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產模式 加大科研投入黑木耳產業按下科學發展快進鍵

2020-03-24     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王金臣

  當前,我國南北方各黑木耳產區正值開足馬力恢復生產的關鍵時期,從業者在菌種研發、菌需物資選擇、菌包製備、病蟲害防治、出耳管理、自動化設備應用等方面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而很多產區因疫情管控,專家難於到現場指導。為打破這種困局,滿足從業者在技術和信息交流上的需求,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日前舉辦了黑木耳生產模式創新和關鍵技術交流會網絡直播活動。

  此次活動邀請了黑龍江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黑木耳栽培崗位專家張介馳,江蘇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蟲害防控崗位專家馬林,黑龍江省東寧市黑木耳技術推廣站站長徐連堂,浙江省麗水市農林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應國華,淄博隆泰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連用等多位行業專家和一線技術人員,圍繞當前我國黑木耳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應對之策、黑木耳蟲害識別與防控、南方黑木耳主栽模式與生產技術、黑木耳生產自動化設備應用和智能化提升等行業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還連線了營口正大實業有限公司、山西騰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雲南東寶集團等黑木耳設備製造企業、菌包生產基地和出耳管理現場,通過視頻直播的形式,幫助從業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客觀認識當前我國黑木耳產業模式和關鍵生產技術創新,推動黑木耳產業科學、有序發展。

提高技術水平實現工廠化出耳


  早期,黑木耳生產只在東北以及山西、河南等地,隨著菌包技術、栽培技術、工廠化的發展和「南菇北移」「北耳南擴」工程的推進,黑木耳在全國實現無禁區栽培,促使黑木耳從食用菌珍品走向大眾消費者的餐桌。

  張介馳表示,隨著科研技術的投入以及從業者經驗的積累,黑木耳栽培成功率越來越高、生物學轉化率越來越高、產品質量越來越高、產業綜合效益越來越高。以黑龍江黑木耳產業為例,2000年黑龍江黑木耳產量為12萬噸,2019年產量達到300萬噸,19年的時間增長了近30倍。

黑木耳加工基地,工人進行出耳管理


  「當前,黑木耳產業正由規模數量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栽培區域日漸擴大、栽培規模增長放緩;栽培技術創新勢頭不減;菌種生產向集約化發展;液體種生產技術日趨成熟;棚室出耳的栽培實踐方興未艾;生產配套設施研發應用十分踴躍;工廠化栽培嘗試已經取得初步成效。而食用菌產量和栽培種類的增加與科技進步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新型基質栽培技術,為黑木耳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動力。」王連用說,以菌棒標準化生產技術為例,當前,黑木耳加工企業可根據黑木耳菌棒的高度以及重量要求,自動進行調節,實現標準化生產;同時,可根據電氣控制系統,隨時調整菌棒標準的適用範圍,使菌棒的均勻性更強。

  同樣,目前以棚室立體吊袋出耳為代表的出耳模式更加完善。棚室立體出耳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通過棚室遮陰、防雨、保溫和控濕等功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然氣候優勢,消減異常氣候的不利影響,實現出耳時段、周期和季節的調整,最終達到提高單袋產量、產品質量和栽培效益。

  結合黑木耳「遮陰栽培」和「全光栽培」的成功經驗及研究成果,目前黑木耳棚室栽培管理技術越來越規範和有效。雖然與杏鮑菇等室內周年出菇相比尚有差距,但目前棚室設施的給水、遮陰、防雨、通風和晾曬等調控功能更適用於黑木耳出耳,是實現黑木耳生產栽培全過程工廠化的有益探索和實踐。

  王連用表示,黑木耳工廠化出耳發展主要受到兩方面影響:一是經濟效益,工廠化出耳成本高,產品競爭力不突出,綜合效益上升不顯著。二是設施調控能力,黑木耳棚室需光照充足,通風好,「乾濕交替」管理,出耳室調控能力不足影響菌包抗性、出耳質量和產量。他表示,發展工廠化出耳還需進一步提升棚室環境調控的智能化水平。

推動黑木耳產業差異化發展


  為進一步促進黑木耳產業實現更好發展,張介馳建議,黑木耳產業從業者要注重產品品質安全。「產品安全影響到整個行業發展,黑木耳產業一旦因質量安全問題受到影響,損失的將是每個從業者。只有整個產業實現良性發展,產業鏈上的所有從業者,包括消費者才能從中受益。」

  推動黑木耳產業的差異化發展同樣重要,不同的氣候、工藝生產出不同地域品質的木耳。「隨著棚室環境調控技術及設施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通過創造最適差異化環境以調整出耳周期、精準優化產品品質和提高單位產量,可進一步發揮技術創新對產業的助推作用。」張介馳如是說。

  此外,連線專家也表示,建立液體菌種質量標準和檢測評價方法、完善黑木耳菌包質量標準、選育工廠化出耳的專用品種及創新配套技術對提高黑木耳設施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同樣重要。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副會長、食用菌產業分會會長李玉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黑木耳等食用菌產業發展造成一定影響。作為行業協會組織,食用菌產業分會及時成立了專項課題調研組,組織10多名市場專員和采編人員,對湖北、黑龍江、河南、山東、四川等疫情較重的食用菌產區展開調研。通過40多天的深入調研,共收集各方面反饋的問題420多項,分別進行了歸納匯總,特別針對反應較集中的生產技術難題,及時協調有關專家和一線技術人員,採取網絡視頻、電話回訪等手段及時進行指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133CnEBrZ4kL1ViPg8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