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處事 於義合者為利

2024-11-02     江南水鄉生活見聞

中國人常講:「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金磚國家走到一起,是基於共同追求,順應世界和平和發展大勢。我們要利用好這次峰會,保持好金磚發展勢頭,謀劃好全局性、方向性、戰略性問題,同心同德,勇毅前行,推動金磚國家集體再出發。

——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六次會晤上的講話

「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出自清代學者金纓編纂的《格言聯璧·處事類》:「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意思是說,小人做事,合乎自己利益就是有利,有悖於自己利益就是有害;君子做事,跟道義相合就是有利,和道義相悖就是有害。

人生在世,總面臨如何立身、如何處事的問題,往往要面對義與利的矛盾與選擇。義者,「宜也」,義是合宜,是行為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既可以指具體的道德倫理規範,也可以指人們尊崇的道義;利者,「生人之用曰利」,多體現為物質利益。先賢聖哲將義看得十分重要,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之所以為君子,關鍵就在於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乃至面對生與死的衝突,都能堅守「義以為上」的道義選擇與價值追求,並在其中得到精神的滿足與心靈的自由。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對義的推崇、對義的重視,影響了無數志士仁人。在苦寒之地,蘇武持著代表漢朝的旌節,放牧羊群,幕天席地,餐風臥雪,堅持了19年,「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岳飛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同時「平居潔廉,不殖貨產」,既給後世留下「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邁,亦留下「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的風骨;明代楊慎在朝為官時,不畏權勢,堅持禮法,流放至邊疆後,依然造福百姓,臨終留下「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的認知……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死抉擇,惟義所在。當一個人胸懷家國,心繫人民時,他的生命格局就將突破個人小範圍的局限,而具有更廣泛、更永恆的意義。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社會與國家治理中,同樣必須正確把握義利關係。對為政者而言,利民為公是義,利己為私是不義。為政者唯有一心為公,以義治國,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擁戴。

兩千多年前,孟子帶著弟子,風塵僕僕抵達魏國都城大梁。滿懷期待的梁惠王開口便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向孟子請教治理之道,開口便問利。

然而,孟子回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在那個「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復知有仁義」的戰國亂世,孟子給梁惠王指出了一條仁義治國之道。在他看來,為政者治國安民,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實質可以歸結為義利之辨:崇正尚義、懷仁行義必將前途遠大、國富民強,仁義不施、見利忘義則禍害必至、走向衰敗。

當然,義利之間並非完全對立。先賢重義,但並不排斥正當之利,且尤為關注普通民眾之利即福祉,將其視為社會公義。一個國家,只有行仁義、施仁政,才能國力強盛、民生富庶。顯然,這也正是百姓最大的利益。而這種利又是在行義的過程中實現的。可以說,義是利得以實現的前提與根本。因此,先賢提出見利思義、以義制利、先義後利的原則,要求君子以義作為利的衡量標準,為處理義利關係提供了重要原則。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價值取向,培厚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義利選擇。植根於中華文化傳統,中國共產黨人的義利觀,在毛澤東同志的一句話中得到了深刻體現:「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

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義,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民族大義;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利,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利。中國共產黨賦予傳統義利觀以新內涵,並通過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實際行動踐行之。百餘年黨史、75年共和國曆程,時代環境條件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始終不變,喻於公義、喻於民利的本色愈發鮮明。

重義輕利、見利思義,也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提供了獨特的中華智慧。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在外交工作中堅持把道義擺在重要位置,無論是在支援亞非拉國家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鬥爭中,還是在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援助中,都積極履行國際主義義務,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對外合作中始終秉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方針,從道義和物質上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維護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整體利益。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在外交工作中要堅持正確義利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我們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秉持開放與包容,中國堅持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堅持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拉論壇等框架內,推動各國增強協調配合,增進團結互信,為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共同利益作出重要貢獻。

喀山會晤上,談及金磚夥伴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基於共同追求,順應世界和平和發展大勢,金磚國家走到了一起。一路風雨無阻,一路結伴前行,成就了金磚合作的大氣象。時代的風浪越大,越要勇立潮頭,展現歷史主動。中國將團結金磚和全球南方夥伴,同國際社會一道,繼續在發展振興的新征程上追逐夢想,在複雜風險挑戰中把握團結合作、同舟共濟的正確方向,在世界變局亂局中開闢長治久安、共同繁榮的人間正道。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編輯:陸凌凡 陳曉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21888c29c02c12c25761edc4d036c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