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

2023-10-08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文稿: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

這期「跟著習主席學國學」,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這句古語。

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反覆強調,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我反覆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從這段話裡面可以看出,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也強調了「經」的作用。

「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這句古語的出處是《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子部總序」。《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撰的一部總結中華文化的體量浩大的叢書,在當時來說是集中了天下學者,總編撰是紀昀(紀曉嵐)。所謂「四庫」,實際上就是「經史子集」。古人的「經」主要是指儒家的十三經,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既包括道家、兵家、法家等諸子百家,又是以儒家為主體的。所以,《四庫全書》中排首位的是「經」。「經」也是常道、價值判斷。古人的「史」指的是二十四史。所謂「經史」,實際上指的是古人所強調的天道在歷史上的真實演變,特別是以家國天下為內涵的宏觀歷史進程、歷史變遷過程。古人的「子」主要是指諸子百家,即通過領略天道、抒發天性、觀察時代,進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學術體系,如兵家的《孫子兵法》。古人的「集」指的是詩詞歌賦,也是人的情感。如果「子」是個人的哲學、學說,「集」就是代表個人情感、經歷、遭遇的詩詞歌賦。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經史子集」實際上是天道與人的結合,是古人通過這四個視角梳理收納了古往今來的著作。

「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指的是一切學習者不僅要研讀經書,而且要條理化。「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條理化指的是我們掌握智慧的最終目的是有條理,有始有終就是聖人。所以,研讀經書而內在有條理,這樣的學者就「可以正天下之是非」,知道世間發生的很多事情的是是非非。比如,我們研讀《春秋》,《春秋》里講陳國的夏征舒殺害了他的國君,楚莊王發兵平定他的暴亂。很多人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楚莊王是賢王。可是,孔子卻說楚莊王做錯了,因為他沒有取得周天子同意。今天有人弒君了你去管,不經過周天子,明天就會想隨便消滅一個國家,果然後來楚國就開始隨便消滅別的國家,造成了一個不好的開端。所以說,研讀經書,你就能知道天下之大道,就可以判斷是非,這是大智慧與覺悟,也就是讀經書的好處。「征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講的是讀史書的好處,那就是「可以明古今之成敗」。恩格斯說過,一個不懂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小孩子。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領導幹部要讀點歷史。學習歷史的智慧是真正的大智慧,可以看清一件事情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因為我們現在每天都要面對事情,從歷史上看都能找到很多的經驗教訓。如果我們在面對現實時能做到以史為鑑,就可以知道是非成敗的原因和關鍵了。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這句古語既談了「經」的作用,也談了「史」的作用,而且「經」「史」合參,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六經皆史」,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都可以當作「史」來讀,也就是說「經」和「史」一定要結合起來。

我認為,「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這句古話對當今的啟示有三:一是確立歷史思維的重要性,即怎麼看自己的歷史文化決定了我們當下能不能進步;二是強調歷史思維與哲學思維的不可分割,即「經史」的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要結合起來,「經」可以指導我們未來更好地進行實踐,而「史」可以提供過去的經驗教訓,幫助我們解決好當下的問題;三是強調「經史」並重,即「經」為引領、「史」為落點,黨員領導幹部要形成歷史思維,尊重歷史,相信歷史。

作者:劉偉見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衡書院院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22aacc33193d0b030d65940645795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