣痛;河北,京畿重地,拱衛首都,缺少主體性和存在感;山東,大象經濟讓它不像沿海;至於河南,流出省外的人口,達到一個深圳的規模。
坐擁華夏文明的積澱,手握重要的糧礦資源,曾經無限輝煌,現在無比失落,在生態轉型、產業升級的浪潮中首當其衝,這種巨大的落差,讓山河四省的民眾有太多的不甘,於是在網絡玩梗中爆發。
03
在大歷史進程中,山河四省的光芒逐漸暗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原因有很多。比如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黃河詛咒,讓農業生產變得困難重重;乾旱少雨的氣候,又限制了用水,限制了工業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重心加速南移,沿海地區快速崛起。在這個過程中,山河四省的市場經濟、民營經濟,相比東南沿海地區都出現了掉隊。
經濟結構上來看,山河四省的產業構成中,資源產業占比都不小。
「家裡有礦」的河北、山西自不用說,GDP排名全國第三的山東,「大象經濟」的特徵明顯,國有資本主導的大企業占主導地位,能源、化工產業影響很大。
資源產業容易快速造富,也容易形成路徑依賴,成為詛咒。
一方面,大量利潤被國有部門拿走,這導致GDP總量高,但人均GDP偏低;另一方面,在生態環保壓力下,成為產業升級最先波及的地方。
依賴國企主導的重工業,依賴礦產資源,產業層次偏低,其另一個體現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太少。據統計,廣東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多達六萬家,而山河四省加起來也才只有三分之一。
說白了,這都是市場經濟、民營經濟缺少活力的體現,它背後還是觀念保守,思維僵化。
為什麼說教育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原因正在於此。山河四省考生高考晉升難,但本地缺少承載就業的民營經濟崗位,缺少足夠活躍的創業創新土壤,於是沒考上好大學的,只好考編,或者去外地務工,而不是在本地創業。
前幾年,一篇《山東終於意識到自己落後了》的文章在網上爆紅,它源於山東主官的一番講話,講話中坦誠落後和不足。其實那番講話中的一些論斷,也可以作為山河四省轉型的方向。
比如要著重從傳統發展模式中解放出來。強化集約發展意識,摒棄原有的拼資源、拼投入、拼消耗的粗放發展路徑模式,努力做到集約集聚發展。
比如要著重從守舊守成中解放出來。強化改革創新、敢為人先意識,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努力做到創新領先發展……
最近一段時間,淄博火上熱搜。淄博的爆紅,為北方城市的轉型逆襲,提供了一條政通人和的路徑。經濟結構、產業問題是次要的,根本上還是轉變思維,提升營商環境。
山河四省的概念火爆,本身就是基於共同問題、困境的一種情緒共振,這種來自民間層面的問題意識,也說明四省人民知道落後在哪裡,要從哪裡努力。
這幾年來,山河四省並沒有坐以待斃,也在加速轉型進程。告別僵化保守,把市場搞活,把民營經濟搞活,山河四省依舊有廣闊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