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董鳳龍
通訊員 袁緒軍 李貴 聶崢
70歲的單霽翔穿著他標誌性的黑布鞋,踏上了隨州這片古老的土地。
在隨州博物館,他時而凝視兩千多年前的青銅器,仿佛在進行一場時空對話;在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他不時駐足端詳,點贊這裡符合「大遺址要像公園般美麗」的理念;在炎帝神農故里景區,他面向大殿內聖像,鞠躬行施拜禮,緬懷炎帝功德。
10月15日,在隨州實地考察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作了一場題為《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講座,並受聘為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總顧問。
「這些年,隨州深入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州的文化遺產已融入城市建設和市民生活中。」對於隨州的文化傳承發展,他這樣評價。
大遺址要像公園般美麗
從隨州博物館西路一路向北,一個依靠在山邊的公園映入眼帘,它就是出土了曾侯乙編鐘的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園內漫步,四處錯落的樹木,飄香的桂花,水波漣漪的池塘,風景讓人賞心悅目。
依託隨州博物館、曾侯乙墓和現存封土冢等古遺址古墓葬,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出土文物陳列、保護區環境整治、文博產業落地與山水田園風光相結合,已形成集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
行走在公園裡,單霽翔不時頷首稱讚:「大遺址要像公園般美麗!」
這個口號,也是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時,單霽翔提出來的。這一觀點,打破了很多人對考古的固有印象。
考古遺址是考古人員從事專業工作的地方,公園是休閒娛樂的空間,二者如何融合?
在講座上,單霽翔說,從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成都金沙遺址、西安大明宮遺址到河南洛陽隋唐洛陽城遺址,我國已建立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概念體系,用遺址公園呈現出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氣象。特別是良渚遺址成為考古公園後,成千上萬的人到這裡參觀,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文化綠洲,這讓他倍感欣慰。
隨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人文始祖、青銅樂始祖、調味始祖的所在地,有「三祖鼎立」之說。當前,湖北隨州正在紮實推進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曾侯乙編鐘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等工作。
隨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指出,擂鼓墩古墓群是隨州市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經濟潛力,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有重大意義,將借智借力,加速推進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程,推動隨州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物要形成文化力量
從2004年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到2005年的澳門歷史城區,再到2006年的河南殷墟,到2007年的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到2024年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總數已達59項,成為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
單霽翔指出,長期以來,學界爭論文物到底是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
「現在我們看到,保護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傳承。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的文化,經過我們、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城市,能夠健康地、完整地、真實地傳給我們子孫後代,這才是真正的目的。」通過珍貴圖片和典型案例,單霽翔講述了他的文物保護理念。
他強調,文物需要有尊嚴,要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活」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文化力量,能夠真正地成為我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讓群眾從中受益。
單霽翔表示,隨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編鐘、炎帝等「老字號」深入人心。參觀隨州博物館和擂鼓墩考古遺址後,他更感受到,隨州這些年深入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文化遺產融入隨州的城市建設和市民生活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化遺產與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政府部門,一般民眾也有權利和責任保護文化遺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bb1bc5cee2ff7621c2b3e0c4f85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