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一針見血:平時都會,考試不對,真正原因不是粗心,而是…

2022-02-23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班主任一針見血:平時都會,考試不對,真正原因不是粗心,而是…

作者 | 茱茱

身邊一個朋友,提到她兒子的學習就頭大。

用她的話,「平時寫作業看著也都會啊,怎麼一考試就不行了?不是漏個小數點,就是審題錯誤。真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別這麼粗心!」

為了糾正孩子「粗心「的毛病,做父母的操碎了心。道理講了一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都沒效果。

事實上,孩子平時看上去都會,一考試就不對,背後的原因可不是一個「粗心」就能概括的。

當我們把孩子的問題簡單地歸結為「粗心」,就會掩蓋很多的真相。

孩子的「粗心」背後,藏著他們的困難點

我家兒子也經歷過一個看起來特別「粗心」的階段。

那是小學一年級,剛開始學寫字。

平時寫字,看起來也都會,就是老師一聽寫、小測試什麼的,他就會寫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錯別字。

孩子爸忍不住評判:「還是太馬虎、太粗心!」

我其實心裡也挺困惑,直到發生了一件小事。

那天,我兒子笑眯眯地拿著他的架子鼓鼓譜問我,「媽媽,你認識這段譜子嗎?」

我瞪大眼睛,看著譜子上一大片黑漆漆的小蝌蚪,識別起來實在太困難了,於我如同天書。

那一刻,我下意識問兒子:「你平時學寫字時,是不是也跟媽媽看這個樂譜一樣,覺得好多字長得都特別像呀?」

兒子聽了我的話,用力點頭。

我忽然就明白了我的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作為成人,我們對那些常用字再熟悉不過。無論放到什麼地方,我們都能輕易地認出它們來。孩子就不一樣了。

在一個剛學寫字的孩子眼裡,那些橫橫豎豎的字,長得真的很像呀。

當我們給孩子貼上「粗心」的標籤,就掩蓋了孩子遇到的真實困難。

單純地批評他「粗心」,除了加重他的挫敗感,沒有一點兒益處。

那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陪兒子讀一些跟漢字有關的科普書,帶他去了解漢字的歷史,以及不同漢字背後的故事。同時堅持親子共讀。

半學期後,他「逢考必寫錯字」的現象,悄悄地就消失了。

原來,找到孩子「粗心」背後的真正原因,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同年齡段,「粗心」的不同內涵

育兒專家王人平曾經這樣說:「粗心」,只是為孩子和自己推脫責任的藉口,本質上是知識掌握不紮實,或存在某方面的難題。」

我家孩子從教10年的班主任更是反覆提醒:

「一定要淡化孩子『粗心』這件事,粗心這個詞太虛。我們要幫孩子把『粗心』拆解成容易解決的小問題。」

深以為然。

談及孩子學習時,「粗心」是個沒有意義的評判。粗心」背後,藏著孩子的困難。

而且,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粗心」,原因又有細微差別。我們簡單列一些出來,供大家參考:

1.小學一二年級的「粗心」,多半源於認知能力有限,手眼協調能力也還不夠好。所以,寫錯字、抄錯題不是孩子主觀故意的,而是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家長平時多陪孩子做手工、塗鴉等,可幫孩子提升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無形中就能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2.小學三年級以前的「粗心」,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某些學習習慣不好。比如,書寫比較潦草,演草紙亂七八糟,當回過頭去找計算步驟時,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寫到哪一步了,計算結果自然容易出錯。

家長可以多在「書寫」方面引導孩子。比如,寫字慢一些;演草紙最好從左用到右,從上用到下。

3.小學高年級的「粗心」,多半跟「做題速度」有關。因為越往高年級走,題量往往越多,孩子急於做題,就會習慣性地飛速做題,只講速度,不講質量。

所以,從孩子進入小學開始,父母多引導孩子,做題速度稍微慢一些,關注第一遍的「正確率」。如果時間充分,進行一到兩次檢查就更好了。

4.不管哪個年齡段,孩子們「粗心」有個普遍原因,就是知識點沒掌握,對某個概念模稜兩可。平時寫作業看不出來。一旦遇到比較靈活的考試題,孩子可能就「露餡兒」了。

尤其是數學題,假如孩子對於某個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理解得不透徹,那麼他一定會出錯,而且是會反覆錯。

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帶孩子一起備個錯題本,去歸納看看,經常錯的題目究竟集中在哪些知識點,然後有的放矢地進行知識上的查漏補缺。

5.孩子們「粗心」的另外一個普遍原因,是閱讀理解能力不夠,審題時會錯意導致出錯。這種情況,推薦多陪孩子讀課外書、堅持親子共讀。

當然,市面上也有一些關於學習和考試技巧類的教輔書、科普書,家長也可以買了陪孩子一起研究。

6.孩子們「粗心」的第三個常見原因,是專注力不夠。做題目時缺乏耐心,思維跳脫、跑神,出錯也就在所難免。

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是個比較大的課題。一般建議是,少接觸電子產品,少打斷孩子的自主活動,以及有意識地陪孩子進行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的活動,比如畫畫、下棋等。

總結起來,就是避免指責孩子「粗心」「總出錯」,而是多看到孩子的困難,並提供針對性的幫助。

當然,我們換一個思路,不盯著孩子的「粗心」,而是在「細心」上做文章,也是個很好的辦法。

我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對孩子的策略就如此。

明明孩子的作業本子上錯誤百出,看起來就是個馬大哈,她都會克制住「糾錯」和批評孩子的衝動,而是用雞蛋裡挑骨頭的方式,去看到孩子的細心之處:

比如:

「你這一行第五個字寫得真的很漂亮!每一個筆畫都非常工整!」

「雖然你作業寫得比較慢,但是你很細心,每個步驟都很清楚,所以正確率很高呢!」

「你讀題很認真啊!連媽媽都差點被這個題目給繞進去啦,你卻審題很準確!」

總之,她從來不會盯著孩子因為粗心而犯的錯不放,而是逮著機會就去夸孩子的細心之處。

時間久了,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越來越好。

比較起來,很多家長習慣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你怎麼這麼粗心大意?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你就是屢教不改!」

「我看你這粗心的毛病是改不了了!」

這樣的評價,除了反覆讓孩子體驗到「我很糟糕」「我沒希望了」之外,別無任何益處。

請一定記得,語言是具有暗示作用的。

暗示的力量有多強大?大到超出我們的想像。

我們給到孩子怎樣的暗示,孩子未來就可能變成怎樣的人。

消極暗示如同咒語,將會在孩子身上不斷應驗。

只有積極暗示,才能真正讓孩子主動合作,並引領孩子朝著優秀的方向不斷前行。

—— End ——

作者:茱茱。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370977112ce9181e3c843881a8d2a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