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駿|趙文元的工筆馬藝術(85幅)

2019-11-02     紅鯉魚文化



現代有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寫意馬飲譽天下;今有軍旅畫家趙文元的畫馬為中國畫壇矚目,被世人稱之為「中華一駿」。

工筆鞍馬畫始創於唐,發展於宋,衰敗於元。元之後基本上很難尋找到工筆鞍馬畫大家和他們的精品力作,留下了六七百年的廣闊空間。趙文元產生了填補這一空間的衝動,開始在工筆鞍馬畫創作上進行艱難的跋涉。



多年來他認真研究馬文化的發展史,對岩畫、泥陶、青銅、漢磚、三彩、絹畫、紙本等一切與馬有關的藝術品都認真琢磨和研究,還不斷從西洋繪畫、工藝美術、戲曲、歌舞中汲取一切有用之精華,從而創出一條自己的藝術道路。





趙文元 :1946年生於江蘇鎮江,1964年入伍,1969年到1987年先後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深造。歷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工筆畫會理事,南京軍區政治部專業文藝創作室副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

我生於江蘇鎮江的一個小山村,由於小時候條件差,體弱多病,一歲不到又有了弟弟,窮困的父母實在無法照顧好兩個孩子。戰火紛飛的年代,常常生病的我根本談不上看醫生,三根筋托著腦袋,送人都沒人要。

我外婆心疼的把我抱回家,一口米湯,一口稀粥,總算把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體小身弱,呆頭呆腦,同哪些壯實聰明的孩子相比,不自卑都不行。但我外婆經常安慰我「呆人有呆福」。


初中畢業,回鄉掙了一年的工分,為了吃飽肚子,不滿十八歲的我,有幸走進部隊這所大學校。火熱的軍營生活使我充滿了創作的激情。速寫本隨身攜帶,十分鐘,五分鐘也不放過,走到哪畫到哪。

於是,報紙、雜誌開始有我的「豆腐乾,廣場、大街、部隊營區有了我臨摹的」光輝形象「。雕塑、油畫、年畫、宣傳畫、連環畫、插畫、工筆、寫意,需要什麼就畫什麼。沒有多少見識的農民還在能吃苦、膽子大,領導一聲令下,會不會,行不行,沒有那麼多考慮,出生牛犢不怕虎,乾了再說。

幾年下來,畫畫的水平大有提高。後來又有幸進了三所美術院校,才對繪畫又來較深的認識。正統的教育使我開闊了眼界,提高了休養,繪畫基本功和藝術觀點都有了一次次質的飛越和提高。

改革開放,讓我們畫家遇到了一個好的時期,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為我們專心創作提供了物質的保證。潛心於創作,拿出更好的作品成了我人生唯一目標。

在當今異彩紛呈、充滿誘惑的世界裡,能否甘於寂寞潛心於創作之中,是檢驗一個畫家是否對藝術真誠的試金石。我總給自己制定可行的長期和短期的創作規劃,抵禦自己的懶惰和懈怠,逼迫自己深處於畫室中,耕耘自己的藝術天地。


60歲後真正跨進自由的藝術殿堂,無憂無慮地生活,自由自在的創作,不必為畫什麼而煩惱,也不必為作品獲獎而操心。拿著畫筆盡情抒發內心的激情,按計劃認真探索藝術的真諦。


悄悄閉上畫室的大門,甭管山花爛漫,甭管狂風暴雨,推開窗戶看日出,拉開窗簾瞧日落,塗塗擦擦,勾勾畫畫,清茶淡飯,心靜意沉,享受著創作中的酸甜苦辣。

四十多年的藝術追求,在不斷尋找自己的藝術個性和特色的過程中我與馬有關的作品也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以工筆鞍馬畫創作上尋找藝術的突破口,挖掘傳統、跳出傳統,讓心中的駿馬雄健挺拔、彪悍俊秀、英姿颯爽、昂揚向上,這也是我對人生的感悟,對時代的希望。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z1MKm4BMH2_cNUgzo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