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堆記》:顏真卿流傳四川的唯一真跡

2024-01-20     櫻花細雨話文字

原標題:《離堆記》:顏真卿流傳四川的唯一真跡

《離堆記》書法雄健清勁,筆力沉雄厚實,圓勁清雅,筋骨內含,毫無鈍質俗態。字的結體豐偉嚴整,端莊穩實,充滿大氣磅礴之勢。根據朱關田《顏真卿年譜》,《離堆記》是顏真卿在四川的唯一記錄。此後,他再也沒有來過四川。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 寶應元年(762年)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唐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十六日鐫刻。自撰,楷書,字大三寸,為顏真卿53歲所作。刻於四川新政鎮嘉陵江西岸離堆山上。原碑大小失記,已碎為五石,存40餘字。書法雄健清勁。為顏氏中年重要書跡之一。

離堆為山名,在新政縣之南數千步處,峻然卓立於嘉陵江西岸,因不與眾山相連,故名「離堆」。顏真卿任刑部侍郎期間,於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因上疏忤旨,被謫貶為蓬州(今儀隴大寅鄉)長史。他入蜀取道嘉陵江去蓬州赴任,途徑新政的鮮於昆弟早年離堆故宅,適逢鮮於仲通之子鮮於昱以成都兵曹取急歸覲,兩人邂逅相遇,同游歡敘。是晚便留宿在離堆山鮮于氏舊居。顏真卿與鮮於仲通、鮮於叔明弟兄倆在京已相識已久,情誼甚篤,當夜回首往事,心潮起伏,感慨萬端,乃欣然命筆寫下了這篇七百九十言的《鮮于氏離堆記》。文章描寫離堆的位置、山勢和離堆石堂的形制及周圍景色,介紹鮮於仲通其人及顏氏與鮮于氏的通家之誼。

顏真卿《鮮于氏離堆記》刻於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初見於宋趙明誠《金石錄》,後曾一度失傳。至清道光年間郭尚先視學蜀中訪得此碑,然僅存五石,五十八字。1978年出土,1979年被四川省文化廳列為四川名碑之一,《鮮于氏離堆記》歷盡人間滄桑,字跡幾近泯滅。1985年1月8日,儀隴縣文管所考古工作組前往發掘清理,重新發現崖刻四塊,除第一塊早年損毀,第二塊字跡全無外,第三塊尚存「德、也、然、克、舍、不、倦、尚、未、知、寢、與、食、薦、無、何、州、大、都、度、副、大」22字,第四塊尚存「處、置、使、人、忠、貶、邵、陽、太、守、十」11字,第五塊尚存「之、歡、奉、以、封、二」6字。共存39字,字徑均9厘米左右。碑體所剩之字,雄健渾厚,蒼勁典雅,古樸俊逸,神韻盎然,是顏真卿中年時期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實物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價值。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將《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傳世拓本以「未水虛」三字未損者為舊。拓本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本系五石拓本,甚罕見計存全字四十七字缺半字七,共存五十四字。其中「尚未」之「未」「水者」之「者」又「虛口」之「虛」字皆完好。另有羅振玉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題記兩側。羅振玉題跋譯文:《離堆記》舊拓本,計殘石五塊,存全字四十七,缺半字七,共存字五十四。今但存殘石四,其「處置使人忠貶邰陽太守冬」十一石亡矣。郭尚先先生《芳豎館提拔》言:此記存四十四字,知此記嘉道以來一失去一石矣。此五石尚在於。當石干嘉時拓本,可寶也,丁未六月寒中題記。又今本:『尚未』之『未』,『水者』之『者』『虛口江』之『虛』三字,又有缺失,此本尚完好,寒中又記。

《離堆記》顏真卿流傳蜀中唯一真跡,稱得上豐碑大碣,在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剝落有點嚴重,看樣子還有鄉親們燒香的痕跡,文保碑也不知道為什麼被放倒了,呼籲有關部門管一下。

書法字典網有益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31afa2ddc5cc022b913d625e601dd51.html

















喜結金頂!

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