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曝光!未來的廈門什麼樣?最新規劃藍圖出爐

2019-10-02     廈門本地事

全城矚目!

廈門將迎來新一輪大升級!


近日

廈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文件

廈門市城市設計標準與準則(試行)


其中

三層級重點片區劃分首次曝光

馬鑾灣新城、環東海域、觀音山

海滄CBD、集美新城、翔安新城 等片區

被劃分為第一層級重點片區中的城市中心

未來的廈門什麼樣?

最新規劃藍圖在這!

一起來了解下

項目的具體設計方案


總體目標


01

城市定位

國家重要創新中心、國際濱海花園名城、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兩岸融合戰略支點。

02

空間特色定位

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03

總體空間形態目標

構築「山、海、城」相融的空間格局,落實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戰略, 突出廈門獨特的山海格局及人文歷史。在國際層面,鞏固廈門「國際濱海花園名城」的地位;在全國層面, 力爭將廈門建設成為「美麗中國典範城市」。


總體策略


挖掘廈門的獨特美麗基因——大山海格局、大海灣形態、大花園風貌、有溫度家園,形成體系化的美麗基因的保護、強化和傳承策略。

在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的跨越式發展中,依託「美麗廈門」的城市建設基礎,在踐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戰略部署中,構建具有鮮明廈門地方特點的城市特色體系。


(1)保護 「山海交融,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格局,構築「一屏、環灣、九溪、十廊、多島、多丘」的空間格局(圖2-1-1) 。


(2)強化世界獨特、浪漫風雅的大海灣形態,建構「灣中有灣、灣中有島、島外有山、海天一色」環灣型城市公共空間框架

(3)延續「清新明亮、中西合璧、碧翠鑲金」的大花園風貌,彰顯廈門作為海絲節點的城市特質和東西方文化橋樑的城市定位。

(4)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珍視「小街小巷、親情凝聚、多元包容」的溫情因子,塑造獨具廈門特色的文化魅力,讓美麗的廈門有溫度、有鄉愁。


城市設計重點片區劃分

將新城、新區等景觀影響力較大的片區劃定為第一層級重點片區,將島內環島路等重點改造提升區劃定為第二層級重點片區,將其他重點片區劃定為第三層級重點片區。



第一層級重點片區

濱水地區:五緣灣、環東海域(同安新城濱海、僑英濱海、西柯南濱海、下潭尾北濱海、下潭尾南濱海)

城市中心:馬鑾灣新城、環東海域(東坑灣、下許、鍾宅、劉五店)、觀音山、海滄CBD、集美新城、翔安新城、高林、同翔高新區

城市門戶:廈門北站

第二層級重點片區


濱水地區:前埔、篔簹湖、鷺江道、黃厝濱海

城市中心:高崎

城市門戶:火車站、殿前濱海

特色風貌:曾厝垵、鼓浪嶼、中山路、廈港(含南華片區、廈門大學)、滄江古鎮、湖裡老工業區

重要道路:仙岳路(含祥店)


第三層級重點片區


濱水地區:濠頭、官潯溪、澳頭濱海、後溪、九溪(含呂塘村)、天馬山山海通廊、瑤山溪、東西溪

城市門戶:杏林濱海、吳冠

特色風貌:集美舊城、新垵村、霞陽村、同安舊城、汀溪、竹壩農場、東孚、灌口、蓮花、新圩、廈門大學翔安校區、

重要道路:馬青路、同集路



交通設施


  • 交通設施主要包括公共自行車站、公交車站、軌道站點、立體步行系統等。
  • 各交通設施宜進行合理集約組合,做好無縫銜接和換乘,並進行整體布局與統一的形態設計。
  • 各交通設施的設置不得影響步行空間的通暢。


公共自行車站:應按照小規模、高密度的原則進行設置,並結合軌道站點、廣場、重要公共建築等人流集散地設置(圖3-1-49)。

公交車站:宜與公用電話亭、垃圾桶、書報亭、地鐵站點、公共自行車站及立體過街設施等公共設施合理組合(圖3-1-50)。




立體步行系統:在城市人流密度較大的中心區、商業區、地鐵換乘站點周圍地區,鼓勵設置空中步行系統或地下步行系統,建立立體步行網絡(圖3-1-51)。立體步行系統必須保證其開放性,公共通道宜提倡建設遮陽、避雨設施,過街設施鼓勵與相鄰公共建築相連接。

空中步行系統和地下步行系統應與地面步行系統、公共運輸站點有便捷的聯繫,儘量多地提供與地面步行系統的連接點,設置顯著標識。在人流密集地區應設置扶梯和殘疾人升降電梯,實現各層步行系統之間的無障礙連接。空中步行系統和地下步行系統的步行通道寬度應根據人流量預測計算確定。




軌道站點:鼓勵站點出入口與周邊建築組合設計或與公共空間一體化設計。可結合周邊開敞空間、生態綠地酌情設置站前集散廣場,引導人流方便、快速地疏散。軌道站點出入口應優先保障與地面公交等交通設施的便捷換乘,設置連續的步行通道和明顯的交通導向標識(圖3-1-52)。




各類型軌道站點的空間組織宜採用以下方式:

樞紐站:鼓勵結合交通換乘功能設置廣場、中庭下沉或高架平台等公共開敞空間,以適應短期內承載大量人流集散的功能。

中心站、組團:鼓勵結合軌道點設置中庭下沉廣場或高架平台等公共空間,作為空間組織的視覺中心,增加軌道站點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吸引力(圖3-1-53)。

一般站:鼓勵通過線形步行路徑串聯站點周邊功能,整合交通換乘設施,延長軌道站點的商業服務介面,營造高質量、全天候的步行空間。

端頭站:鼓勵將軌道站點作為空間組織的視覺中心,通過規模合理的綠地、綠道及開敞空間的設置,緊密銜接站點與車輛段上蓋。採用人車分行的立體化布局,妥善處理換乘交通和上蓋開發集散交通的關係(圖3-1-53)。站點類型分類及定義詳見《城市軌道沿線地區規劃設計導則》。


濱水區域


在控制範圍上,分為內灣:水體向外500米範圍內;溪流:水體向外200米範圍內;一般水體:水體向外100米範圍內;海域:水體向外1000米範圍內。(註:若水體岸線位置有所調整,濱水區域控制線應作出相應調整。)




臨山區域


在控制範圍上,重要山體:高程大於150米,雲頂山、尖山、天柱山、大西山、大帽山、天馬山、郭山、香山、蔡尖尾山、雷公山、朱崗嶺、大屏 山、仙岳山、東坪山、五老峰、御屏山、雲頂岩、觀音山等;

一般山體:高程50米~150米,京口岩山、狐尾山、園山、虎仔山、保鎮山等;

臨山區域控制範圍:背景山:臨山第一層建設用地 城中山:臨山第一條主要道路。




歷史區域


在控制範圍上分為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歷史風貌區。


歷史文化街區: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風貌區:廈港歷史風貌區、同安舊城歷史風貌區、新垵、霞陽閩南紅磚民居歷史地段、華僑新村歷史地段、祥店古民居歷史地段、呂塘村古民居歷史地段。




注6:本圖為廈門市域範圍內主要歷史區域,未來可根據調研及規劃情況進行增補。

特地風貌區域


在控制範圍上,分為:

南洋建築風貌控制區:竹壩;

嘉庚建築風貌控制區:廈門大學翔安校區;

新嘉庚建築風貌控制區:集美大學城南部、杏林灣區域;

閩南建築風貌控制區:東孚小城鎮、灌口小城鎮、鍾宅區域、蓮花鎮、汀溪小城鎮、新圩小城鎮、亭洋村、宋厝村、大嶝區域;

新閩南建築風貌控制區:翔安地鐵社區、翔安南部新城、丙洲村;

新中式建築風貌控制區:東西溪區域。



山海通廊


十大山海通廊區域:蔡尖尾山生態廊道、馬鑾灣生態廊道、杏林灣生態廊道、天馬山生態廊道、同安灣生態廊道、下潭尾生態廊道、東坑灣生態廊道、九溪生態廊道、五緣灣生態廊道、萬石山生態廊道。



注8:本圖為廈門市域範圍內主要山海通廊,未來可根據調研及規劃情況進行增補和修正。


主要動線


控制範圍:一般指快速路及重要主幹道兩側100~200米範圍內第一層城市建設用地(根據具體地塊修正)。

建築功能重點路段沿線第一層城市建設用地,原則上規劃公共設施用地或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不宜布局居住用地。

在建築立面上,陽台應封閉,不應設置外凸懸挑式開敞陽台(圖3-7-2,圖3-7-3)。



在建築介面上,重點關注高層建築的中、上部介面,塔樓應採用點式布局,以增強景觀滲透性和連續性(圖3-7-10)。



廈門最新規劃藍圖揭曉

城市蝶變在即

期待廈門的城市面貌迎來大升級

為廈門打call!




原文,加入購房群

素材源自廈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廈門房地產聯合網、廈門地產情報站、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iE4jm0BMH2_cNUgT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