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反覆強調的重點內容,學生課後還是不會,您火嗎?

2019-10-13   談文化論教育

老師們會多次遇到同一個問題:學生下課拿著題目來問自己,但知識點卻是在課堂中反覆強調過的重點內容,在課堂中已經講得夠明白了,但學生還是不會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有人把這種現象歸結為教師轉化力不夠。

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能力就是轉化力,它要求教師不僅要自己明白,還要讓學生明白。意識到這點後,課堂上就要經常有各種各樣的分享,既有學生憧憬的大學生活,也有高中學習方法的介紹,還有青春期時的各種衝動與煩惱。這些分享看似無關學科知識的傳授,但往往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的一劑「良藥」,也是增進師生關係的有效方法。只有師生關係處理好了,學生才會信其道。

除了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外,還要有各種各樣的課堂形式,幫助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科知識,如學生自主講題、學生辯論、時政解讀;讓學生自主講課,從備課到授課全程輔導;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繪製思維導圖;開展社會調研等形式。

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掌握知識,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體味學習的樂趣,由此愛上課堂,最終將課堂由「教堂」向「學堂」轉變,由知識傳遞的場所向知識體驗和建構的場所轉變。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有效導入課堂教學,實現引人入勝的效果,但具體採用哪種導入方式,一定需要教師結合課程內容和自身特點來進行選擇。

在課堂上,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都被要求不允許翻閱教材,要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來回答,要敢於為自己內心的聲音吶喊。

知識的掌握在於運用,學生自己會運用的知識才是自己的。在回答問題中,只有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話語表述出來的知識,才是他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有人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因為不可能重拍,建築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不可能重建,教學也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一樣,是一門需要終生修習的本領。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才能努力為生命尋找到更遼闊而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