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Safe 和它的磁性吸附時代

2020-08-20     威鋒網

原標題:MagSafe 和它的磁性吸附時代

在無線連接尚未普及的年代,接口是電子設備與外界相連的唯一橋樑。然而每過 5 到 10 年,一些碩大的接口總是會離我們而去,取而代之的則是幾個陌生的小尺寸黑洞。

都說 「告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逢」,但這其中也有令我們不舍的存在,比如這次我想說的——MagSafe 磁性接口。

圖片來自:Leica Dad

我第一次接觸到 MagSafe,是在大約十年前的一部 MacBook Air 上。遙想當年還是大家對電子產品都懵懵懂懂的年代,有同學從家裡抱來一台帶著蘋果 Logo 的超薄筆記本,全宿舍的人都圍上去瞻仰了一番,除了驚訝於它的體積之外,我們還對那個像磁鐵一樣的電源接口產生了興趣,一遍又一遍的反覆插拔,只是為了聽清楚那一聲清脆的 「啪」,完全停不下來。

圖片來自:Apple Unicom BD

幾年後大學畢業,我自己也換上 MacBook Pro 用於辦公,我很欣喜地看到蘋果仍然保留了這個非常經典的接口設計。除了對那獨特貼合聲還留有印象外,也開始對本身的原理感到好奇。

直到我需要反覆脫離電源線,每天將電腦從家中搬到公司上班時,我才漸漸意識到這種設計的理由以及真正價值。

是的,MagSafe 的好,我想用過的人應該都知道。

筆記本電腦不會自己從桌子上掉下來,但連上電源線就說不準了

MagSafe 並不是一個上世紀的產物。事實上在 2006 年以前,也就是蘋果 PowerBook 的時代,當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圓筒形的 DC 電源接口,這種接口十分常見,哪怕是在今天,你仍然可以在一些 Windows 筆電中看到它的身影。

和用於傳輸數據的 USB 不一樣,筆記本的電源接口很少會成為我們刪減的對象。也正因為如此,只要體積不那麼過分,電源適配器可以控制在合理大小下,並且能保證足夠的安全性,大部分用戶基本也不會對電源接口的形態有什麼的意見。

畢竟,能喂飽筆記本的電池不就好了?

但有一件事卻讓當時蘋果 Genius Bar 的員工們比較頭疼。他們發現,很多因機身跌落損壞的 iBook 和 PowerBook 設備,電源接口部分也出現了變形。仔細一問原因,才發現原來大部分設備都不是被人摔到地上的,而是用戶不小心被電源線絆到,設備只能連著電源線一起被」 拽 「下去。

究其原因,DC 接口其實和我們現在常用的 USB 接口類似,你可以試一下,當突然遇上大角度的外力拉扯,筆記本其實是會連著電源線一起被拖走的,運氣好的或許還能避免碰翻茶杯的慘劇,但萬一運氣不好,被線絆倒先不說,可能連筆記本電腦也得經歷一場 「自由落體」 的表演。

事實上從電源線誕生之初,「被線絆倒」 就是一個惱人的問題,但也許是電源線本身的存在必要性,也一直沒人想要解決。總不能讓人把電源線給取消了吧?

但在接口問題上一向激進的蘋果,則想到了一個方案。

在 2006 年 1 月份的 MacWorld 大會上,蘋果用 MacBook Pro 的新命名取代了 IBM PowerPC 系列,喬布斯還專門花上 2 分鐘的時間,對全新設計的 MagSafe 接口做了一番演示:

「你們當中有多少人曾有過別人路過時被你的筆記本電腦電源線絆到,而讓它從桌上凌空飛起跌落的經歷?MagSafe 就是為此而生的。當這個電源接頭被拉緊時,它就會及時斷開,這將會大大減少你們不得不將筆記本電腦送修的機率。」

至此,MagSafe 成為了無數 MacBook 設備的標配。雖然它仍舊只是一根用於供電的電源線,但現在回看,MagSafe 更多體現的是對那些微不可見的細節的關注,這也是它在往後數年內難以被替代的原因。

和 iPhone 的 Home 鍵一樣,MagSafe 代表的是蘋果對 「易用性」 的考究

單純從外觀來看,你應該很容易就能認出 MagSafe 的設計。它的接頭部分很 「淺」,因為它不用像傳統接口一樣有 「插入」 的過程,反而是藉助接頭部位的磁性材料來進行固定。

所以,當 MagSafe 接頭和 MacBook 的電源口距離足夠近的時候,它就會自動 「吸附」 上去,你甚至都不用側著頭刻意去找准接口的位置,反而會產生一種是被接頭 「牽引」 著貼到上面的感覺。

正因為如此,萬一你或是其他人絆到電源線時,MagSafe 也不會再拖著 MacBook 不放,因為磁性吸附的設僅僅只是讓它 「貼」 在了機身接口處,而不是緊緊卡在接口處,然後拖著電腦一同赴死。

《Get a Mac》系列廣告中就有一段對 Windows PC 的調侃,主題則是 MagSafe。

這便是 MagSafe 的設計精妙之處了,蘋果巧妙地藉助磁鐵本身的吸附原理和材料特性,並將它融入到一個筆記本電源接口這個高頻次的操作上:當你需要的時候,它能夠很安穩地 「貼」 在接口上;而當你不需要的時候,它也能很輕鬆地與機身份離,並 「脫落」 下來。

但 MagSafe 並不是只有一味的好口碑,或許是由於磁吸的設計讓接頭的插拔變得過於方便,所以大部分人其實並不是捏著接頭最硬的適配器部分,而是會直接抓著電源線,將接頭 「拽」 下來,反而很容易讓接頭出現裂開的情況,而過去這幾年裡關於這類問題的詬病從來就沒有間斷過。

有意思的是,之前市面上曾推出過一個 MagSafe 的保護套配件,目的居然是為了讓 MagSafe 這個接頭陷入柔軟平面的時候不那麼容易被 「硌」 掉而設計的。雖說這種小細節並不會被人所留意,但實話是 MagSafe 本身不也是源於一個不起眼的需求才出現的嗎?

除了保護電腦,MagSafe 也讓充電變得更優雅

繼 2006 年初代面世後,蘋果還接連更新了兩代的 MagSafe 接口,包括換用 L 型結構的長方形設計,以及更寬更扁平的 T 型結構;另外你還可以在接口上看到一顆 LED 燈,它在充電時就會顯示為橙色,充滿後則會顯示綠色。

圖片來自:Wikimedia

可以說,在 Macbook 面世後的十年里,MagSafe 也一路走過了這麼長的時間,所以它也漸漸成為了蘋果 MacBook 的標籤——這種特質,大概就和現在 iPhone 的 Home 鍵一樣,都是簡單、易用的最好印證。就算是當年以輕薄身形著稱的 MacBook Air 身上,我們也仍然能看到 MagSafe 的身影。

直到 2015 年蘋果推出了新 12 英寸版 MacBook,市面上出現了功能更全面的 USB-C 型接口的出現,蘋果才讓 MagSafe 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所以,當時也有媒體戲稱,在 The New MacBook 上,蘋果其實是做了兩件不受 Mac 老用戶待見的事情:除了砍剩了只有一個 USB-C 和 3.5mm 接口外,還有一個就是砍掉了 MagSafe。

而按照羅永浩的說法,蘋果砍掉了 MagSafe,其實是砍掉了 「人類發明筆記本以來最偉大的第二個發明」。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反對呼聲,是傳統接口的使用習慣造成的。雖然 USB-C 的小體積接口滿足了我們正反任意插的需求,但它和大部分接口一樣依舊採用的是類似卡扣的設計,所以你得花點力氣才能拔下來。

這也意味著,我們又要重新回到過去被電源線絆倒的日子。

但正如前文所說,蘋果在對待 「接口」 這件事上一直是很激進的。讓一個接口能夠對應全部的功能,更準確點說,是只依靠一種載體,就能解決所有傳輸的需求,是蘋果一直以來想要達成的目標。

而放眼當下,現在的 USB-C 顯然是最好的方案,但絲毫不妨礙 MagSafe 成為了 MacBook 上為數不多的 「用過了就離不開」 的設計。

雖然蘋果申請了 MagSafe 專利,但磁性吸附並不屬於它一個人

蘋果很早就為 MagSafe 接口申請了專利,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能在其它 Windows 筆電上看到這種磁性吸附的充電口設計。不僅如此,蘋果甚至不允許第三方配件廠商自行生產帶有 MagSafe 功能的充電器,不然法律團隊就會找上門了。

不過,蘋果會起訴這些第三方配件,倒是和磁性連接這個特性沒有太大的關係,那是源於材料本身的特性,那麼,有沒有一種既可以繞過蘋果專利,又能用上磁性吸附特性的接口?比如說將現有用於傳輸數據的接口也做成磁性連接的?

這種想法並非不存在。在 2012 年微軟推出的 Surface 平板電腦上,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帶有 5 個金屬觸點的 Surface Connect 接口,相信使用過早期 Surface 設備的朋友也應該清楚,而現在則更類似於一個吸入式的設計。

但重要的是,這個接口同樣使用了磁性吸附的設計原理,所以它和 MagSafe 一樣只要一靠近就能自動貼上去。另外相比於蘋果 MagSafe 只能用於充電,微軟的這個接口則同時具備了電力和數據傳輸的能力,所以只要藉助一個外設擴展塢,就能實現包括音頻和視頻在內的數據傳輸。

圖片來自:Mobile Fun

還有一個是索尼推出的磁性充電底座。以前的 Xperia 手機為了能實現更高等級的三防,會在 micro-USB 口和 SIM 卡槽外套上一個防水蓋,為了充電你就不得不經常性地打開這個蓋子,而偏偏它選用的還是橡膠材質,所以久而久之便會有老化斷裂的風險。

但有了充電底座就不一樣了,你不用打開蓋子就可以直接為手機充電。而且它和 MagSafe 的體驗很相似,只要將手機往上一插,就會聽到 「咔」 的接合聲音,論起便利性甚至不輸現在的無線充電底座。

圖片來自:Peyton

說回到蘋果自己,雖然 MacBook 上被迫拋棄了這項設計,但我們還是能在其他品類的產品上看到 MagSafe 的身影。比如說 Apple Watch 手錶,蘋果便採用了磁力充電線的設計,同樣也不需要精確對準,只需讓接頭靠近表背就可以自動將接頭吸附到位。

再往大一點說,如果範圍擴大到使用磁力吸附特性的產品,你還可以在充電接口以外的領域,看到磁性吸附特性的運用。

比如說戴森 SuperSonic 吹風機的可替換風嘴,就是靠磁性吸附貼上去的。

還有 Beats X 無線耳機,當你不戴耳機的時候就可以讓耳塞吸附在一起。

甚至是 iPad 曾經使用過的經典 Smart Cover 保護殼,你也能感受到磁性吸附原理帶來的舒適感。

為了能保留當時 「一拉即走」 的體驗,現在也有很多第三方配件為 USB-C 口製作了轉接頭。圖片來自:Snapnator Design

很顯然,比起多點觸控屏這類的革命性創新,磁性吸附在科技圈則要低調不少,但假如我們回歸到最根本的體驗部分,MagSafe 帶來的便利性,則比很多花哨的外在功能都要多得多,因為它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我們對電源接口的一貫印象。

正如 Jovy lve 曾在《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引言結尾中所說的那樣:

「人們能輕易發現那些顯而易見的存在,但也能敏感地察覺到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

圖片來自:SkyWalker108

電源線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產物,但 MagSafe 地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成為了眾多接口中 「更方便更懂我們」 的存在。雖然它的功能十分單一,厚度的制約也讓它無法迎合新形態的設備,但如果蘋果當年缺少了這份對於細節體驗的敏感和考究,不去追求 「更好一點」 的方式,我想 MacBook 用戶可能還要在電腦被線帶走的擔憂中多熬幾年。

但願我們還有機會看到 MagSafe 復活的一天。如果不能,那就讓我們看到沒有電源線的那一天吧。

題圖來源:Marcin Wichary

本文轉自:愛范兒 ifanr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vXoDnQBeElxlkkap2L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