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艷星」頭銜,20年後她捲土重來

2023-07-16   十點電影

原標題:甩掉「艷星」頭銜,20年後她捲土重來

轉載來源:有部電影(youbudianying00)

暑期檔群雄逐鹿,好不熱鬧。

今天咱換換口味,聊一部溫情治癒的作品——

飾演女主角的演員陸小芬,是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的明星,以歌手身份出道,之後做了演員,曾經因大尺度表演被台灣主流報刊大肆報道。

那時的陸小芬因為身材姣好,總是被製片方要求展示誘惑、性感的一面,久而久之就被大眾定義為「艷星」。

直到1983年,她憑藉《看海的日子》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演技才逐漸獲得認可。

之後又因主演《桂花巷》和《晚春情事》,兩次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90年代,陸小芬減少了表演工作,赴美國進修,修習佛法,逐漸淡出觀眾的視線,上一部作品還是2001年的八點檔電視劇《金枝玉葉》。

直到最近,息影20年的陸小芬帶著全新電影《本日公休》,再次角逐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片中的女主阿蕊,經營一家老式理髮店,店鋪就在家樓下。

全店由她一人打理,洗剪吹燙染樣樣精通。

她的店鋪從不播放激昂的背景音樂,也不向顧客推銷儲值卡,只有慢條斯理的修剪,以及心平氣和等待的顧客。

對於顧客的各種要求,她總是儘量滿足。

有中學生為了追女孩,要求留厚厚的劉海,她笑眯眯地答應下來,順帶打探中學生的心儀對象。

有老伯因為夢見亡妻抱怨他一頭白髮,一大早急沖沖跑來染髮,女主也耐心地提前營業。

靠著腳踏實地的手藝,女主的理髮店多年來屹立不倒,積累了一批忠誠的顧客,有的甚至一家三代都請女主理髮。

而在她的店鋪之外,社會飛速發展著,機器逐漸代替了部分人工,新潮的店鋪誘捕著年輕顧客的錢包,人們開始變得心浮氣躁。

女主的兒子整日不務正業,天天夢想發大財,但每次投資都未能有善果。

小女兒雖「女承母業」做了髮型師,但她認為女主經營的傳統店鋪費力不討好,根本賺不到錢。

大女兒跑劇組的工作雖然不盡人意,但她也不願接手家裡的店鋪,堅持要在台北闖天地。

在子女們看來,女主經營的理髮店早已是 「時代的棄子」。

女主卻堅信師父當年的教誨,只要手藝好,幹這一行就餓不死,為了那些熟客,她也不能把理髮店關掉。

每隔一段時間,她便拿出電話本,挨家挨戶提醒顧客該修剪頭髮了,大家也都習慣了這種嘮家常式的推銷手段。

這天,女主打電話給許久不露面的熟客許大夫,從對方女兒口中得知,許大夫已經生病臥床,不能去店裡光顧了。

許大夫的女兒還請求女主,能不能跑一趟彰化老家,上門為父親剪頭髮。

算上路費、人力,這單生意怎麼算都是賠錢買賣,但女主還是決定顧客至上,親自去彰化上門服務。

約定的這天一早,她便匆匆開車出門,在店鋪門口掛上了「本日公休」的牌子……

從敘事層面,《本日公休》採用了倒敘、插敘手法。

片頭先展現女主匆匆出門忘帶手機,子女們發現後焦急尋找的情節,再用閃回將理髮店的日常鋪陳開來,逐漸突出女主與理髮店顧客之間鄰里般的情誼,也有效避免平鋪直敘的單調感。

從細節來看,這部電影通過貼近生活的對白,不動聲色地通過理髮店這個場景,展現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小女兒工作的理髮店,裝修風格時尚,顧客紛至沓來,然而顧客與髮型師之間的溝通,總是帶著些「金錢的味道」。

髮型師要么小心翼翼地討好,希望能用「貼心」的服務,將其發展成固定的熟客。

要麼直接違心地奉承,只顧著把好聽的話語吹到顧客耳邊,審美標準隨著顧客的喜怒哀樂而變化。

然而,這樣的討好和奉承,不過是為了迎合顧客的小小虛榮心理。

女主的小店雖然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有時生意冷清得門可羅雀,但總是能收穫熟客的再次光臨。

因為她工作時的鬆弛感,能讓大家打開話匣子,在不知不覺中滿足了傾訴慾望。

同樣是給顧客提供情緒價值,兩家理髮店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代化的店鋪讓顧客快速得到「我想要的」,而女主的店鋪則讓顧客慢慢期待「她能給的」。

這無形中凸顯了時代發展帶來的物質與心理的巨變。

如此說來,《本日公休》其實與電影《洗澡》有異曲同工之妙。

《洗澡》的開場,設想在快節奏的未來社會,人們利用先進技術發明了「洗澡機」,日程緊湊的上班族幾分鐘就能在街頭搞定個人衛生,快速又便捷。

然而,經營了一輩子澡堂生意的老劉卻對這個超前的生意經不感興趣,因為他知道傳統澡堂存在的意義,並非僅僅是讓顧客完成個人清潔,它也是客人們重要的社交場所,是鄰里親情的紐帶。

電影里,老劉與長子之間的親情矛盾,實際上也是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隔閡。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聊的《本日公休》雖然也展現了女主和子女在經營觀念上的分歧,但並沒有把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簡單歸結於代際鴻溝和親情矛盾,而是指向了一個更加深層的根源。

時代快速發展不僅帶來了生活的便利,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心性,並逐漸把大家分成了兩類人,一類迫切擁抱新生事物,一類默默恪守傳統習慣。

這一點在小女兒阿玲的支線故事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阿玲與前夫阿川育有一子,兩人剛結婚時濃情蜜意,但很快就為柴米油鹽而煩惱。

阿玲希望儘快賺出買房的首付,這樣一家人就不用蝸居在阿川的汽車修理鋪。

但是這筆首付一直攢不到頭,因為阿川經常為老顧客賒帳,錢賺得慢不說,他還擅自把存款借給老同學救急,兩人因此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阿川看來,新房子並不是一刻也不能多等的必需品,他更喜歡留在原地、老友都在身邊的歸屬感。

但他不知道,阿玲是迫切想要抓住機遇、拋棄一成不變的生活的那類人。

這對夫妻的矛盾看似是因為錢,但本質上是他們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各自的心理需求,彼此又無法說服、改變對方,才導致這段婚姻最終走到了盡頭。

類似的遭遇,還體現在片中陳柏霖客串的年輕農夫。

女主去彰化的路上口渴難耐,便向附近唯一的農夫討水喝,農夫熱情地把他帶到自己的小屋沏茶招待。

女主發現這個農夫是個「怪人」,在簡陋的磚房周圍布下太陽能板供電,年紀輕輕卻每天花大把時間照顧農田,頭髮長成了一團「鳥窩」。

女主看不下去,便提出幫他理髮。

交談中才得知,農夫原本是工程師,因為厭倦了寫字樓的枯燥,便辭職轉行做農夫,這個任性的決定激怒了父母,親情一斷就是三年。

農夫與他的父母,就是時代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那兩類人,這邊認為人在變化的時局中要保持穩妥,那邊則堅持環境越是焦慮,人越要從心而活。

女主和子女,阿玲和阿川,農夫與父母……影片並不想直接判斷他們到底誰對誰錯,而是想通過堅持「本日公休」的女主,指明當下社會最寶貴的東西,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

女主的理髮店雖然簡陋得快要被淘汰,但處處藏著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有人慶祝子女升學,有人感嘆老友去世,有人討論年輕人的喜好,這裡沒有貧賤差異,只有真心的交流。

影片最動人的便是高潮段落,也是主演陸小芬演技大爆發的高光時刻。

一路奔波的女主終於到達許大夫家,子女們看著昏迷的父親束手無措,而女主則熟練地指揮大家搭把手,迅速為許大夫剃頭、刮臉。

如往常一樣,女主一邊工作一邊嘮起了家常。

許大夫的子女們才得知,雖然父親不苟言笑,但對子女十分關心,在外會為兒子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女兒能幹會賺錢而興奮炫耀。

女主的丈夫生病時,他也曾熱心幫助聯繫醫院,這次就是為了向許大夫表示最後的感謝。

說到動情之處,女主也忍不住坦言,之所以一直堅持開理髮店,一方面是服務老顧客,一方面也是為了緩解喪夫之痛,給自己一個精神寄託。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可以說,女主這次不計成本地登門服務,既是渡人,也是渡己。

影片結尾,女主恢復了工作日常,雖有故人相繼離去,時代在變,理髮店也在變,但不變的唯有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