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承不承認,2022年,李政宰火得一塌糊塗。
9月中旬,他剛憑《魷魚遊戲》擊敗「風騷律師」。
拿下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成為史上首位亞洲艾美視帝。
轉過頭來,就交出了電影導演處女作。
電影不僅由他自編自導自演,耗時四年打磨;
更是聯手鄭雨盛(《鐵雨》)、黃政民(《新世界》)。
三大影帝,同台飆戲。
8月韓國上映,觀影累積430萬人次,暑期檔票房三周連冠。
難得看到部走心也走腎,既有雙雄槍戰秀,又有諜戰狼人殺的動作爽片。
話不多說,今天聊聊——
「狩獵」
2022.8.10
友情提醒:
本片文本信息量大,機翻字幕慘不忍睹,建議觀看人工字幕版本
朝韓諜戰狼人殺
電影背景,設定在上世紀80年代的韓國。
關於彼時的韓國,大量電影曾有過刻畫:
《南山的部長們》《辯護人》《殺人回憶》《摩加迪沙》……
這裡不展開聊了。
對於完全不了解韓國歷史的觀眾,只需要知道——
彼時,韓國正遭遇內憂外患的威脅。
內憂:獨裁高壓統治,老百姓怨聲載道。
外患:朝鮮虎視眈眈,騷擾小動作不斷。
故事開始於1983年,韓國總統訪問美國華盛頓。
韓國情報部門安企部(現國家情報院)負責總統安保工作。
安企部精銳齊聚,小心布防。
還是百密一疏,被中情局監聽到恐怖襲擊的風聲。
儘管安企部及時響應,提前一步阻止了恐怖襲擊。
但也令刺客過早暴露被誤殺,幕後主使死無對證。
回到韓國。
掌握總統出行計劃的安企部,自然要為情報泄露負責。
安企部長把鍋甩給了兩名次長(約等於副部長):
海外組朴次長(李政宰)和國內組金次長(鄭雨盛)。
部長相信,華盛頓刺殺事件是朝鮮策劃的。
他責成下屬,儘快找到潛伏韓國多年的朝鮮間諜——
東林。
是東林,不是郭冬臨~
與此同時,剛好有個朝鮮叛徒,向海外組發來訊息。
他透露東林就在安企部,手裡有證明其身份的情報。
願以此換取安企部把他一家老小接到韓國定居。
朴次長負責這次接應行動。
他在現場安排妥當,下屬卻冒進貪功,打亂計劃。
不得不和朝鮮特工起正面衝突,喋血街頭,槍炮火拚。
結果,朝鮮叛徒喪生,海外組一無所獲。
接應任務失敗,令部長懷疑東林藏身於海外組,破壞了行動。
明面上,他差使金次長大張旗鼓調查海外組員的內鬼嫌疑。
私底下,他卻對金次長並不放心。
授意朴次長摸摸他的底細。
兩位次長,一名內鬼。
互為獵人,互為獵物。
同舟共濟的戰友,開啟同室操戈模式。
「狩獵」大戰,剛剛拉開帷幕……
處女作
最早聽說李政宰跨界導演,多少讓人有點意外。
眾所周知,韓國有一套高度成熟,分工明確的影視工業體系。
甭管多大的腕兒,都不能腦袋一熱就轉行導演。
李政宰說,起初他買下版權,只打算掛名製片。
等不到編劇接手,又不忍心浪費本子,只好親自動手。
最後,「來都來了」,趕鴨子上架,接下了執導工作。
初執導筒的李政宰,處女作算不上成熟老辣。
吹毛求疵來看,可以找出不少新人導演通病:
比如說,表達過剩,密不透風的信息量給人看得雲里霧裡。
比如說,調度失衡,近乎自戀地硬往臉上懟特寫乏味無趣。
儘管如此,拋開處女作光環,《狩獵》也算得上是一部諜戰動作佳片。
具體來講。
肉眼可見,李政宰為這部導演處女作貢獻了人脈,經驗以及誠意。
先聊人脈。
這一回,青龍影帝實打實秀了把一呼百應的好人緣。
片中,和他演雙雄戲的是鄭雨盛。
1999年,兩人合作《日出城市》結緣,結成了韓影友情一股清流。
《日出城市》
20年來,兩人不僅合開經紀公司Artist Company,共同打拚事業。
還在戲外買下一棟樓,成了低頭不見抬頭見,一周要見7次面的鄰居。
國民CP,人盡可嗑,粉絲戲稱「清潭洞夫夫」。
黃政民,客串了「為吃一口方便麵而叛逃」的朝鮮飛行員。
簡單幾分鐘的對手戲,亦瘋亦諧,搶盡風頭。
「電梯戰神丁青」再搭「瘦巴巴的老爺們兒」,真·爺青回。
除了這兩位影帝之外,客串陣容同樣豪華。
海外組四名要員,分別為:
朴成雄,《新世界》的唯我獨尊李仲久;
朱智勛,《王國》的皇太子,網飛當紅炸子雞;
趙祐鎮,《蘇利南》的毒梟打手;
金南佶,《潘多拉》的男主角。
江湖傳說,李政宰只是一通電話,說自己要拍電影。
四名韓影主角級別的演員,就屁顛屁顛跑過來客串。
演的還都是沒啥台詞,出場即撲街的「要員1/2/3/4」。
再加上李星民(《特工》)、鄭滿植(《七號房的禮物》)、張德秀(《魷魚遊戲》)……
數不清的韓影熟臉,組成「搶鏡者聯盟」。
資源拉滿,或許這片就應該叫《李政宰和他的男人們》。
再聊經驗。
整部電影,處處能看到李政宰向代表作取經的影子。
文戲,主打懸疑諜戰。
男人戲,抓內鬼,帶著點諜戰版《新世界》影子。
上《新世界》,下《狩獵》
電影前兩幕的諜戰戲碼,情節曲折,高潮迭起。
雙雄博弈,彼此都有內鬼嫌疑,勾心鬥角,忠奸難辨。
直到真相揭曉前,始終反轉套著反轉。
環環相扣,高潮迭起。
打戲,主打特工槍戰。
雙雄戲,軍火秀,多少受《從邪惡中拯救我》影響。
上《從邪惡中拯救我》,下《狩獵》
片中動作戲,沒有誇張割草,只有人肉血戰。
東京街頭營救,拍出了麥可·曼《盜火線》神韻。
泰國守衛總統,拍出了麥可·貝《危機13小時》力道。
簡潔精準又華麗的動作場面調度,秀出了韓影動作片的超高水準。
最後聊誠意。
李政宰稱,劇本打磨四年,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考證歷史細節。
因此,片中不乏真實韓國歷史事件:
1980年光州事件、1983年朝鮮飛行員叛逃事件、1983年仰光事件……
有場戲,李政宰扳倒貪污的安企部長。
不少影迷質疑,這是「男頻爽文意淫」。
實際上,這名部長確有其人,「受賄被迫辭職」剛好是歷史重演。
當然,《狩獵》是商業諜戰片,而非科教紀錄片。
無需也不必照本宣科,重點還是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整體改編思路,類似《摩加迪沙》。
全局寫實,具體虛構,將虛構的角色設定在真實的歷史中。
比如說,現實中潛入朝鮮刺殺的684部隊,電影改為417部隊。
現實中韓國總統遇刺的緬甸仰光,電影改為泰國曼谷。
撕開歷史的口子,將觀眾引入電影之中。
前方重劇透預警!!!
如果還沒看片,建議快速劃到下方點個贊,看完電影再繼續閱讀。
電影有南北,理想有南北嗎?
近些年,每隔一段時間,韓國總會拍部朝韓南北問題的電影。
虛構的、歷史的、科幻的、喜劇的、情色的……
能拍不能拍的,恐怕是都拍過了。
韓國電影人近乎痴迷地把這民族傷痛,當作靈感源泉,拍成了韓式「主旋律」。
《鐵雨》
同樣是拍「南北問題」,這類電影也並非停滯不前。
從打感情牌,「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共同警備區》;
到打利益牌,「同仇敵愾,合作才能共贏」的《鐵雨》;
再到打生存牌,「放下分歧,相依為命」的《摩加迪沙》。
視角越來越具體,尺度越來越開放,「敢拍」我都說煩了。
《狩獵》
《狩獵》在「南北問題」框架下,似乎又嘗試推進了一點點。
影片第二幕尾聲,真相揭曉。
朴次長是朝鮮間諜東林。
他的理想是刺殺韓國總統,和平統一韓國。
而金次長也不是善茬。
他同樣計劃刺殺韓國總統,為老百姓推翻獨裁。
一個反賊,一個內奸,來自不同國家,代表不同信仰。
一個為了和平,一個為了正義,而在刺殺上達成一致。
最後時刻。
朴次長被上峰告知,他希冀的「和平統一」只是空談幻想。
一旦總統遇刺,朝鮮將武力進攻,生靈塗炭,血流成河。
在任務和人性之間,他動搖,然後選擇了後者。
為了拯救萬民於水火,背叛了國家、事業以及惺惺相惜的袍澤兄弟。
我想,這就是《狩獵》與其它快意恩仇的諜戰爽片不同。
電影用兩個小時布局、解局、破局,最終塑造了一種人。
有理想,有思考,有獨立的價值判斷和矛盾複雜的立場。
當他們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被時代的滾滾洪流捲入。
敢於抬高槍口,拒絕隨波逐流,守住公平與正義的人性。
這種人,通常被叫作「理想主義者」。
電影尾聲,朴次長阻止了朝韓大戰,沒逃過報復追殺。
他因「養女」暴露行蹤,被朝鮮特工槍殺。
螢幕變黑,兩聲槍響,留下了開放式結局。
這似乎意味著現實的重力太大,理想主義者終究四處碰壁。
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槍聲如理想主義的悲歌。
只要響起,代表仍有人前赴後繼,不止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