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拆遷維權中,掌握「四要」和「四不要」原則,強拆來臨不畏懼!

2023-11-08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

原標題:征地拆遷維權中,掌握「四要」和「四不要」原則,強拆來臨不畏懼!

徵收拆遷案件中情況千變萬化,每位被拆遷人面臨的問題和糾紛可能都不一樣。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徵收拆遷,是強拆問題還是補償不合理問題,都有一些共通的原則。無論遇上怎樣強勢的拆遷方,以下「四要」和「四不要」原則必須堅持不動搖。

四要:

一、要收集整理資料

收集拆遷方的資料,比較重要的有:

1、房屋徵收或拆遷公告。

2、房屋拆遷或者徵收補償安置方案。

3、政府部門對你的房屋做出的法律文書,比如違章建築的處罰決定書等。

整理拆遷戶自己的資料,比較重要的有:

1、房產證、土地證、宅基地證。

2、房屋買賣合同。

3、建設房屋時向有關部門繳納或被處罰的費用的憑證以及曾經被相關部門處罰的法律文書。

二、要對自己的房屋拍照或錄像

這個主要針對的是沒有證件的房屋而言,但是不論你的房屋有證還是沒證,都要進行拍照或錄像。

在拍照或者錄像時一定要注意兩點:「全方位」和「參照物」。

即:

1、要從不同角度對房屋全方位的進行拍照或錄像。

2、要從遠景、近景的角度對房屋進行拍照或錄像,特別在拍遠景照片或錄像時。

鏡頭中除了你的房屋外,還必須有一個不拆的建築物作為參照物。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防範你的房屋一旦被違法拆除後,通過照片或錄像中的參照物可以清楚的判斷出你的房屋坐落的位置,這對法律維權非常有幫助。

三、要法律時效

法律規定,對於行政行為不服的,應當自法律文書送達之日或發布公告之日起60日內提起行政複議或者3個月內提起行政訴訟。過期後,實踐中複議機關或法院將不再受理這個案件,這對拆遷戶是十分不利的。

四、要運用法律程序

如果你認為拆遷補償安置條件不合理,法律維權恐怕是你最理想的選擇。如果你確定要選擇法律維權,就必須高度拆遷法律程序問題。拆遷法律程序簡單講就是以提高拆遷補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系列法律規定的流程或者手續。

那麼對於拆遷戶而言,在法律程序上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1、要上面說的法律時效的問題,不要錯過那個期限。

2、收到政府部門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等書面資料時,要記住簽收時除了簽上自己的名字外還要寫上具體的日期,同時要記住簽收的的具體日期。

3、實在弄不清楚的事情,強烈建議你諮詢專業律師。

四不要:

一、不要搬家

有些被拆遷人,一看到要拆遷了就馬上搬走,想趁早找到合適的地方繼續開展經營。

但是如果貿然搬家,可能會對被拆遷人在拆遷中爭取利益造成怎樣的損害呢?

1、優勢地位的喪失

拆遷方可能會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無緣無故半夜裡把房子偷拆。由於家中無人,偷拆房屋的成本很低,拆遷方這個時候往往會利用這個時機,先把房子拆了,讓你心理產生恐慌情緒,繼而失去要價的本錢。

2、維權決心的喪失

如果被拆遷人先搬家,就會給拆遷方釋放了這樣一個信號:你沒有堅決維護自己權益的決心。如果拆遷方一旦確認這一點,會直接導致給你的補償報價大大降低。

3、信息渠道的喪失

由於被拆遷人搬了家,不在被拆遷地方居住,就損失失去了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拆遷信息的機會,繼而在拆遷談判中陷入被動地位。

二、不要抵抗

這裡所說的「不要抵抗」,並不是說在拆遷中逆來順受,缺乏鬥爭的勇氣。而是不要盲目,沒有意義,沒有目的地進行抵抗。我們都很清楚,沒有組織、沒有策劃的抵抗並不是追求利益的最佳手段。

所以在遇到拆遷方或者拆遷中的出租方要求你及時搬家或者侵犯您的經營場所時,請您稍安勿躁,第一時間減少損害,尋求保護,必要的時候可以報警或者提前相關的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不要簽字

拆遷中既存在民事法律關係也存在行政法律關係,整個拆遷過程拆遷方有可能會數次向你送達有關資料和文書,在你沒有確認所受到材料的內容及簽字可能產生的法律後前,不要輕易在這些材料上簽字。一旦簽字後再去質疑評估內容缺項漏項、面積不符等問題就會困難重重。

此外,拆遷方還會根據你對評估報告的簽字確認去申請裁決(或徵收補償決定),從而對你做出極低的補償。所以我們在拆遷過程中倡導拆遷方送來的材料可以收,但是不隨便簽字,不給對方以空隙。

四、不要報價

拆遷一開始的時候向你詢價是為了打探你的心理價位,從而針對你的報價,來制定所謂的怎樣對付你的策略。報價一定要掌握時機和火候,必須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才能報價,否則,價格報高、報低都會很被動。

只有掌握合適的時機報價才不會因為報價過低而後悔,也不為報價過高而早早的被拆遷方盯上,才可以讓自己從容地在安全的範圍內爭取最大利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0e8ca010e1995a5997b2af9f82b7d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