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創造中尋求解決之道,從2022年開始,一個「新的行業」正在成型。
當前,世界與中國迎來百年未有之變局,面對世紀疫情、全球化退潮、經濟下行、地緣衝突與能源危機等不確定性,困難與考驗前所未有。
此時,整體經濟及各行各業都進入了新的周期,房地產及由此衍生的全新生態體系,要用最積極的態度,給今天的行業及相關產業重新定位,並尋求破解之道。
作為有著數十年市場化發展深厚積澱的龐大產業,作為穩住經濟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周期,中國地產行業的企業領袖和精英們,如何創造新的未來?
值此艱難時期,「2022博鰲房地產論壇」將繼續如期召開,觀點新媒體一如既往邀約中國地產商業領袖及新生代地產人,傳遞信心與勇氣,講述他們的故事和思想。
觀點網加入萬物雲以前,丁險峰是阿里雲首席智聯網科學家,在物聯網和人工智慧領域有著近20年的經驗。
我們原以為與丁險峰這類技術型人才交談,會是一件費神的事情。當我們還在憂愁如何轉譯那些枯燥代碼,如何表述那些專業名詞時,丁險峰悄然出現在螢屏前。
初見丁險峰,是在一個悶熱的午後,但他卻給我們別樣感受:謙遜、儒雅、談吐風趣,絲毫沒有架子,交談之間,顧慮徹底被打消了。
對丁險峰而言,從美國矽谷,到華為、阿里雲,再到萬物雲,他實現了漫長人生旅途的一次重要轉身。
但是與物聯網、人工智慧不同,物業管理行業的「煙火氣」更濃一些,管理於物、服務於人,更加繁雜和瑣碎。
對於這次的巨大轉變,丁險峰認為:「前50年,我待的那個中國是象牙塔里的中國,是雲上的中國,現在到了萬物雲,我才看到人間真相,我才感受到人間煙火,這是我人生歷程當中很有趣的一個故事。」
不過,他也坦言,適應的過程充滿艱巨性和挑戰性。
從雲上中國,到人間煙火,在環境巨變之下,丁險峰在調整、摸索和適應,一個多小時的訪談,我們看到了他積極與坦然的心境。
人既如此,企業亦然。
在銷售下滑、融資收緊、房企風險事件頻發的當下,地產行業危機隱現,曾經風口上的「第二賽道」物管行業也逐步回歸理性。當行業面臨「大洗牌」,越來越多物管企業尋求破局之道,環境巨變之下,萬物雲亦開始在數字化轉型方向開展投入。
據觀點新媒體了解到,即將赴港上市的萬物雲,定位於物管行業的空間科技服務商,希望成為物管行業的數字科技領跑者。
「科技化轉型的需求很強烈,但這是一件及具挑戰性的事情。」
即便難度不小,但萬物雲依舊堅定,丁險峰多次強調,萬物雲要做物業科技賽道的冠軍。
轉身
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5G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探索成為各行各業探討的重要命題,物管行業也不例外。近兩年,越來越多企業呼籲物管行業加快擁抱高新科技,提高行業效率、為客戶帶來便利。
在丁險峰看來,現在製造業在數字化,地產建造行業也在數字化,幾乎每個行業都在數字化,但是地產的數字化跟物業的數字化是有巨大差別的。
他進一步介紹,地產行業的數字化主要集中在建造過程、成本核算過程以及質量管控方面,為了成本數字化、管理精細化。但物業行業的數字化集中在前台項目和中後台管理,更多側重在管理的透明及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前台指的是四保一服,保安、保潔、保綠、保修、客服中心數字化以後,管理更規範;另一方面,後台數字化,意味著一些駐場經理、片區總監等中後台人員對帳、審核、人力管控更透明。
丁險峰想得透徹,為了更好地向我們闡明他的觀點,說到關鍵處,他舉起雙手比划起來:傳統的HR進行人力管控,通常是1:100,也就是說,管理100個人需要1個HR,數字化以後,這個比例可能是1:1000。
「我認為整個行業的數字化任務,主要是10倍的提效。」
在他的觀念中,數字化探索與科技轉型,不僅僅是對內管控的便利與開源節流,這種科技賦更重要的作用是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業主的滿意度,從而實現物業的增值。
事實上,萬物雲也是行業當中較早開啟數字科技探索的企業,近來逐年開始在數字化方面不斷加大投入,每年投入以億元為單位。
2020年10月,萬科物業正式更名為「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為未來的時代轉身。按照官網介紹,萬物雲致力於服務城市居民基於「住」的消費,承接政府與企業基於營造宜人環境的服務管理外包,以及建設基於空間效率改善的雲平台。
萬物雲CEO朱保全曾表示,萬物雲把科技、雲服務作為未來蓄力發展的方向,但在業務領域還是服務業,主要做兩大塊業務,分別為居住消費和企業服務。
基於這一理念,萬物雲在服務於全局空間的過程中開發了系列遠程空間科技運營服務,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以及「流程即服務」(BPaaS)解決方案服務,打造了獨特的集諮詢、設計、研發、施工和運營為一體的一站式智慧解決方案服務品牌--萬睿科技。
此次採訪過程中,丁險峰亦提到:「AIoT是解決四保一服的單點產品,而解決四保一服的端到端解決方案是BPaaS。」
見我們有些難以理解,丁險峰又舉例向我們詳細闡述:比如保潔這件事,有保潔機器、保潔人和保潔定位,這些都是單點的產品,就是AIoT;另外,上面還有保潔的流程、排班、質量管理等。
「這些是萬物雲最強的護城河,成效現在已經基本上能夠顯現出來,我們轉型科技以後,客戶滿意度大幅提高了。」
馬拉松冠軍
自丁險加盟萬物雲至今已有一年時間,我們問,這一年以來,萬物雲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丁險峰思索片刻答覆道:「我們變成了一家在科技賽道上的專業化的公司,原來我們在這個賽道上只能算是個業餘選手。」
他解釋道,過去,萬物雲沒有IPD流程(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流程),目前,萬物雲逐步建立了IPD流程系統,已覆蓋從立項、中期檢查到結項,從概念設計到方案設計、開發、集成測試的整個過程。
不過,在他看來,建立起整套系統,只是萬物雲向科技前行的第一步,未來還需更多努力才能成長為物業科技領域的第一名。
基於此,丁險峰再次強調,物業科技這個行當是非常殘酷的,「打入前三名還不夠,必須取得第一名,才能在這個行業里占據絕對優勢,所以萬物雲必須從一個科技賽道業餘的馬拉松選手變成一個馬拉松冠軍」。
顯然,對於科技轉型,對於物聯網的鋪設,丁險峰和萬物雲早已有了清晰的規劃和目標。
萬物雲基於住宅物業、商寫物業、城市物業以及遠程運營的能力,創新提出了「萬物雲街道戰略」,也稱為「蝶城」,即在城市區域內劃出一個服務者20-30分鐘可達或半徑三公里的服務圈,將其打造為一個高濃度、高效率的服務網絡。
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在丁險峰身後,是萬物雲在華東一城市的街道規劃圖,圖上線條與圓圈是萬物雲早已布下的服務拓展網格,更是萬物雲「蝶城」的又一次探索。
身處「蝶城」的大腦和中心,丁險峰也向我們坦言,「蝶城」最大的難度是打破傳統物業人員的習慣。
據了解,「蝶城」是通過人員共享和快速相應舉措,為街道內所有空間提供更為專業、高效的服務,能夠大大提升邊際效率,但這與傳統的「一對一」服務模式大相逕庭。
「這就跟傳統的模式不同,供應鏈一體化以後,變成了以工單為驅動來調度人員。」
實際上,「蝶城」是對傳統物管商業模式的創新與顛覆,難度可謂不小,但在丁險峰看來,儘管有難度,萬物雲還需要堅定不移去嘗試,畢竟這是突破傳統服務業效率瓶頸的最優解。
在過往觀念中,通過收併購等方式不斷擴大在管面積,能夠提高物管企業的邊際效益,但丁險峰卻認為,這種觀念如今已證明是行不通的。
「怎麼解決物業行業規模化問題與邊際效應問題?這裡面就涉及到兩件事,首先是這些項目靠得足夠近,第二有統一的供應鏈。」
從科技轉型到遠程運營再到「蝶城」模式,過去一年,萬物雲在數字化轉型升級方面做了大量嘗試,談及萬物雲過去一年的發展成績,丁險峰表示,「我覺得到今天為止,我應該給自己打一個58分。」
丁險峰向來謙遜,不過,這個「不及格」的分數依舊讓我們感到意外。
沒等我們緩過神來,螢屏那端便傳來了爽朗的笑聲,他緊接著提到,預計到今年年底,能夠達到68分。
「任何產業都有六西格瑪,第一個西格瑪是68分,就是68%的人好用;第二個西格瑪是97%;再做一個疊代就是99.97%。我們第一個疊代快成功了,到今年年底能實現。」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萬物雲管理合伙人及首席科學家丁險峰的採訪實錄:
觀點新媒體:物業行業積累了很多用戶及數據,過去幾年行業也都提出做數字化轉型,您覺得行業對數字化的理解大概停留在什麼樣的階段?如果要評價物業公司的數字化能力,可以從哪些維度展開?
丁險峰:現在製造業在數字化,地產建造行業也在數字化,幾乎每個行業都在數字化,但是地產的數字化跟物業的數字化是有巨大差別的。
地產行業的數字化主要集中在建造過程、成本核算過程以及質量管控方面,為了成本數字化、管理精細化。
物業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主要數字化的是前台和中後台管理,第一方面,前台指的是四保一服,保安、保潔、保綠、保修、客服中心數字化以後,管理更規範。第二方面,管理中後台的數字化,比如說原來物業行業去管這些四保一服的人,有一堆的駐場經理、片區總監、陣地總、區域總,每一個陣地都有一堆財務、人事、法務,一大堆的中後台人員。
比如說萬物雲中後台人員占據相當一定的比例,當中後台人員對帳等等工作數字化之後,整體會變得非常高效。
我認為整個行業數字化的任務,主要是10倍的提效。比如傳統的HR進行人力管控,通常是1:100,也就是說,管理100個人需要1個HR,數字化以後,這個比例可能是1:1000。
觀點新媒體:您在去年下半年來到萬物雲,這一年來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丁險峰:首先我們變成了一個職業化的科技公司。
以前,萬物雲沒有IPD流程(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從立項、中期檢查到結項,從概念設計到方案設計、到開發、集成測試,整個過程是沒有的,我們過去一年當中完全建立起來這套系統,這是第一點。
第二,對齊了我們的商業計劃中關於研發管理、集成產品管理相關的內容。
我們轉型的需求很強烈,但這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當然,科技這個行當是非常殘酷的,打入前三名還不夠,必須取得第一名,才能在這個行業里占據絕對優勢。
物業科技這個行當,我認為未來最多三家,做四保一服軟體的最多有三家,可能最終只有兩家,所以萬物雲必須從一個物業科技賽道中業餘的馬拉松跑手變成一個馬拉松冠軍。
我覺得到今天為止,我應該給自己打一個58分,預計到今年年底,能夠達到68分。
任何產業都有六西格瑪,第一個西格瑪是68分,就是68%的人好用;第二個西格瑪是97%;再做一個疊代就是99.97%。我們第一個疊代快成功了,到今年年底能實現。
觀點新媒體:萬物雲很多科技平台都是自己打造的,整個過程遇到的困難是怎麼解決的?
丁險峰:首先我們要定義好自己是做什麼的,我們做的是軟硬體一體化解決方案,是做解決方案的,不是做單一硬體的。
為什麼要解決方案,為什麼不是硬體?我們要給四保一服拿出解決方案,不是給四保一服做硬體。硬體的話,四保一服的人也用不了,還得要二次開發。我們有的東西就是自己研發,有的是聯合研發。
比如說黑貓產品,它是跟通行相關的,類似這樣的一些軟硬體是我們自研的。保潔車輛我們不自研,那是第三方提供的。拼裝起來的解決方案,軟體+硬體我們自己干,因為這樣才能轉得動,要不然轉不動。
自研的軟體,比如說四保一服、雲通行、雲保潔的軟體基本都是自研的。我們要給四保一服的人做交鑰匙工程,不要假設保潔主管懂軟體,給他一台保潔的機器,他不會做軟體的調度,所以不是一個純單一硬體的交付,而是軟體、硬體、排班、質檢全部端到端都要給他用,就像你們寫稿子會用word一樣簡單。
觀點新媒體:萬物雲研發開支在逐漸增加,由此轉換來的技術成就是否達到了公司設定的目標?公司是否已在行業內形成了技術優勢?
丁險峰:我們做軟體是對外銷售的一門生意,這是個開源的東西,不是節流的東西,我們的目的是提高滿意度。
我們做的事情是在已經達到保潔相同的成本下,讓這些客戶滿意度提高了好多點。滿意度提高了,也能帶動項目的增值。
所以,整個中國物業行業的健康成長是把錢花在科技上,讓大家更方便。比如說出入更方便、更安全,綠化更好、更自然,項目自然會增值。
觀點新媒體:萬物雲的AIoT及BPaaS解決方案,具體是如何在多種設施管理中滿足客戶的需求?對於客戶存在的非標準化、定製訴求強等問題,公司是如何解決的?
丁險峰:AIoT是解決四保一服的單點產品,而解決四保一服的端到端解決方案是BPaaS。比如保潔這件事,有保潔機器、保潔人和保潔定位,這些都是單點的產品,就是AIoT,另外,上面還有保潔的流程、排班、質量管理等,這些屬於BPaaS。
這些是萬物雲最強的護城河,現在已經基本上能夠顯示出來。我們轉型科技以後,客戶滿意度大幅提高了,萬物雲過去半年的客戶滿意度在不斷提升。
觀點新媒體:萬物雲新推出的「蝶城」戰略,主要打造一個高濃度、高效率服務網絡,目前試點的成效如何?這種混合業態或服務落地的最大難點是什麼?
丁險峰:最大的難度是打破傳統物業人員的工作習慣。
什麼叫蝶城?蝶城是通過人員共享和快速相應舉措,為街道內所有空間提供更為專業、高效的服務。蝶城是打破物業行業規模化的魔咒,這跟傳統模式不同,供應鏈一體化以後,變成了以工單為驅動來調度人員。
原來物業企業要收購一堆物業,規模大了,但單一項目虧錢,還會繼續虧得更多,收得越多虧得越多。所以,規模化不帶來經濟效益,這是物業行業的本質。
怎麼解決物業行業規模化問題與邊際效應問題?這裡面就涉及到兩件事,首先是這些項目靠得足夠近,第二是有統一的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