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要帶孩子進美術館?

2019-10-01     苗林美術

我們的孩子,一定要當畫家嗎?當然不一定。學畫是為多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不學畫的也可以欣賞畫。

對我而言,帶孩子進美術館、音樂廳,其實是為了一種自由。我希望我的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禁區,希望他們長大以後,窮困的山區可以住,街邊小攤可以坐,萬人演說可以講,高雅場合也能自如。這是一個家長很奢侈的妄想。



莫奈作品



美術館能拓展人生體驗

人們常希望人生的經驗更加豐富,而美術館就能大大拓展我們的人生體驗。

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其他地方的人如何生活。

我們可以看到同樣題材,在不同的時代與畫筆下,可以有如此多的呈現方式。

我們可以看到某些藝術家在生命和美學裡永不止步的探索追尋。

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的意義,在畫框之內,竟然可以顛覆、歪曲和延伸。



布格羅作品



來自名人的榜樣

知名學者梁文道曾經講述,他小時候在台灣長大,在學校學的東西都通通忘記了,但外公經常帶自己去台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的一些書畫留給他的印象很深刻。

即使孩子對畫展不感興趣,只是到美術館裡隨便看看玩玩,美術館的氣氛對他成長的用處也是不可估量。

著名戲劇導演熊源偉家裡是書香門第,家裡都是畫冊,小時候他就拿起來亂翻,還常聽父母和朋友論畫。雖然沒有學過美術,但他對藝術品的評價非常到位,藝術修養就是不一樣,做起其他行業也不一樣。



雷諾瓦作品



美術館為孩子打開自由的門

帶孩子進美術館,不只是為了眼睛享受,而是為了所謂傳統的「陶冶情操」。

希望在他們將來的生命里,打開一扇通往自由和無限的門。是否穿越將來是他們自己的事,不過希望他們會對藝術有尊敬親近之心,知道世界還有另外的樣子。

千萬別小看孩子,覺得他們看不懂藝術大師的畫。其實從學美術的角度來看,孩子是天生的大師、藝術家,也許壓根不用大人講解,他們就能找到和大師對話的「接口」。

參觀展覽的時候,「試著讓腳步慢下來,讓孩子帶你去發現新奇的事物。」



凡高作品



如何引導孩子看畫

首先,爸爸媽媽不要有壓力,不用把自己「武裝」成一枚修養極高的專業講解員,如數家珍似地給孩子講解每幅畫。

其次,家長最主要的任務是激發孩子接觸大師作品的興趣,父母的講解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作品,獲得更深的認識,但要把握好尺度,千萬不要讓知識嚇跑了孩子的想像力。

最後,如果是比較有心得的作品或風格比較寫實的作品,可以和孩子交流你們各自看到了什麼,把你看到了什麼講給孩子聽。如果是比較抽象的、超現實主義的風格的作品,大家都看不大懂大師到底畫的是什麼,這時就要發揮想像力了,越是大師級的作品,越容易得到孩子的共鳴,孩子的想像力是沒有被束縛住的,他可能會發現你「看不到」的東西。

真心想給孩子介紹更多文史知識,就必須提前做準備。不做準備而去,又確實不懂藝術的話,我們跟孩子就是平等的遊覽小夥伴。



克里姆特作品


提前做準備

1.案頭工作

首先,在美術館官網上了解近期畫展預告、參觀時間、預約方式等。

其次,重要的是收集打算去看的展覽的畫家生平、最經典的作品。

最後,在去美術館之前,把畫家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給孩子看電子版作品。

2.明確參觀的秩序

提前告訴孩子, 美術館是公共場所,我們不能大聲喧譁、跑動,也不能觸摸。

另外,參觀展覽之前安排好上廁所,美術館內一般不允許帶水和食物進去。

3.物質上的準備

為孩子準備一個小畫本和一支筆,如果孩子看到他喜歡的畫,可以先得到工作人員的許可,來當場臨摹。孩子作畫時,題材不限,隨意發揮。



列賓作品


參觀欣賞時間合理

父母帶孩子逛博物館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指望一次看個夠,那樣的安排一定會導致另一個結果:一次看到煩!

對於3歲以內的小寶寶,就以在大台階上玩玩為目標,每次父母準備後給講兩三個展品,做好延展和後續的活動。比如看了扇面,我們回家就做把扇子。

3到7歲的孩子,每次認真觀賞一個小時左右就夠了,如果可以有跟觀賞內容有關的動手活動就更好。

7歲以上的孩子,如果父母有心,可以一起學習,事先網上搜索相關信息,把休息吃點心跟觀賞結合起來,消耗個半天。

以一個100幅的中型畫展為例,建議安排2個小時,前10分鐘上廁所、領票,看畫的時間1小時左右,最後留40分鐘給孩子畫畫。



魯本斯作品



參觀美術館注意事宜

1、那裡和醫院、圖書館一樣,說話要小聲一點。裡頭有許多藝術作品,小朋友要尊重它們,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摸,地上會有一條標線,那條線就像遊戲線一樣不能超越。

2、保持一顆放鬆的心,從孩子們有興趣的角落開始,如果他們看見這幅畫的邊緣畫了一頂帽子,家長們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發現,「這裡也有一個皇冠耶!」從熟悉、有趣的焦點展開對話。

3、尋找一些有互動性的藝術品,因為作者也很期待與參觀者間摩擦出火花,是孩子參觀美術館的入門秀。

4、參觀後,如果孩子有興趣,可以繼續討論下去,或是以後再遇上這個藝術家展覽時,問問孩子要不要去看他的作品。



畢卡索作品



親近藝術而非敬畏

請孩子不要大聲喧譁,是博物館基本禮儀,可不要因此扼殺孩子討論的慾望。他們的問題可能很奇怪,很不「藝術」,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來一次美術館,發現了古代人衣服沒扣子而是系小帶子的,往大了說也是人類學知識吧。如果記住了展館當中是有安全出口的,往大了說也是建築設計的知識吧。

在博物館裡,我時常遇到孩子問家長問題,家長根本就裝沒聽見,徹底忽略。我理解這些家長可能是不好意思對高深的知識亂加議論,可是,我們帶孩子來博物館,不是為了敬畏,是為了親近的,如果自己不放鬆,很難把孩子帶進門。



馬奈作品



讓看展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錯誤觀點:

「好不容易有一次藝術大師的展覽,絕對不能錯過!」很多家長都是帶著這樣的心態,帶孩子看展覽的。

正確觀點:

看展覽是培養孩子藝術修養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果條件允許,應該經常帶孩子看展覽,家長首先應該從自己做起,不要總是從「培養下一代」的角度出發,帶孩子看這看那。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如果家裡有濃濃的藝術氛圍,就不用擔心孩子的藝術修養了。所以,應該讓看展覽像去公園一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親子活動的一項重要活動。



卡拉瓦喬作品

我們的教育里已經有太多的標準答案和權威知識,就讓看畫,變成最基本的感官與知識的遊戲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xTdhW0BMH2_cNUgzhE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