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難、拉肚子、脹氣哭鬧,孩子有這些腸道問題!該這麼辦

2019-10-24   崔玉濤育學園

戳關注,你關心的育兒問題合理都有答案

要是讓家長列出擔心的兒童疾病清單,感冒和發燒肯定名列前茅,因為它們是每個孩子基本都會經歷的問題。此外,排便困難、腹瀉和腹部脹氣,這哥仨兒也肯定榜上有名,不過很少有家長意識到一個問題,它們仨兒都和一個問題有關——腸道健康。

孩子的腸道容易出狀況嗎?前段時間世界腸道日上發布的《消化吸收藍皮書》顯示 :寶媽們認為87.5%的孩子都躲不過「肚肚關」,可以說孩子不是已經遭遇了腸道問題,就是奔走在遭遇的路上。

但孩子太小,不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通過一些「信號」來表達不適,問題是當孩子發出這些信號時,你能識別嗎?

其實,孩子腸道不舒服時,常會發出以下3種信號:

01 便秘

有些家長看著孩子幾天不排便,心裡很著急,就想著:「孩子這是便秘了啊,這麼長時間不拉,可咋辦」,但便秘可能和你想的有些差別。

便秘症狀

便秘的真正表現,是排便費力、大便乾結,只有這2種條件都符合,孩子才是便秘了。

而排便間隔時間的長短,並不應該成為判斷標準。

有些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比較好,能充分吸收母乳,因此,每天產生的食物殘渣少,不足以刺激派排便,出現幾天排便1次的情況也是正常的。

孩子的「炮彈」都沒有攢夠,家長就讓他拉,他也沒那麼多「存貨」啊。

出現原因

水分不夠

這裡的水分不足,不是說給孩子喝的水,而是便便中的水分。

有些家長想給孩子多補充水來緩解便秘,出發點是好的,但會發現並沒有效果,這是因為便便中的水分,是細菌在腸道中敗解纖維素產生的。

而猛喝水,只能讓孩子想噓噓~

腸道蠕動過慢

腸道蠕動過慢或腸道結構異常時,孩子也會排便困難。

因為腸道會吸收水分和養分,便便在腸道停留時間太長,其中的水分被反覆吸收,便便就會變得得又干又硬,自然就拉得困難。

心理原因

孩子拉得難受,他很自然地就會想到:拉=難受,不拉=不難受,孩子會怎麼選也就很明顯了,但是憋著不拉的話,腸道就會反覆吸收便便中的水分,這會讓孩子拉得更加困難,進而加重便秘的症狀。

妙招

益生菌+益生元治療

說白了,也就是添加「細菌和纖維素」,人工幫助孩子的腸道產生更多水分。

纖維素可以通過食物來獲得,比如胡蘿蔔、西蘭花、菠菜等「高纖維素」食物。同時,家長可在醫生指導下,吃些益生菌製劑,補充缺失的益生菌,幫助建立健康的腸道菌群,恢復腸道健康。

小編提醒:家長給孩子吃「高纖維」蔬菜時,不要處理得過於軟爛,過水焯熟後直接剁碎就行,要不會破壞蔬菜中的纖維素和營養物質,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

02 腹瀉

對於便秘的好兄弟,也是另一個腸道問題——拉肚子,家長對待的態度截然不同。當孩子便秘時,家長:「小祖宗,你可趕緊拉吧」,拉肚子時呢,家長:「小祖宗,你可千萬別拉了。」

有些家長認為大便偏稀或者拉的次數多,就覺得孩子腹瀉了,其實有些誤差。

腹瀉症狀

怎樣才算是腹瀉?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孩子原來每天大便1次,突然增加到3~5次了;原來大便基本成型,現在突然變成稀水便了,這才說明出現了腹瀉,當然,如果孩子還同時有哭鬧、飲食或睡眠不好,就更能確定是腹瀉了。

出現原因

導致腹瀉的原因很多,我們可以分為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

其中,感染性腹瀉包括: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和真菌性腹瀉,一般會同時有發燒、嘔吐症狀。

而非感染性腹瀉包括:消化不良、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一般沒有發燒、嘔吐症狀。

而且每種腹瀉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家長可以參考下圖,簡單判斷。

妙招

孩子腹瀉要重點預防脫水

如果發現孩子精神差、尿黃、口唇發乾、口渴、哭時淚少或者無淚等情況,就應懷疑孩子脫水了,此時,可給孩子喝口服補液鹽Ⅲ,按照每公斤體重50ml的量喂液,而且應在4小時內喂完,來預防脫水。

另外,如果孩子腹瀉時有以下症狀,需要及時就醫,針對性進行治療。

  • 腹瀉時伴有嘔吐、發燒等情況:可能是病毒、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
  • 小於3月齡的孩子:容易造成脫水。
  • 孩子數小時內拒絕喝水、吃東西:也有脫水的風險。
  • 腹痛嚴重:比如孩子有出冷汗,家長一碰他肚子就避開等行為。
  • 行為改變,易激或反應低:孩子不喜歡碰觸,家長一動他,他就很煩躁或者總想睡覺,或相反對外界刺激沒啥反應。

小編提醒:

孩子出現腹瀉,不能盲目止瀉。

因為腹瀉其實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可以幫助身體排除腸道中的有害物質,盲目止瀉反而會延長有害物質在腸道停留的時間,增加傷害。

03 脹氣哭鬧

腸脹氣和腸絞痛也是會給孩子添麻煩的腸道問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原本熟睡的孩子,突然間哭鬧驚醒,必須哄後才能重新入睡。一般來說,6月齡以內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與腸脹氣或腸絞痛有關。

腸脹氣、腸絞痛症狀

孩子有熟睡中哭鬧驚醒、腹部鼓脹、打嗝放屁等情況。

如果孩子最近哭鬧比較頻繁,同時有以上2~3種症狀,那麼,基本可以確定孩子的異常反應就是腸脹氣導致的。

而對於腸絞痛,家長則可以用「331原則」判斷:

  • 孩子出生後3周開始
  • 每周發作至少3次
  • 發作時間持續至少1周

出現原因

通常來說,引起腸脹氣腸絞痛最主要是因為孩子還未發育完全

6月齡以內的孩子,他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大腦對消化道控制得不好,導致整個腸道有的地方蠕動快,有的地方蠕動慢,這種不同的蠕動頻率,會造成腸道之間互相牽拉引起腸脹氣或腸絞痛。

其次,也可能是家長喂養的方式不當,讓孩子在吃奶時吃入了較多氣體。

此外,還可能是乳糖不耐受,不過,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孩子腹瀉後。

孩子腹瀉時,小腸黏膜會出現損傷,從而會影響乳糖酶分泌,此時,乳糖沒有被小腸充分分解,就直接進入大腸,進而發酵產生氣體,導致孩子出現了腸脹氣或腸絞痛。

妙招

孩子出現腸脹氣或腸絞痛時,家長可以使用5s法來緩解痛苦。

5s法

包裹:用小毯子等包裹住孩子,這樣行為是在模仿他被子宮內被包裹的狀態,會給他很大的安慰。

趴臥:這個體位會對肚子形成一定的壓迫,有利於緩解不適,不過家長讓孩子趴臥時,不要趴在太軟的床上。

輕晃:保持孩子頭低位的狀態下,輕輕搖晃孩子,這也是模擬嬰兒在子宮裡時,隨著媽媽的走動輕微搖晃的狀態。

在孩子耳邊發出「shi shi」聲:這樣會模擬嬰兒在媽媽子宮裡聽到的聲音,讓孩子產生熟悉感並得到安慰。

吸吮:吸吮除了能給孩子帶來安慰,同時也能轉移注意力,適度減輕疼痛感。

小編提醒:不建議常用此法。孩子因為腸脹氣或腸絞痛一哭,家長就給他吸吮乳頭,那麼他同時也會喝下很多母乳,無形中會造成頻繁喂養,可能會讓孩子長得比較胖。

別讓孩子吃得太急

別等孩子餓得厲害了再喂奶,孩子吃得急,就容易吸進入過多空氣。

另外,如果用奶瓶喂奶,儘量讓奶液封閉瓶口,這樣也可以減少孩子吞進去空氣。

小編提醒:腸脹氣或腸絞痛只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症狀,並不是疾病,一般滿6個月後,隨著孩子的神經、消化系統發育逐漸健全後,這種症狀就會消失,家長可以把心稍微放寬些。當然,如果腸脹氣或腸絞痛已經嚴重影響孩子的飲食、睡眠和精神,那麼,家長就要帶他及時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

小編說

這3種腸道問題孩子通常都會遇到,需要家長用「火眼金睛」,多觀察孩子是否發出了相關「信號」,並採取科學的方法,早些改善這些問題,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如果覺得有用,希望順便轉發哦~

參考資料:

[1] 《消化吸收藍皮書》

[2] 崔玉濤.崔玉濤育兒百科[M].中信出版集團:北京,201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