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陶若素
你是否有這種感受?
結婚、生子就像一場「失控玩家」的遊戲。
只要加入了,永遠猜不到劇情可以多離譜。
比如,妻子生孩子,按常理來說,丈夫一定會站在產房門外,等你出來。
但實際上,你的丈夫不見了。
我們還是從護士嘴裡得知,他扔下虛脫的你,給親媽送胎盤去了。
這是熱播劇《親愛的小孩》開場,這種既魔幻又真實的劇情體驗,簡直是「理想的婚姻PK現實的婚姻」良心還原。
怪不得網友直呼:像在我家安了攝像頭。
事與願違、不盡人意,只有婚內人才懂的痛楚,之於關係、養育、兩家人及兩代人的觀念分歧。
我們無可奈何,又不得不接住,在困惑與迷惘中,探索婚姻的意義。
如果說,沒在深夜痛哭過,不足以談人生。
那麼,沒在婚姻中無助過,不足以談感情。
我們都曾自信認為,憑自己的能力,一定能經營好家庭。
可現實就像《親愛的小孩》劇中那般,沒有好隊友,幸福生活別做夢了。
方一諾快生了,老公肖路卻接到加班電話,她讓老公先去忙。
本來就是客氣一句,在生育節骨眼上,哪個老公能不開眼。
但老公真就不客氣地走了,留下無助的她,喃喃自語:真走了啊。
開骨縫的陣痛,順與剖的抉擇,新生命的降臨……有多焦慮,就有多無奈。
人生大事都能缺席,更別提生活小事了。
剛出院沒幾天,一諾深夜嗓子疼,礙於傷口不敢動,想讓老公倒杯水,結果怎麼都喊不醒。
熟悉的場景湧上心頭,畢竟,哪個媽媽沒被老公高質量的睡眠寒心過。
孩子再怎麼哭鬧,跟他沒關係,好像孩子是自己再婚帶來的一樣。
多諷刺啊。
嘴上說著照顧你一輩子的男人,真正過起日子,連喝水都指望不上。
一諾很好奇,男人的手機是不是安裝了「緊急屏蔽」裝置?總能巧妙地避開呼救,完美缺席。
女兒禾禾夜間發燒39°,身為媽媽,她擔心得快要瘋了。
趕緊給老公打電話去醫院,但老公就像人間蒸發一樣,誰也聯繫不上。
對媽媽來說,知道那是什麼感受嗎?
是心寒,失望,不理解。潛意識中,卻是深深的自我懷疑。
婚姻圖什麼呢?
該出場時,人不到位。該陪伴時,心卻缺席。
一個家,兩個人,本該是並肩作戰的隊友,相互支持的夥伴,彼此溫暖的愛人。
而男人卻用實際行動回應你,他只是局外人。
丈夫永遠不會懂,長期的缺席對女性意味著什麼。
那是一次次自我說服,再自我否定,伴隨著一次次的原諒,心越來越淡漠。
嫁給一個人,等於嫁給一個家,對於這句話,太贊同不過了。
婚姻不幸的另一個導火索,往往少不了拎不清的婆婆和愚孝的兒子。
不幸的是,方一諾都中了。
婆婆過來伺候月子,在廚房裡抽煙,遛娃時貪戀打麻將,導致孫女差點受傷。
但礙於兒媳婦的身份,面對這種不靠譜的婆婆,即便心驚膽戰,也不好指責。
一個有擔當的老公,能在這時挺身而出,和親媽挑明利害關係,還會存在家庭矛盾嗎?
可惜,並不是所有男人都有這項功能。
肖路委婉地請親媽回去,被親媽一通訓之後,便不做聲了。
他從沒想過,他的妻子,此時該多失落。
一諾家中,小叔子過來蹭吃喝,因為在家抽煙,將窗簾燒個洞,兩家人終於開戰了。
全家等著老公說句公道話,而老公卻委屈無比:一天哄完老的,哄小的,我在乎大家,卻沒有人在意我。
看見老公哭了,一諾心疼地道歉,我卻心疼她。
或許礙於孝子身份,男人將拒絕母親視為傷害,但其實,母子間哪有什麼隔夜仇。
倒是夫妻之間,會因站隊而親疏遠近。
《為何家會傷人》書中指出: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可惜,很多男人並不懂。
婚姻就是夫妻二人從原生家庭中,勇敢地剝離出來,在組建新家庭之後,建立新秩序。
如若不然,婚姻中一點風浪,都能將小家吹散。
如果夫妻二人能攜手同心,齊頭並進,日子再難也有盼頭。
怕就怕在,自己親手選的伴侶,卻在婚姻中成為逃兵。
一諾好不容易將女兒哄睡,讓肖路回來時輕點,他不想落埋怨,就睡到車裡。
一諾讓肖路晚上陪孩子讀故事,肖路指指日程表,帶著歉意地說:加班,推不了。
畢竟外邊的世界,推杯換盞,輕鬆愜意,比妻子整天的嘮叨舒服多了。
和好友謝天華吃飯,他一直抱怨著,孩子出生後,沒有一天安寧的生活。
爸爸覺得壓抑窒息,難道媽媽就喜歡雞飛狗跳,成天和屎尿屁打交道嗎?
如果婚姻能比較,誰更狠心的走掉,那媽媽一定輸。
不是我們贏不了,而是我們沒得選。
片中有個細節,肖路和一諾帶女兒打疫苗時,奶粉沒了。
肖路去沖奶粉,由於帶孩子時間太少,笨手笨腳的他,不小心被熱水燙到。
這時一諾出現,不由得嘆口氣,順勢接過奶瓶,熟練地沖洗起來。
那個短暫的瞬間,他們沒有一句話,但彼此內心萬語千言。
無奈的表情,是他不敢面對家庭的根源。
但對一諾來說,連洗奶瓶都要親力親為,沒人分擔的婚姻,是多麼疲憊。
每個人對婚姻的預期不同,對現實的耐受力也不同。
《婚姻的真相》書中曾說:婚姻之所以有煩惱,是因為我們誤以為「無須努力便會擁有更和諧的婚姻」假定。
但現實已經證明,沒有從天而降的幸福,只有事在人為的付出。
大部分媽媽看清了真相,為了孩子,直面生活的焦頭爛額。
而有些爸爸,卻用賺錢當藉口,逃避該承擔的家庭責任。
人可以離開,責任不會消失。
一個人無需承擔的,無非是另一個在替你承受罷了。
與其說《親愛的小孩》是婚姻勸退片,不如說它是婚姻紀錄片。
它真實地展現了婚姻殘忍的一面,關於妥協、無奈、犧牲、抉擇、痛苦,以及我們該何去何從。
就像肖路,始終手足無措,怎麼做都得不到認可。
就像一諾,在無數個深夜,和眼淚作伴,與孤獨為眠。
就像方母,早退2年,操心操累看孩子,還得聽女兒抱怨。
就像婆婆,為了兒子別離婚,忍氣吞聲給親家道歉。
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只會發生,不會停止。
而改變主觀的信念,才是破解困局的關鍵。
試著放下期待,不去想一切理所當然,而是一切來之不易。
在婚姻中,我們不必把婚姻幸福視為己任。
如果家人的滿意,需要一個人要求、一個人扮演,這種虛假地和諧總會露出馬腳。
保持內心的澄清,敢於承認婚姻的艱難,養育的鬧心,隊友的掉鏈子,自我的無力,我們的婚姻才有成長的動力與空間。
從來沒有成熟的親密關係,只有成長的覺醒。
美國資深生命教練,克里斯多福孟所言:我們因了解而成長後,責任這個詞的含義,也從罪惡和羞恥變成回應和自由。
或許打破真相,是發現真理的第一步。
樂觀點說,這是婚姻前行的必修課。
悲觀點說,只有接納,婚姻才不是苦海。
願我們都是婚姻的英雄,偶爾失望,但從不放棄幸福的希望。
—— End ——
作者:陶若素,一位愛讀書的SOHO媽媽,心理諮詢師。堅信"爸爸是家中頂樑柱,媽媽是家的精神堡壘"。分享親子育兒、婚姻家庭,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