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科書上留下厚重一筆的北洋水師,曾經是讓無數國人感到可惜與遺憾的存在,這支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海軍力量,也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為什麼頃刻間就飛灰湮滅了,有人或許會問:「不是說北洋水師的實力是亞洲第一嗎?怎麼就這麼快敗給了同樣是亞洲國家的日本呢」?然而實際上在日本決定以北洋水師為作戰目標,並且建立聯合艦隊的那一刻開始,北洋水師的結局就已經註定。
復原的定遠號鐵甲艦
不得不說,北洋水師有一個很好的開頭,一是清政府的支持,二是有充足的經費來源,三是有一大批仁人志士來投,在成軍之時,擁有艦艇總噸位達到45000噸,其擁有的的「鎮遠」號和「定遠」號鐵甲艦在同時期的世界上,只有北洋水師和英國、德國擁有這個級別的戰艦,並且還依靠洋務運動積攢的工業能力建造了數艘戰艦,其中一艘被命名為「平遠」號的鐵甲艦更是躋身「遠」字號主力艦序列,而且人才隊伍也不缺乏有識之士,許多在當時都非常有遠見和抱負的愛國人士加入了北洋艦隊,其中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邱寶仁、林泰曾等將領更是近代中國少數接受過現代化海軍訓練的人才。
致遠號穹甲防護巡洋艦
藉助著這些先進戰艦和海軍人才,北洋水師在短時間內就一躍成為了世界排名第八的海軍艦隊,在亞洲地區更是目光所及之處皆無敵手,有資料記載,因為北洋水師的防區包括海參崴等等北方海域,每到夏季解凍期便會派遣艦艇前去巡邏,因此經常會途徑日本的港口進行補給和停泊,而北洋水師的堅甲巨炮也時常會引起日本國內的恐慌。不過自1888年成軍後,北洋艦隊就再也沒有添過一槍一炮了,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甚至當時的英國等等海軍強國,就經常因為技術的升級,戰艦往往還在造船台上便已經落後,所以北洋水師戰艦的性能優勢早就落後於世界了。
經遠號裝甲防護巡洋艦
而日本就不一樣了,因為受到來自北洋水師的強大壓力,日本決定以北洋水師為作戰目標,通過研究北洋水師各型戰艦的性能指標,為自己量身打造一支專克北洋水師的新式海軍,即「聯合艦隊」,甚至不惜建造和購買一些當時看來比較畸形的戰艦,比如小艦扛大炮和窄船體等的追求火力與速度的極端設計,在聯合艦隊的實際應用中,這兩種設計的戰艦如果無法進行主炮側方位齊射,因為後坐力可以把自己掀翻,甚至在航行中稍有風浪,還需要用戰艦主炮不斷調整來平衡戰艦重心防止被掀翻。但是就這樣一支「畸形」艦隊,卻是北洋艦隊的噩夢。
北洋水師部分艦艇模型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艦隊的八艘主力艦以雁形陣殺向聯合艦隊時,此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聯合艦隊在噸位、馬力、速度上全面超越北洋水師,當時的北洋水師艦隊的噸位為35000噸,總馬力42000匹,編隊航速10節,聯合艦隊的總噸位40000噸,總馬力約69000匹,編隊航速14.5節,這樣一對比,戰敗也就不難想像了。
平遠號在劉公島基地
甲午戰敗後,在聯合艦隊的包圍下,北洋水師劉公島基地緩緩駛出一艘練習艦「康濟」號,這艘軍艦也是該北洋水師基地唯一一艘被聯合艦隊「特許回國」的軍艦,或許是因為尊重,因為「康濟」號上滿載著北洋水師不願意投降,無力回天自殺殉國的將士屍體,如丁汝昌、劉步蟾、楊用霖、張文宣、戴宗騫等將領,以及3位在黃海海戰中與艦同沉的將領,鄧世昌、黃建勛、林履中和其他將士的牌位,其悲壯程度古今罕見。雖然戰爭失敗,但不管怎麼樣,那個時代的海軍愛國將領和普通士兵到最後還是給了國家和這支艦隊一個交代。
本文資料和圖片素材均來自於網絡,由作者整理髮出,如有不嚴謹之處或侵權行為,請聯繫修改或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mMjA3MBiuFnsJQV0q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