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底張鄉磨頭村進士張際庚軼事

2019-07-30     洛寧城事

磨頭村進士張際庚軼事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澤武 顧問張世旺 撰文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理事張文林 審閱

1. 磨頭村的「兵部張家」和「進士張家」

磨頭村位於洛寧縣城西南四十里,今屬底張鄉所管轄,其地處在底張峪口,東為孫洞,西為古村,南依旗山,北臨洛水。磨頭村現在分為東磨頭村和西磨頭村兩個行政村。

東磨頭村分為東寨、中寨、下地三處,村民主要以張氏家族為主。東磨頭村張氏家族有兩個支派。一為「兵部張家」,一為「進士張家」。


磨頭村「兵部張家」《張氏家譜》

【「兵部張家」】:為今陳吳鄉德里張氏始祖仲文公後裔,因該家族十世先祖張鼎延官居兵部右侍郎,後人故稱該族為「兵部張家」。「兵部張家」後裔清康熙年間從金門寨遷居東磨頭村。當時從金門寨先後遷來了三支,分別為:張論後裔,十一世張瑊遷居磨頭中寨;張講後裔十二世張象武及其侄子張暟,張晧、張昭、張旭等遷居磨頭下地;張詔後裔十二世張綮仁及侄子十三世張智遷居磨頭東寨(東疙瘩)。這三支張氏均為德里張氏四門張玹後裔。在道光年間有「兵部張家」後人張庚申,到河南省城參加武科鄉試,考中道光二十三年(1823年)癸卯科武舉,磨頭村東張家老墳原有墓碑、《張氏家譜》以及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三「科貢」均有記載可證。「兵部張家」,自金門寨遷居磨頭村分為三支,各自立祖,繁衍生息,開枝散葉,迄今傳至25世,400餘人。

磨頭村「兵部張家」《張氏家譜》

【「進士張家」】:為今河底鎮大門樓村張氏始祖仁美公次子仲武公後裔,明末清初之際,十一世洛西公遷居古村,繼遷東磨頭村立祖。因該家族十六世先祖張際庚,磨頭村人,清道光二年考中進士,後人故稱該族為「進士張家」。「進士張家」自洛西公遷居磨頭村立祖,迄今傳15世, 400餘人。


磨頭村「進士張家」《張氏家譜》

1985年3月,據「進士張家」二十一世傳人張滿周講:「追根溯源,德里張家和大門樓張家,本為一家兩個支派,都是從陝西同州雁羌村遷過來的,兩個支派本屬同根同源。

德里村張氏為老大仲文公後裔,大門樓張氏為老二仲武公後裔,老三仲魁公遷居洛陽邙山嶺。」據這兩個張氏家族支派《張氏家譜》記載和考證:元朝末年,張氏始祖仁美公攜次子仲武公避兵遷居永寧縣北大門樓村。長子仲文公攜其子張貴遷居永寧縣南德里村,三子仲魁公遷居洛陽邙山嶺。定居洛寧的這兩支張氏支派,各自立祖,後裔漸繁,枝分葉派,族枝漸多,分徙各處。因此居住在東磨頭村的張氏後裔分為「兵部張家」和「進士張家」。

清代德里張氏四門《張氏家譜》

清道光二十七年大門樓村《張氏家譜》

清代大門樓村《張氏家譜》

2. 張際庚生平事跡

張際庚,為磨頭村「進士張家」十六世先祖,是清朝道光壬午科進士,是磨頭村明清以來唯一的進士,德業並重,這不僅是我們張氏家族的榮耀,也是磨頭村引以為豪的歷史人物,自古以來世人稱為「張進士」,張家後裔稱為「進士爺」。在洛寧有關張際庚的故事流傳很多,但由於年代久遠,大多失傳。張際庚趣聞軼事在磨頭村廣為流傳,現將張氏家族世代流傳的張際庚軼事加以整理,不至於後世湮沒失傳。

「進士張家」自洛西公遷居磨頭村,傳五世,至輝公,有三子,天祝、際泰、際庚。張輝及長子張天祝、次子張際泰皆為太學生,三子際庚為進士。

國六年《洛寧縣誌》卷四 「人物誌」

賜進士出身候銓知縣張老夫子神道碑

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四 「人物誌」 記載:

「張際庚,字巽五,號三槐,底后里磨頭村人。事親孝,愛兩兄如手足。仲兄染疫,皆束手,乃籲天默禱,請減已算,疾尋愈。嘉慶庚午領鄉薦,壬午成進士。無意進取,設帳講學,善能變化, 氣質平釋,矜躁教人,為文主理法清澈,神氣流通,不拘拘於時格。士之居門下者,一經陶熔,聲價十倍。雅量容物,鄉望益隆,人恆悅服。卒年五十有五,著有《傳家十要》。」

張際庚,字三槐,號巽五,磨頭村人。生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慶十五年(1810年)參加河南鄉試考中庚午科舉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參加會試考中貢士,參加殿試考中壬午科第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候選知縣。卒於道光十年(1830年)享年五十五歲。著有《傳家十要》、《課舉》、《課幼》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張際庚的眾門生為其樹有神道碑於磨頭村東大道旁南側,建有碑樓。碑陽為《賜進士出身候銓知縣張老夫子神道碑》,碑陰為邑廩膳生門生郭文錦(咸豐貢生)頓首拜撰《巽五張老夫子教澤碑記》,乙酉科拔貢門生張西金頓首拜書。

3. 篤重親情 孝親敬兄

《太學生胞二兄三陽張公(際泰)暨德配王鄭氏合塋墓表》

《太學生胞二兄三陽張公(際泰)暨德配王鄭氏合塋墓表》

張際庚的父親張輝,字煥新,太學生,例贈文林郎。母親太孺人李氏,生張際庚兄弟三人,張際庚的大哥天祝公字德明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十月初八日英年早逝。張際庚的二哥張際泰,字三陽,號暘谷,太學生。自長兄亡後,張際泰一人掌管家務,二嫂鄭氏為賢內助。當時張家是個大家庭,九世同居,沒有分家,全家六十餘口人一起生活。張際泰操持家務,里里外外,勞心勞力,長達二十多年。平時也經常遇到許多困難和不順心的事情,也是自己悄悄地埋在心裡,獨自忍受,總是自己想辦法處理問題,解決困難。從來不讓張際庚和家裡人知道,他擔心為此影響了張際庚的學業。因此張際庚才能長期專心於科舉學業,終於考上舉人、進士。張際庚能夠考上進士,成就功名,這不僅是張家歷代祖宗累代積德積福的緣故,也是張際庚二哥張際泰獨自撐起這個大家庭,免除了張際庚的後顧之憂,也正是張際泰長期以來辛勤培養的功勞,更是張際庚刻苦攻讀、勤奮努力數十年才取得的成果。

張際庚為人質樸,天性純孝,平時善待父母,對雙親很孝順。篤重親情,尤其看重兄弟手足之情,對兩個哥哥非常敬重,生活中對他們關懷備至,體貼照顧,無微不至,對子侄們無比關愛呵護有加。

相傳在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夏,張際庚二哥張際泰染上癘疫,張際庚四處尋醫問藥,遍請名醫,親自伺候床前,煎湯奉藥,月余不離左右。投石問藥,可是均無明顯療效,病情危急,奄奄一息。就連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明確告訴張家人準備後事。張際庚從不甘心,也不死心,還在積極出主意,主動想辦法,不惜重金,四方尋醫,為二哥治病,不惜餘力,一直到二哥大病痊癒為至。當他聽說數百里外的盧氏縣有名醫善治癘疫,馬上前往延請,不顧天氣炎熱,不顧風雨侵襲,不顧路途遙遠,山高水隔,不懼翻山邁嶺,不顧狼蟲虎豹,前後臨時數日,終於請來名醫,為二哥療疾。上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個月精心治療,二哥大病終於痊癒,一家人歡天喜地。鄉人稱讚張際庚云:「純孝天成,金石為開!」

張際庚的生平事跡,《洛寧縣誌 人物誌》人物誌「張際庚傳」和《張際庚神道碑》均有記載。以下根據縣誌、神道碑、以及張氏傳說整理而成。

張際庚的二哥張際泰病入膏肓之際,久治不愈,醫生交待讓張家人準備後事,張際庚一面四處延請名醫,繼續治療。與此同時,張際庚又親自到城隍廟,沐浴更衣,戒齋數日,燒香許願,極盡恭敬,默默向神靈祈禱,請求神靈為自己減去一紀(12年)壽命給哥哥,讓哥哥的病快快好起來,以成全他的兄弟之情。祈禱完畢,二哥張際泰的病情就開始慢慢好轉,不久,就完全康復了。後來張際泰又健健康康活了十二年。

這難道不是世人對張際庚「孝心所至,願望終遂。」的一種褒獎嗎!善人有孝行,善人有好報,夢想事成,這也是一種天意吧,老天爺也經常會照應這些有孝行的好心人。

4. 忍辱負重 以和為貴

張際庚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熟讀《四書》《五經》,博覽群書,學業大進。少年之時,立志高遠,先後參加縣試、府試、院試,成績優秀,考中秀才。緊接著又在嘉慶十五年(1810年)秋到河南省城開封府城參加河南鄉試,一舉考中庚午科舉人。正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當時張際庚中舉之時,30歲出頭,血氣方剛,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志在必得,正要準備進京參加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會試。正在這時,有人來找麻煩了。原來是磨頭村老鄉紳土財主李振聲,因為李家家境殷實,加之略通文墨,能說會道,一直為村中出頭人物。現在終於存不住氣,看不下去了,要來找麻煩了。當他看到一直沒落的張家,本來是一個外來戶,張家竟然一步一步,不知不覺在慢慢崛起,先是有了秀才,太學生,不曾想張際庚這毛頭小子,竟然還考上了舉人。當他看到張際庚考上了舉人後,不聲不響,還在勤奮攻讀,專心學業,貪心中未免多了幾分不快和妒忌。當他聽說張際庚還要準備明年進京城去參加會試時,終於忍無可忍,怒火中燒。心想:張際庚你小子,還貪心不足蛇吞象,還想考進士。以前我是磨頭村的頭面人物,受人尊崇,是人前人物。誰見了我都畢恭畢敬,一向說一不二,一言九鼎。不曾想現在張家人有了聲望,張際庚現在已經是舉人了,身份就比我高,聲望已經遠遠超過我了。不行,他還想進京考進士。張家要是有人考上了進士,中了狀元,有了官職,就會有權有勢。這還了得,以後這磨頭村不都成了張家的天下了,到那時還會有我李家的份兒。決不能讓張家人考進士了。可是有什麼好辦法呢?我又不能直接給張家人說,你不能進京考狀元,這也不合情理,即使說了,張家人也不會聽。李振聲為此苦惱不已,百思無著,思來想去,茶飯不思,夜不能寐,一籌莫展。這時,有人給李振聲出了一個好主意,暗中交代,你只需如此行事,保管張家上當,讓張家無法進京考進士,這樣一來張家永遠不會壓住你,你儘管放心去做就行,保管成事。

於是,李振聲開始絞盡腦汁,千方百計找張家的麻煩,意圖挑起糾紛,無故製造事端,企圖使張際庚不能安心讀書和做文章,讓他陷入兩家爭鬥之中,從而荒廢學業,導致不能正常進京參加會試,這樣張家就沒有考中進士的機會了,永無出頭之日了。

一天,李振聲來到張家東院大門口,破口大罵,無故尋釁滋事,製造事端。張家人氣憤不過,講理也沒有用。李振聲年齡大了,張家人打也不是,罵也不行,還真拿他沒有任何辦法。李家有錢有勢,張家也擔心李振聲訛人,敲詐勒索,輕易不敢招惹他。

然而張家人一向忠厚善良,寬宏大量,安分守己,與人為善,為此張家人束手無策,毫無辦法。張際庚也為此心煩氣躁,不能安心學業。李振聲在張家罵的時間久了,張際庚的家人自然也是憤憤難平,睚眥必報,以牙還牙,決心痛力還擊,較量到底,一決高下。此刻張際庚也是反覆思忖,不知張家這樣的做法,是否妥當,為此舉棋不定,猶豫不決。

這時,磨頭村下地有「兵部張家」後人太學生張煊及其子舉人張庚申,此時身處局外,洞若觀火,看的明明白白。張煊比張際庚年齡大十歲,又是同族,平日交情不錯。當他看到張家被人欺負,心中也是憤憤難平。張煊也曾多次出面去勸過李振聲,希望李家息事寧人。可是李振聲,不依不饒,就是不聽,還是不停地找張家麻煩。張煊的心裡自然明白李振聲的險惡用心。張煊思來想去,想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一日,正當張際庚前來拜訪,傾訴苦惱,為此耽誤學業,商量如何應對李家之策時,張煊說:「張家人一向忠厚善良,也做不了惡人。何況這也是村中鄰里糾紛,也談不上什麼大事。充其量也弄不到哪裡去,誰也不能把誰怎麼樣。我想還是以靜制動,息事寧人,比較妥當。」張際庚說:「今天我來就是專門向老兄請教,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兩家矛盾,可以走出困境,讓李家徹底息事寧人,不再找張家麻煩,我才能安心學業,專門應試。」張煊說:「張家世代都是讀書人,知書達理,你現在又是舉人,也是地方上的鄉紳了,千萬不能和李家這個土財主一般見識,張家若一直和李家糾纏下去,一來有損你舉人的身份,更主要的是會耽誤你的功課和學業,耽誤了你考取進士的行程,無法實現你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張際庚說:「古訓常言:『小不忍,則亂大謀!』現在其它的瑣碎事務,我必須完全放到一邊。目前我最緊要的任務是必須安定下來,想辦法安心讀書,以求取功名為目標,」張煊說:「為了能讓李家息事寧人,必須以靜制動,萬事忍為上策,李家再罵,張家都要忍耐,沉住氣,什麼時候都不要理他。讓他李家無計可施,自然可以安然無事。」

於是張煊便將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告知張際庚,張際庚聽後,連連點頭稱好。這個辦法和他的思路正好不謀而合,符合他一向為人處事的原則。張際庚這下總算有了主意,吃了一顆定心丸,再三致謝,拜辭而去。

第二天,李振聲一如既往照常來到張家東院大門口,破口大罵:「張家人可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老天爺不長眼,讓你張際庚毛頭小子竟然還考上了舉人。可你張際庚還貪心不足蛇吞象。還想進京考進士,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痴心妄想,想上天摘星星,摘月亮。......」張家的幾個年輕人聞訊,急忙跑到大門外,準備動手要揍李振聲解氣,給他一個下馬威。可是卻被張際庚呵斥攔住了。

張際庚等李振聲罵了好一陣子,感覺他罵累了,罵夠了,這才親自出來為李家賠不是。不曾想,李振聲還是不識好歹,不依不饒,糾纏不休。張際庚進退兩難,於是吩咐管家召集張家全家人,都到大門外集合。這時李振聲本以為張際庚招集張家人,想要打架,一定要揍他一頓來解氣,心裡也有一絲膽怯。哪不曾想,張際庚這時告誡張家人說:「李老伯,年高德劭,是有身份人,心裡有氣,有委屈,讓他出出氣,我們張家人誰都不許和李老伯爭吵,千萬不要惹他老人家生氣。如有張家人誰敢和李老伯爭吵,和他過意不去,定然嚴懲不殆。」同時又吩咐管家,抬來一張八仙桌,放在大門口,泡上了一壺好茶,清茶伺候,搬來一把太師椅,讓李振聲坐下來歇一歇。說:「李老伯,你年齡大了,我們晚輩做事不周不到,你老多擔待,你大人有大量,千萬不要跟我們晚輩一般見識。天這麼熱,你累了半天,你老先坐下歇歇,有什麼再說也不遲。如果不解氣,還沒罵夠,就繼續罵,都怪張家人考慮不周,做的不好!惹你老生氣了」然後張家人都各忙各的事情去了。李振聲吵罵了大半晌,竟然沒有一個張家人來答腔,氣也就消了一大半。後來又斷斷續續,罵了一陣兒,還是無人理他,李振聲因此也覺得很掃興沒有趣。到下午自然也就不再來了。

從此以後,張際庚沒有了任何干擾,專門用心攻讀詩書,又有名師碩儒指點,學業長進很快,日新月異。張際庚才思敏捷,靈感大開,勢如泉涌,妙筆生花,做文章揮筆立就,立意高屋建瓴,立論明決。清道光二年(1822年)春,正值朝廷舉行壬午恩科會試之際,張際庚進京參加考試,一舉考中貢士,緊接著在殿試中考中第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

說明:

【第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據《道光二年壬午恩科殿試金榜》記載:張際庚為道光二年壬午恩科殿試第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

另據磨頭村張氏傳說:張際庚為道光二年壬午科二甲二十七名進士,賜進士出身。《張際庚神道碑》碑陽為:「賜進士出身候銓知縣張老夫子神道碑」。

應以《道光二年壬午恩科殿試金榜》記載為準,比較準確。

5.捐棄前嫌 以德報怨

張際庚考中進士後,朝廷派人給張進士家裡報喜,並給全磨頭村每戶人家,無論貧富,所有人家大門上都插一桿小龍旗,以示慶賀,以顯吉祥和榮耀。唯獨未給大鄉紳李振聲家的門口插一桿小龍旗。這下使得李振聲一家顏面無存,在全村人面前可丟了人了。

當張際庚從京城回來後,李振聲三番五次找到張煊、張庚申父子,懇請讓他出面找張際庚替他說情。張煊便拿前事將李振聲訓斥數落了一通,指出他先前的錯誤行為,十分可恥,令人不齒。李振聲說:「張先生,我認錯,先前都是我的錯,我願為張進士賠禮道歉。我願聽張先生教誨,請先生為我想想辦法,解解圍,全村人家家都有小龍旗,就我李家沒有,我丟不起這個人,今後我李某還怎麼在江湖上混!」張煊問:「李先生!你真心愿意親自為張進士賠禮道歉,願意聽我安排嗎?」李振聲連聲回答::「是!是!是!」

於是張煊交待李振聲,你必須親自安排,備一桌酒席,親自出面把村中的各家族鄉紳和主事人請來赴宴,當著他們的面親自向張際庚賠禮道歉。只有這樣,大家才能替你說說情。只要你認錯有誠意,張家人才會原諒你。

在酒宴上,李振聲態度誠懇,親自向張際庚賠禮道歉,說:「張賢弟,過去,確實是我李某人有意欺負張家,害怕張家有朝一日,超過了李家,壓住李家。我心懷不滿,處處給張家找麻煩。都怪我一時鬼迷心竅,思慮不周,做事不妥,失了方寸,我對不起張家人。經過煊賢兄教育,李某人認識到自己的嚴重錯誤。今天當著眾鄉親的面,我誠心誠意向張家道歉,希望張進士和張家人大人有大量,不要跟我一般見識,給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以往李振聲做事一向囂張跋扈、盛氣凌人。張際庚見李振聲今天態度誠懇,又能自新悔過,就說:「李老伯,你折殺晚輩了,讓張家怎麼承受得起,過去的事情就算了,大家都是鄉里鄉親,今後大家有什麼事,都需要相互照應才是。張家有做不到、做不好的地方,還請鄉親門多多擔待!」鄉紳們見張際庚發了話,表了態,這時都來幫腔給李振聲說情。張際庚知道李振聲心裡想的是什麼,也就順水推舟,做了一個人情,對大家說:「我這次考中進士,都是多虧了鄉親們平日的照應,是沾了鄉親們的光。我是咱們磨頭村考中的第一個進士,這不僅是永寧縣人的光榮,更是全磨頭村人的榮耀。這次家家插小龍旗,不僅是一份榮耀,更主要的是讓全村各個家族都養成尊師重教,養成重視培養讀書人的良好習慣,今後咱們磨頭村多出秀才、舉人、進士,多出人才,為咱磨頭村增光添彩。大家都是鄉里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凡事以和為貴,和氣呈祥。李家也是咱們磨頭村人,也應該插上一面小龍旗,以示榮耀。明天早上,我親自派人給李家大門上插上一面小龍旗。」從此張李兩家捐棄前嫌,和睦相處。

6.對待僱工 平易近人

張際庚主張耕讀傳家,勤儉持家。一生勤勞,平易近人,無論貧富,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中進士後,仍不輟勞作。有一年夏天。正值收麥時節,張際庚身著布衣,腰系麻繩,親自挑著擔子到峪口(磨頭村南,底張峪口。)給地里割麥的人送飯,途中遇到一幫從山南(洛寧稱嵩縣、欒川一帶叫山南,即熊耳山之南。永寧在熊耳山之北,故有山南、山北之稱。)過來的僱工他們見張際庚後就問:「老兄,你是磨頭村人吧?我們跟你打聽一件事?」張際庚就說:「我是磨頭村人,有什麼事情,你們儘管問。」

僱工說:「我們聽說你們永寧縣磨頭村有個張進士,聲名遠播,我們仰慕已久,今天路過這裡,我們都想見見張進士,能不能帶我們引見引見?」張際庚說:「張家就在前面磨頭村,大門口有兩根旗杆,誰去都能見,不用引見,你們直接去吧。」僱工說:「張進士是有身份的人,哪能是誰想見都能見的人,老兄,你不會蒙我們外鄉人吧。」張際庚說:「你們去吧,我保准你們都能見。」僱工們將信將疑,往磨頭村而去。當張際庚送飯回去後,換上長袍。不久,正好這幫僱工來訪,張際庚笑著迎了出去,說:「各位老哥、老弟,你們遠道而來都是客人,快快請進!」張際庚把僱工們迎進客廳,上茶招待。僱工們見是剛才送飯的人,心裡十分詫異,問道:「原來你是張家人,怎麼不早說,張進士在不在,我們想見見。」張際庚說:「我就是張進士,鄙人張際庚。」僱工們非常驚訝,說:「真沒有想到,張進士是有身份的人,竟然這麼平易近人,沒有一點鄉紳的架子,對我們僱工也這麼以禮相待!」張際庚說:「我也是窮苦人出身,跟你們一樣,都是普通老百姓,我只不過多讀了幾天書。」張際庚安排家人做飯招待,以客相待。飯後,張際庚關切地問:「你們從山南過來,活找好沒有?」僱工們說:「我們剛從山南過來,還沒有來得及去找,咱村有沒有哪個東家需要做活的,我們都是老實人,啥活都能幹。」張際庚說:「沒有問題,你們儘管放心,永寧這地方,我都熟悉,我會盡力為你們安排。」後來張際庚將這幫僱工就近找好活,一切安排妥當。僱工們千恩萬謝,辭別而去。從此張際庚「平易近人善待僱工」的故事就在山南山北流傳開來。

7. 設帳講學 著書立說

張際庚考中進士後,淡漠功名,無意進取,於是開設家塾,教授學生。後又在永寧城洛西書院主教九年。他的文章理論精深,教澤深切,教授學業,講貫勤懇,神氣流通,理法清穩。在施教過程中,專心敬業,身心完全投入到教化育人中去,即使在寒冷的隆冬和酷熱的夏天,也從不感到一點疲倦。在教育學生時,不因學生貧富,有所怠慢,總能一視同仁,誨人不倦,諄諄善誘,因勢利導。善於因材施教,對待驕傲自滿、盛氣自負的學生,採取施以懲戒、加以抑制、反覆告戒的方法;對於個性較弱、自信不足的學生,採取多教誨,勤勉勵,常鼓勵。遇事觸類旁通,使人心神領會。平矜釋躁,各隨其人,善於變通,不拘一格。張際庚平生處世謙恭,平易近人,雅量容物,尤好排解。

《洛寧縣誌 人物誌》「張際庚傳」雲:「士之居門下者,一經陶熔,聲價十倍。雅量容物,鄉望益隆,人恆悅服。」門生郭文錦稱讚張際庚說:「光風霧月,化雨及時也。縷縷盈腔,未易言狀。」署理知縣許台稱讚說:「敦睦亦知者哉!蓋夫子之學,深於明理養氣,故德誼如此。」

張際庚一生從教數十年,桃李滿天下。僅《張際庚神道碑》參與立碑的門生就達79人。其中監生9人,庠生、廩生、增生30人,拔貢1人,分縣1人。據《洛寧縣誌》記載:張際庚的門生:有貢生4人,拔貢:張西金;歲貢:郭文錦 黃金聲,程桂林等較為出名。張際庚一生治學授徒,門生遍布洛西,多以功名顯,以故名揚河洛,為世所尊崇。

張際庚善於治理家政,親自製定有家訓、家規,每月初一和十五,召集全族,講解家訓、家規要領,強調遇事以「忍」字為先,讓家族中人人各司其業,各盡本分,恪盡其職,互助互愛,患難相恤。張際庚學識淵博,著述豐富。提倡耕傳家,著有《傳家十要》,並將之上呈給朝廷,深受朝廷賞識,故賜張族兩頂「鐵秀才帽」世代相傳。《傳家十要》,在當時刊印,流傳很廣。民國二十幾年,故縣河東王希仲、王國基家都存有《傳家十要》刊印本。這些著作,由於年代久遠,歷經多次社會變革,失傳已久,詳細內容不得而知當時朝廷對張進士的著作《傳家十要》,非常重視,準備在全國內大量刊印。但由於張進士過早去世,此事後來不了了之。

8.輕信南蠻 修墳築堰

話說張際庚中進士後,回家鄉修墳祭祖時,從南方請來了一位風水先生,當地人叫「南蠻子」。當「南蠻子」來看張家墳的風水,風水先生說:「張家墳風水的確是好,但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張家墳東西兩側各有一道南北方向的河溝,每遇下大雨,洪水沖毀很厲害,對張家墳地風水很不利。要想改變張家墳不利局勢,那就必須在張家墳下部兩道河溝彙集處修築起一道高高的土堰,這樣一來,即可積聚張家墳南山來脈之地氣,又可保張家後代子孫昌盛,官運亨通。」張際庚聽後,就按照風水先生所說的去操辦。於是張際庚動員張家全族人,在張家墳下部兩道河溝彙集處修築土堰,從溝兩側稍遠處運土,並用夯和鐵杵打起兩丈多高的土堰,前後費時數月,勞民傷財。竣工之後,表面上看起來,的確是氣勢壯觀,天衣無縫。然而不久,張家祖墳的對面,洛河北岸的小街、王伙北面的山嶺上夜裡不時發出「轟隆」、「轟隆」的坍塌聲,山嶺塌陷。時過不久,張際庚就得病而亡了。這時村裡有人說,「南蠻子」這樣做,就好象把一個人嘴裡塞了一團棉花,活活把人給憋死了。這個傳說當然也是封建迷信,天人感應之說,也不足為信。

9.張際庚抑鬱而終

話說張際庚中進士後,在京城吏部實習效力三年。因其勤勉,受到朝廷賞識,欽賜蟒袍一襲,玉帶一條,準備前去上任知縣。張際庚將蟒袍一襲,玉帶一條珍藏於家中。張際庚的門婿是底后里黃村人黃某,自幼嬌生慣養,遊手好閒,平時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因為沾染吸食大煙的惡習,好端端一份家業,被他敗光。可是他又開始盤算打他岳父的注意。當他聽說張際庚得到皇上「欽賜蟒袍一襲,玉帶一條」的消息時,就趁其家中無人之際,將蟒袍玉帶偷走賣了錢,繼續吸食大煙。張際庚聞詢後,了解到事情原委後,氣得生了一場大病。時隔不久,張際庚就抑鬱而終。只可惜,張際庚英才蓋世,本當有機會大展鴻圖,有所作為。可是他還沒有等到皇上賜官外任,就不幸去世了,實在讓人惋惜!

關於張進士之死,民間還流傳了這樣一種說法。說是張進士是讓「南蠻子」給治死的。當然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10.「進士張家」文化遺存

張際庚中進士後,主考官、知縣題有匾額,以及社會名流賢士也送有許多匾額如:「進士及第」、「候銓知縣」、「文魁」、「公正六方」等懸掛在張家老宅東院和西院,還有張際庚所題「和氣致祥」「耕讀傳家」匾額。張家大門口還樹有高聳入雲的兩根大旗杆,上面懸掛「張」字紅旗,村中許多老年人都見過。解放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當作「四舊」清除了,紅衛兵將旗杆拔除,連紅旗一同毀掉。匾額也被作為四舊一同摘除,有的毀掉,有的下落不明。《張氏家譜》、張氏著作等文獻,均毀之殆盡。

1985年、1996年、2003年我多次在磨頭村尋找進士張家後裔,多次調查,尋找張際庚家的匾額等家族文物,用以考證「進士張家」的來龍去脈,源流概況。可是當時張家二十多塊匾額,竟然沒有流傳下來一塊,實在令人惋惜。最值得慶幸的是《張氏始祖墓碑》殘碑,《張際庚神道碑》,還有張際庚為其二哥撰寫的《張際泰墓表》保存完好,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這是磨頭張氏家族存世的重要碑刻文物,對研究磨頭張氏文化、張際庚家世及生平,有重大意義。

後記

《磨頭村進士張際庚軼事》中有關張際庚的幾件事,是磨頭村老年人所講述,還有「兵部張家」張家二十世張世旺、「進士張家」張家二十一世傳人張滿周等人口述。這個專題文章大致脈絡初稿原有張世旺提供,其內容比較簡略。其內容有:4.忍辱負重,以和為貴(原題目為「張際庚忍辱負重,以正祛邪」);5.捐棄前嫌,以德報怨(原題目為「不記前仇,和為貴。」);8.輕信南蠻 修墳築堰(原題目為「為求風水,大興土木」);9.張際庚抑鬱而終(此題目為這次整理時所加);張文林講述提供:6.「對待僱工,平易近人。」一節初稿,由內容只有數行,也很簡略。這次張澤武整理時所增補的內容有:1.磨頭村的「兵部張家」和「進士張家」;2.張際庚生平事跡;3.篤重親情,孝親敬兄;7.設帳講學,著書立說; 10.「進士張家」文化遺存,以及後記等章節。《磨頭村進士張際庚軼事》其內容經張澤武反覆調查、考證和核實,並加以補充和完善,力求與史實相符。前後歷時一周,反覆修改審訂,整理而成,並經「進士張家」二十二世傳人張文林審閱。張世旺、張文林為此專題進行過調查和考證,張清華對本文的結構和內容也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對完善本篇內容,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本文的系統性、完整性、可讀性,他們都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對傳承張氏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此一併致謝,是為記。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vKjR2wB8g2yegNDzh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