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3位院士!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2022-08-18     史鏡說

原標題:一家3位院士!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李四光

對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來說,最驕傲的可能不是他的科研成果,或許會是他最寵愛的女兒李林。李林不僅在生活中乖巧可愛,更是繼承他的科學家身份,為中國高溫超導事業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

李四光時常欣慰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兒 ,對自己的女婿也是十分肯定!在我們大眾看來,和諧美滿的家庭背後還能出現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失為一段傳奇佳話。就連李林自己驕傲的說:「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父女恩情

李林是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唯一的女兒,從小就很受父母的寵愛,但小李林並沒有因此而嬌縱任性,而是虛心求學。她出生的時候,李四光剛剛過完自己三十四歲生日,那一天,李四光真的是紅光滿面,臉都笑開了花。父親李四光給她取得名字很秀氣——李熙芝。

李熙芝小時候體弱多病,這讓父母更加無微不至的照顧她。李四光的妻子是個音樂教師,從小李熙芝就是在音樂的薰陶下度過,母親也希望她能夠學習鋼琴,繼承自己的衣缽。然而事與願違,對於小小年紀的她來說,母親的思想灌輸遠比不上父親不經意的提起,父親掛在嘴邊說的哪些地質名詞更吸引她的好奇心和更多的注意力。

李熙芝真正改名為李林是在她14歲那年,為了成功報考高中,她想起了父親當年也是在十四歲那年改名字的經歷,父女之間心有靈犀,於是小熙芝也學著父親一樣改了名字。恰逢,抗戰爆發,他們為了躲避戰亂,舉家搬到了當時相對安全的桂林。地名給予她靈感,於是她改名為李林。

上了大學的她,本意是想當一名醫生,但是父母考慮到貴陽離家太遠,她也能體諒父母的苦心,於是她和父母共同商量,報考了廣西大學。意外的是,廣西大學沒有醫學系,在父親李四光的建議下,李林進入了機械專業。雖然不太喜歡這個專業,但是她還是認真完成了學業。

畢業後,因為成績優異她獲得了獎學金,去了伯明罕大學留學,這是她父親曾經讀過的學校。身為院士的李四光在地質力學方面頗有建樹,因此他也希望女兒能夠學力學,並推薦她學習彈性力學。

但是秘書打字時因為馬虎錯把E打成了P,使得彈性力學變成了塑型力學(Plasticity)。

從此李林開始了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僅僅一年後,她就完成了碩士論文,因為成績優異,她還評上了獎學金,繼續攻讀物理冶金博士學位。因此,李林是中國第一個用投射電子顯微鏡研究金屬材料的顯微結構和性能的女性科學家。

夫妻情緣

李林的丈夫鄒承魯,出生在江蘇無錫,也是一名極其優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先是在西南聯大化學系成功完成大學學業,轉身去劍橋大學攻讀生物化學系博士學位,成績斐然。

鄒承魯為人正直,喜歡用最簡單的話語和人交流,不喜歡委婉。在研究上更是一絲不苟,愛國之心也從不停止。他在英國深造了5年後,毅然決然地放棄英國的優厚待遇,選擇回國,為祖國的酶的研究領域做貢獻。

兩個人從相知到相愛,除了二人心意相通,更有一個機會契機。為了更好的聯繫留學生之間的關係,劍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舉行了一場同學聚會。在這個晚會上,鄒承魯和李林一起合唱了《松花江上》,動人的歌詞,悲愴的旋律,使得他們對祖國的思念之情一發不可收拾。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兩人的專業類似,抱負相同——學成後回報祖國。因此經常一起探討學習,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日久生情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是一點問題沒有,在一個月色美麗的夜晚,鄒承魯勇敢的向李林表白了,心裡同樣喜歡鄒承魯的李林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他,兩人也開始了甜蜜而又充實的留學生活。

李林和鄒承魯都是胸有大志的人,雖然兩人的感情很好,但在學業上二人也並未放鬆。他們沒有因為學業繁忙而生疏,更沒有因為在一起時間少而在學習上放鬆了警惕。這一點讓李四光非常認可,他更相信自己女兒的選擇 。通過接觸,岳父對這個准女婿非常滿意。

1949年8月25日,李林和鄒承魯在伯恩茅斯海邊完成了兩人的婚禮,主持人正是他倆的父親——李四光。李四光以一個科學研究上的長輩和生活中父親的身份為兩人獻上了最真摯的祝福。至此,一個簡單的四口家庭誕生。讓人沒想到的是,

一家子中竟然有三位都是中國最優秀的科學院院士!

晚年生活

回國之後,李林先是以鐵代鋼,改造金屬性能。後來在錢三強的建議下,改行研究原子能相關的金屬材料。就當她研究成績斐然的同時,國家又交給她一項艱巨的任務——從事超導材料的研究,並取得重要成就。

一間簡單的辦公室,配有兩台電腦,這就是李林和丈夫一起工作的地方。大量的研究工作,讓夫妻二人,幾乎很少有時間說話。丈夫鄒承魯對近代中國生物化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建立了鄒氏公式和鄒氏作圖法。

妻子李林三次改行,三次取得成就,最後年過半百的李林憑藉自己設計的吸氣濺射儀,第一次讓世界看見中國的超導技術,第一次讓祖國和人們記住了這位女性物理學家。國家鑒於夫妻二人貢獻突出,同時授予二位以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

這二老也確實做到了為祖國鞠躬盡瘁,晚年生活中也依舊堅守崗位回歸校園,他們帶領的博士生研究生也不計其數,代替他們繼續在祖國的考研領域繼續戰鬥!

一家出現三位科學院院士這在普通人眼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個遙不可及的名譽。但在他們自己看來卻是那樣的普通,不過尋常。他們把一生奉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卻還是那麼的低調謙遜。這種愛國情懷和科研態度,永遠令我們敬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24152ec3eae03007fe4f3c7a31035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