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紅劉亦菲,屢屢翻拍金庸作品被爭議,張大導演:我想當個英雄

2023-06-16     發現生活的美

原標題:捧紅劉亦菲,屢屢翻拍金庸作品被爭議,張大導演:我想當個英雄

中國的武俠文化,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成為了影視文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快意恩仇的俠客,刀光劍影的江湖。

在金庸百年武俠史中,張紀中獨占了四十年,因此提到武俠劇時,絕對繞不開張紀中這個名字。

可當張紀中真的淡出我們的視野以後,當年的那些觀眾又忍不住的去追憶那些時光。

或許他做的不夠好,但他一直在默默守護著那個正在消逝的武俠世界。

1、我行我素的張紀中

微胖的身材、濃郁的鬍子,再加上一頭未經修飾的亂髮,幾乎成為了張紀中在行業內的符號。

據張紀中本人說,他從三十歲開始便是這副形象,任憑頭髮由黑到白,他的形象卻一始而終,未曾改變。

楊冪在採訪當中說:「他看上去非常有權威性,氣場非常的強。」

劉亦菲也曾說過:「他看上去就像是個大牌製作人。」

其實總結到張紀中身上無非就是一個字:凶!

曾有一次,劇組正在外景拍攝,中午兩點多忽然下了雨,導演組要收工,張紀中便用車攔下眾人,把導演揪了出來罵了半個多小時。

等張紀中罵完,天都晴了。

在《水滸傳》的拍攝片場,張紀中更是在片場從早罵到晚,看到什麼不順眼的都要罵兩句。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那個階段的他,非常的暴躁。

而張紀中身上的這股氣質,與他的青年時期的經歷,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1968年,張紀中作為那個時代中的「知識分子」,被分配到了山西的農村,成為了一名插隊青年。

有一次,張紀中趕著驢車進城拉煤,路過了縣城裡一座正在建設的劇院,瞬間挪不動道了。

台階都是土做的,大門也沒裝好,就那么半敞著,於是張紀中便安置好了驢車,鑽進了這家劇院,

站在舞台上,張紀中的心頭忽然久違的感動,他自小便喜歡舞台,唱歌、舞蹈、表演樣樣精通,但下鄉插隊以後,便再也沒了上台的機會。

那時候的他在暗中發誓:未來一定要站上這個舞台!

憑藉著早年間的舞台經驗,以及在插隊工作中的出色表現,張紀中很快得到了劇團的賞識,成為了一名預備演員。

作為一名預備演員,張紀中平時上台的機會很少,倒是後勤的活沒少干,甚至還要看大門。

某天,張紀中正百無聊賴的在後門當「守衛」,忽然來了一個穿著得體的女人要求進場,但她的手裡並沒有票。

張紀中很較真:沒有票,就是不能進。

旁邊的同事看到了以後,連忙提醒他:「這是張科長的愛人,不要得罪她!」

但張紀中依然我行我素,並說:「什麼張科長?我不認識,就算是李科長來了也不行!」

就這樣,張紀中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被開除以後,有的同事勸他去張科長家道個歉,張紀中也照做了,結果卻在門外吃了個閉門羹。

張紀中在門外氣得直跺腳,並放言:「以後你再請我來,我都不來!」

就這樣,張紀中回去收拾了東西,回到了鄉下。

多年以後,回想起當初的那股子倔勁時,張紀中的眼中依然充滿著莫名的驕傲。

2、「既然什麼都會,就去干製片吧」

好在天才並不會因為一次否定而被埋沒,沉寂了幾年以後,張紀中終於碰到了自己的「伯樂」。

27歲那年,張紀中在機緣巧合下碰到了著名導演孫道臨,張紀中知道這是個機會,便在孫道臨面前滿懷激情的朗誦了一首詩歌。

他的第一個角色是飾演《西安事變》中的一個大學生,台詞一共只有八句半,但張紀中在台下反覆練了上百遍,甚至還拿著詞去找老演員請教。

老演員拿過詞來一看,非常不耐煩的說:「一共就這麼幾句詞,就那樣演就行」。

但張紀中非常認真,除了舞台上的表演以外,不上台的時還會做些零碎的活,化妝、美術、舞台效果等領域,張紀中都略懂一二。

在此期間,張紀中還陸續出演了幾部影片,順利完成了從舞台到熒幕的轉變。

隨著張紀中知識儲備的越來越充沛,他的野心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大。

「既然什麼都會點,那就去干製片吧。」

可當整個拍攝過程結束以後,張紀中猛地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並不足以支撐他的「製片夢」。

恰逢那兩年高考恢復,張紀中盤算了一下,不能這麼繼續混下去了,於是便參加了當年的藝考,順利考入了中戲。

這成為了張紀中製片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

3、武俠情懷的延續

從中戲畢業以後,張紀中便擔任了《三國演義》第四部分「南征北戰」的製片人,又過了兩年,張紀中又成為了《水滸傳》的製片主任。

這無疑是張紀中製片生涯的兩次高光時刻,但論及張紀中製片生涯全盛時期的開始,當屬1999年。

在張紀中版本中的武俠世界,儘是巍峨的高山、氤氳的山霧,力求讓俠客們的身份更具有靈氣。

除此之外,在劇中場景構造的細節,道具的製作和使用,張紀中都專門組建了團隊進行研究。

但在觀眾的眼中,這多少有些喧賓奪主。

與TVB版本的金庸劇相比,張紀中強化了時代烙印以及場景刻畫,卻弱化了人物的塑造以及劇情的編排。

況且有著TVB的經典版本作為對比,越來越多的觀眾對張紀中版本的金庸劇發出了質疑,一再重申張紀中是在「毀經典」。

但TVB版的金庸劇自然也有著它的缺陷,例如場景設計、服裝設計上都較為隨意,只是在經典的光環下,這些缺點都被弱化了。

不過張紀中並不以為然,他只是在按照他的想法來詮釋一個全新的武俠世界。

「英雄是一種血性,英雄是一種情懷。」

張紀中常把自己的製片事業比作「英雄主義」,在他的眼中,武俠不該只有一種定義,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武俠世界。

唯有抱著英雄般的血性去大膽嘗試,武俠精神才會延綿不斷的傳承下去。

在張紀中的手裡,也曾誕生過許多經典的熒幕角色,如胡軍飾演的蕭峰、劉亦菲版的王語嫣,都足以列入武俠影史的經典。

像「阿朱之死」這樣的劇情設計,更是深深印在了一代人的心中,成為經典永恆的橋段。

張紀中所擔任製片的作品到底好不好?沒人能夠去下一個定義。

4、武俠世界的消亡

2015年,《書劍恩仇錄》上映後,張紀中便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當中。

在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當中,宮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那麼多武林絕學都失傳了,輪到宮家六十四手怎麼就不能失傳呢?」

這似乎也映射著武俠劇的消亡,從鼎盛時期到今日的無人問津,多少有些宿命論的意味。

「我不覺得武俠情懷過時了。」

即使越來越多的人在罵他,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創造武俠世界的腳步。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只要還有人在罵他,就說明還有人在關心著武俠情懷。

但武俠題材在經歷了浪漫主義的巔峰後,最終也難逃沒落的歷史規律。

但無論如何,在張紀中的手中,我們曾看到了不同的武俠世界,也看到了武俠精神的延續。

2015年,《書劍恩仇錄》上映,這成為了張紀中製片生涯中的絕唱。

守護了武俠世界二十年後,他終於退出了「江湖」。

但我們的武俠夢,又該如何安放呢?

捧紅劉亦菲,屢屢翻拍金庸作品被爭議,張大導演:我想當個英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cdb9425456b78410c3068fa3a75c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