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除了收復新疆,他竟然還會處理糧食問題?

2023-08-24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左宗棠:除了收復新疆,他竟然還會處理糧食問題?

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一名封建統治階級的重要成員,一方面他始終站在地主階級反革命立場,與農民起義軍為敵,他對人民是犯有歷史罪過的;另一方面,他利用權力和地位,勇於改革,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對中國軍事由傳統型向近代型的轉變中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他晚年率軍收復和保衛新疆領土,在中國近代反侵略的事業上更有成就,是中國近代軍事史上不可多得的愛國將領。

(1)屯田生產,且戰且耕。1867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辦陝甘軍務,他根據對西北情況的考察認為,「自古邊塞戰事,屯田最要」,「駐軍其間,自非力行屯田不可」,提出開設屯田總局,解決一部分軍糧。起初,屯田只為兵屯,以營為單位,就近指地屯收,種糧種菜,生產任務主要由老弱疲乏者擔任,主力部隊仍隨時執行作戰任務。

後來,又組織了民屯,生產糧食,以便就近購糧。這樣,既籌集了一部分軍糧,又不至於增大當地百姓的負擔,這與那些就地掠食,絲毫不顧及百姓的舊軍隊傳統作風相比,真可謂開明進步。隨著軍事的進展,左宗棠率領的楚軍,可以說在哪駐防,就在哪裡屯田,並把屯田從陝、甘推廣到新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軍儲之急。

1874年,左宗棠命令西征軍的前鋒部隊張曜統率所部嵩武軍馬步十餘營進駐哈密,開荒籌糧,且耕且戰,經過不到一年的努力,開荒二萬餘畝,收穫凈糧約九十萬斤,足供張曜所部食用二個月。

(2)精心安排運輸力量。左宗棠率軍出關入疆作戰,所需軍糧主要還是由關內供給。遙遙千里路,又多戈壁,如何才能將糧食運抵前線?選用恰當的運輸工具是個很關鍵的問題。左宗棠曾就用馬車還是用駱駝運糧算過一筆細帳。他認為,從肅州運糧到哈密有二十四站、二千二百餘里的路程,

如以一車一夫兩騾運糧,需行走三十餘日,在這三十餘天中,每一頭騾一天需料八斤,一名車夫需糧二斤,而一輛車運糧最多不過六百斤,這些糧食只僅供一車一夫二騾吃到哈密,那還有餘糧再運到巴里坤?但如果改用駱駝運糧,1人可牽管五頭駱駝,駱駝耗糧甚少,「駝行三十日而所負之糧尚可稍余以濟待餉之軍」,所以運糧宜多用駱駝。

這種見地,表現一個軍事家諳熟地理天文,精於計算的素質。在左宗棠的親自主持下,清軍用駝運糧一年,節省運費、腳費甚多。除了屯田、轉運之事外,左宗棠還親自過問採運槍炮彈藥,籌措款項,在陝、甘、新等地築路築城,製造軍火,還利用西北豐富的羊毛資源,籌建了甘肅織呢總局,利用新式機器挖金採礦,還疏通河流,開渠鑿井,提倡種棉植樹,育蠶繅絲,整理鹽務,茶務和幣制。

這些措施,不僅較好地解決了西北軍事活動需要和軍餉不足的矛盾,保證了前線部隊口糧的供應,未因後勤補給而影響作戰任務的完成,而且也為鞏固西北國防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利用新式機器挖金採礦,還疏通河流,開渠鑿井,提倡種棉植樹,育蠶繅絲,整理鹽務,茶務和幣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2137fe8c5778ff29ad2b400fd896c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