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前6期為何名將輩出,後17期卻再難出名將,這是為何?

2023-01-16     羲和奇談

原標題:黃埔前6期為何名將輩出,後17期卻再難出名將,這是為何?

在我國近代史上,有一所軍校對於中國近代史是有著巨大作用的,他從1924年開始創辦到1949年停辦,中間僅僅只有25年,但是這所學校卻培養了無數的軍事人才,甚至我軍史上很多的開國將領都是出自於這所軍校的,這所軍校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總共開辦了23期,培養了很多的軍官,然而在這之後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黃埔軍校的前6期可以說是將星如雲,在東征北伐、中原大戰乃至之後的抗日戰爭之中都有這些黃埔名將的將領。

如黃埔一期的杜聿明、王耀武,黃埔五期的張靈甫等等。

然而自黃埔六期之後則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之後的幾期很難出現像杜聿明、王耀武這種名將了,那麼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為何黃埔軍校之後如同斷崖式下跌呢?

1917年,列寧在聖彼得堡推翻了沙俄政權,建立了蘇維埃,十月革命結束。

列寧的成功給了孫中山先生啟發,他意識到必須要給革命家培養屬於革命的軍事力量,於是就在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先後組建了一文一武兩所院校,武的就是黃埔軍校,文的就是國立廣大大學。

當時國內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孫中山先生寄希望於這所軍校的先生能夠忠於革命,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可以說,孫中山先生為了黃埔軍校是嘔心瀝血,甚至從國外挖掘了很多的教官來給學生上課,在這之後東征北伐之中,黃埔學生有很多確實為革命付出了所有。

然而,為何之後的學生質量明顯不如前6期呢?

首先一個很大問題就是兩黨合作的破裂,黃埔軍校可以說是兩黨一起合作的成果,當時的軍校之中有很多的教官和學生後來也成為了新中國的開國將帥,諸如葉帥、聶帥、林帥、徐帥、陳賡大將等等都出自於黃埔軍校。

然而,隨著孫中山先生的離世,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老蔣當時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圖謀,開始在各個領域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黃埔軍校之內很多的我黨學員以及左傾的學生要麼被趕走,要麼被殘忍殺害,而一些採取中立的學員和教官看到這個結局也不想加入這漩渦之中,最終選擇離開。

自此之後,黃埔軍校則成為了老蔣的「一言堂」,這幫助他日後在軍事上確立了他的權威,可是這卻背離了當初孫中山先生建立黃埔軍校的初衷,而自此之後的學生加入黃埔軍校效忠的也不是革命,而是單純效忠蔣校長,學生們也只能效忠蔣校長。

也正是因為受此影響,原來生機勃勃的軍校開始變得死氣沉沉,再也沒有之前那種進取心了。

也正是因為蔣校長的影響,之後加入的學生已經沒有了信仰,而是純純是唯利是圖。

其次,黃埔軍校前六期雖然教學時間很短,可是他們當時有發揮的空間。

黃埔軍校成立時候,當時整個中國的形勢都不穩定,首先陳炯明背叛了革命,讓革命黨一下子陷入到危機當中,而此時中國北方是軍閥林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

就在這種背景之下,學生們有了自己發揮的空間,他們利用在學校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了戰場上。

此時他們面對的對手是國內的軍閥,戰爭強度沒有那麼高,學生們可以從中迅速積累經驗。

然而等到之後形勢就不一樣了,此時他們面對的是窮凶極惡的日本鬼子,雖然日本鬼子的陸軍當時放到世界上確實一般,可是在亞洲確實頂尖的存在。

很多學生根本沒有見識過日本鬼子的戰術,等到見識到的時候,日本鬼子強烈的炮火已經砸下來了,他們根本沒有發揮的空間就死在了戰場上,也就沒有辦法揚名立萬了。

所以從這就不難看出為何到了後17期的時候學生質量不比前六期,一個是沒有相應的平台了,另一個則是因為缺失了信仰,生源下降了不少,校園之內缺少了生機,也讓這些學生沒有了進去之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c571251b78ca157f43a8a61c02a5d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