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細節拆解《河邊的錯誤》,果然厲害
時光撰稿人 | 縣豪
在電影院養生的大齡青年。
魏書鈞導演的犯罪文藝片《河邊的錯誤》,是近期最熱門的國產院線片之一。
余華原著、朱一龍主演,文壇大咖加流量演技派的組合,自帶文藝屬性及討論熱度。
影片票房已突破1億,無論是相比魏書鈞前作,還是在文藝片的市場維度上,這都是一個亮眼的成績。
影片在本就晦澀的原著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虛實相間的情節改編,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股解讀風潮。
張藝謀導演曾試圖改編這個故事,但最終顧慮到文本的先鋒性和模糊性,轉而接手了余華另一部名作《活著》。
《活著》
時光君看過电影後,決定結合原著盤點一下劇情,希望有助大家理解此片。
(下文有劇透,建議觀影后閱讀。)
01
如何觀看此片?
可以先抓住主線——
河邊發現死者么四婆婆,刑警隊長馬哲調查兇手,之後又在河邊(中)出現宏、小孩這兩名受害者。
片中第四名死者許亮,則是在與案件關聯的過程中自殺。
兇手被指向么四婆婆收養的瘋子,在警局局長的督促下,馬哲將瘋子逮捕並送進精神病院,為此榮膺三等功。
在主線基礎上,可再根據自己的觀影感受去理解那些旁逸斜出的支線——
如馬哲前後矛盾的記憶、其孩子的基因突變、在雲南立下的不存在的三等功等。
在主線、支線的共同作用下,最後提煉出一種主題表達,即死者均為無法融入集體的邊緣人。
02
16mm
《河邊的錯誤》使用16mm膠片拍攝。
16mm電影誕生於1923年,如今用來,大多是為了突出年代感。
比如2015年提名坎城主競賽的愛情片《卡羅爾》便是16mm電影。
《卡羅爾》
本片攝影程馬志遠曾談到,影片故事發生於1990年代,大家對那個年代的印象都留存於膠片,這是他選擇16mm膠片拍攝的原因。
所以影片畫幅未鋪滿整塊銀幕,畫面中也時有雪花噪點。
03
朱一龍
朱一龍的片中造型,參考了攝影集《我們這一代》中余華的形象。
《我們這一代》記錄了1980-1990年代一線文藝工作者的群像,作者為攝影師肖全。
為揣摩馬哲這個角色,朱一龍專門在江南縣城生活了近兩個月,從而摸准了南方小鎮警察的辦案及生活細節。
04
存在主義
電影開場,引用了一段加繆在戲劇《卡利古拉》中的話——
人理解不了命運,因此我裝扮成了命運,我換上了諸神那副糊塗又高深莫測的面孔。
余華在評價《河邊的錯誤》這個故事時,則引用了古希臘哲言: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
糊塗、高深莫測,很好地形容了電影風格,「命運」一詞,則底定了故事基調。
因此,不妨借加繆存在主義大師的身份,將影片理解為一個存在主義文本。
即片中人物、事件、因果,都存在於命運的無常中。
05
電影
警局為馬哲設立的辦案地點在電影院,這一設定在原著中沒有,但獲得余華讚賞。
這一設定既是為呈現90年代電影在國內不受重視、不少影/劇院改行或倒閉的歷史,也是為延續魏書鈞作品中一貫的電影元素。
拆招牌時的「電影」二字的墜落
比如其前作《野馬分鬃》便從錄音師角度呈現電影拍攝過程,並頻繁提及王家衛、洪尚秀等中外名導。
今年9月上映的《永安鎮故事集》,將「元電影」敘事的濃度加大,三個關於「拍電影」的故事層層嵌套,兜兜轉轉,演繹了導演、編劇、製片人、影評人等不同身份之間的荒誕博弈。
在《河邊的錯誤》里,電影在片中映照馬哲的夢境,有「電影造夢」的味道。
影片中電影院變成了一個頗具象徵意義的場景。
導演魏書鈞表示:「電影院的設置是一個視角,馬哲被置放在一個舞台上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看他的角度,給影片本身增添了一種虛構性。」
06
什麼時候開始發瘋?
影片起初一直在按正常的敘事線、時間線走,所以並不難懂,但馬哲逐漸開始「發瘋」,將觀眾徹底帶入精神錯亂的迷宮。
如果非要找出他在「正常」和「發瘋」之間的界限,每個觀眾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
時光君認為,或許可將之錨定在「許亮墜樓自殺」的一幕。
這一幕後,銀幕變黑,再亮時便進入全片最迷人的場景,即馬哲的夢境——
死亡相繼襲來,瘋狂的人站在一起發出嘲笑,膠片過載燃燒,馬哲舉起著火的放映機奔向河流……
從這裡開始,馬哲的記憶便不斷出現分叉、錯亂。
深層意義上講,許亮因馬哲曝光自己的身份而自殺,這種時代和命運的因果,足以成為讓馬哲精神錯亂的臨界點。
07
許亮自殺
馬哲搜查許亮房間時,找出了化妝品、女裝、大波浪假髮等物,證明曾去河邊的「大波浪女子」就是許亮,許亮是一名異裝愛好者。
關鍵是,搜查現場不只有馬哲、小謝這兩名警察,還有一名群眾,警察可以保護許亮的隱私,但群眾不會。
許亮的隱私,是他在之前蒙冤入獄時都要拚命守護的事情,如今卻被眾人知曉。
在90年代,這無疑是社死,所以許亮自殺在了馬哲面前。
許亮有一個標誌性的動作是「撩頭髮」,他經常穿的衣服是一件深藍色毛衣,搭配深卡其色的外套。
在電影結尾,馬哲反常地換下皮夾克,穿上一件深卡其色外套和深藍色內衣,眼神溫柔地接妻子下班,同時也做了一個撩頭髮的動作,和許亮十分神似。
08
么四婆婆的鞭子
馬哲在么四婆婆家中發現一根鞭子。
對於此物,片中有一幕細思極恐:
么四婆婆跪在河邊的草叢中,回頭將鞭子遞給身後的人,這個人就是瘋子。
看過原著的都知道,這是指么四婆婆受虐成性,她在讓瘋子用鞭子抽她。
這裡也體現出原著和電影的區別。
原著寫得很明白,說么四婆婆可以因此想起曾家暴自己並已經離世的丈夫,且從中感到幸福,甚至還暗示么四婆婆和瘋子之間有更親密的關係。
但在電影中,么四婆婆遞鞭子的場景出現在馬哲的夢裡,表達相當隱晦。
09
兇手是誰?
小說和電影都未點明兇手是誰,小說傾向於兇手就是瘋子,電影則設置了更多煙霧彈,使兇手身份成謎。
電影中,在警局局長等人的集體意識里,兇手是瘋子,但編劇有意設計模稜兩可的細節否認這一集體認知。
比如么四婆婆死亡時的兇殺畫面中,兇器是一把鐮刀,但在技術人員比對致命傷口時,最符合傷口特徵的卻是一柄柴刀。
而在小說中,兇器從始至終都是瘋子的柴刀。
也就是說,相比原著,電影進一步弱化了兇手身份的重要性。
10
孕婦
小說中,孕婦是其中一名死者的妻子,電影中,孕婦是馬哲的妻子白潔。
白潔是電影中為數不多的「正常人」之一,演員曾美慧孜的發揮空間不大。
但在小說中,孕婦同樣是記憶錯亂的「瘋子」之一。
她只出場了一次,即被馬哲問話,問話期間,她一直在回憶自己結婚時的情景,並質疑馬哲為什麼沒來參加自己的婚禮。
然而,馬哲根本不認識她。
11
拼圖
馬哲的妻子一直在做一張「幸福之家」的拼圖,在馬哲和妻子因是否生育而爭吵後,馬哲摳掉了拼圖中間的部分,並將之沖入馬桶。
然而,後來掛在牆上的拼圖卻是完整的,證明馬哲的記憶早已出現錯亂。
12
標誌性動作
瘋子有一個標誌性動作:將衣服泡在河水中,再用一塊一塊石子壓在衣服上。
這個動作源自小說,原意是瘋子在洗衣服。
電影中,馬哲初見瘋子,一句話未說,只是脫掉外套,蹲在瘋子旁邊,模仿瘋子洗衣,顯然是想理解瘋子的行為邏輯。
電影結尾,連環兇案過去一年後,馬哲的兒子坐在澡盆中,在暖色調的映襯下,一家三口的畫面似乎十分溫馨。
但細節卻讓人細思恐極,他的兒子同樣將毛巾泡在水裡,再用一塊一塊玩具壓在毛巾上,
意即馬哲的兒子,很可能遭遇了機率為10%的基因突變,今後有成為瘋子的可能。
這也映照了當年馬哲在妻子懷孕時最擔心的事,這孩子出生後,會不會和瘋子一樣?
瘋子、馬哲、馬哲兒子的同款動作,使影片形成了一個關於「瘋子」的閉環。
13
圓
眼尖的觀眾發現,馬哲的車牌號是31415,恰好是圓周率開頭的數字。
看似過度解讀,但的確暗合了片中幾處圓環設計。
比如馬哲在領到三等功之前,就一直記得自己拿過三等功;馬哲的孩子可能有精神病跡象,連結到了馬哲最初見到瘋子的時刻……
14
同樣的話
片中,有兩個人對馬哲講過語義相同的話。
一句是詩人宏說的:你們遲早會找到我。
一句是理髮師許亮說的:我早就等你們來了。
這兩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宏和許亮都去過河邊,他們知道自己會成為警方的懷疑對象。
這種表達源自小說本身,深層含義是清白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人能逃離命運的「做局」。
因此,片中馬哲會對局長說,「我殺瘋子這件事是瘋子安排的」,也是在表達對命運的投降。
15
結局差異
小說中,馬哲槍殺瘋子是在河邊,電影將地點挪到廟裡。
小說里只開了一槍,電影里開了四槍。
小說結局,馬哲的妻子和警局局長為讓馬哲免於刑法,請來醫生為其做精神鑑定,馬哲在三人的一再逼迫中,終於開始胡言亂語佯裝精神錯亂,最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電影結局,馬哲生下兒子,一家三口看上去美滿,但兒子卻和當年的瘋子,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
由此可見,小說從頭到尾,敘事都比較清晰:兇案發生-鎖定兇手瘋子-馬哲私刑槍殺瘋子-馬哲偽裝精神病入院。
這種清晰的脈絡中,余華表達的是,人被逼瘋的力量更多來自外部。
但電影中「馬哲槍殺瘋子」可能只是一個幻覺,命運的錯亂及瘋狂更多源自精神內部。
16
片名如何理解?
對於「河邊的錯誤」這一片名,余華和電影主創均未給出清晰解答,而是讓觀眾去和電影產生連結,成為電影的創作一環。
我們不妨將「河邊」看成一個孤獨而自由的「居所」。
么四婆婆、瘋子、宏、許亮、孩子等曾到過河邊的人,某種程度都是異類、邊緣人,「河邊」或許能給他們一種短暫的歸屬感。
然而,兇案的發生、「河邊」的被關注,證明他們連這點歸屬感也很難守住。
將河邊視為歸屬之地,這是他們的「錯誤」;剝奪他們最後的一點歸屬感,這又是誰的「錯誤」呢?
【 時 光 集 好 物 】
《河邊的錯誤》正在熱映
余華經典原著小說
【好集了】正在熱賣中
-END-
20世紀第一猛片!果然名不虛傳
看「河邊的錯誤」怎樣「逼瘋」朱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