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發現超緻密小行星,密度令人吃驚,那裡或存在未知元素

2023-10-13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太陽系中發現超緻密小行星,密度令人吃驚,那裡或存在未知元素

我們的地球是一顆岩石行星,其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厘米5.5克,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最高的,但這種「稱號」只是在「八大行星」這個範圍之內,實際上,太陽系中有很多小行星的平均密度都比地球更高,其中有一顆編號為「33 Polyhymnia」的小行星,其密度更是高得令人吃驚。

「33 Polyhymnia」是一顆在太陽系中發現的超緻密小行星,運行在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里,其直徑約為54公里,如此大的「個頭」,使得這顆小行星早在19世紀就被發現,不過由於觀測水平的限制,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也只是知道有這顆小行星存在而已。

進入21世紀之後,人類對小行星的觀測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根據獲取到的觀測數據對「33 Polyhymnia」的密度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表明,這顆小行星的密度居然達到了每立方厘米75.28克左右,這大概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3.7倍。

(想像圖)

如此高的密度是令人吃驚的,儘管在太陽系之中,這樣的物質密度其實也不是沒有,比如說太陽內部的物質密度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不斷上升,以至於其核心的物質密度,甚至可以高達每立方厘米150克左右,但問題是,太陽內部的超高密度,其實是太陽自身強大的重力壓縮造成的,如果天體的質量不夠大,就不可能形成如此高的密度,即使質量大如木星,其核心的密度也只有每立方厘米25克左右。

顯而易見的是,像「33 Polyhymnia」這樣的小行星,其自身的重力是不可能將其壓縮至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75.28克的超緻密狀態。

另一方面來講,在已知的118種元素中,即使是密度最大的金屬鋨,其密度也才每立方厘米22.59克,而這也就意味著,在所有已知的元素中,任何元素都不可能在沒有重力壓縮的情況下形成如此緻密的小行星。

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講,「33 Polyhymnia」應該是不可能具備如此高的密度的,所以這就成了一個謎團,甚至有不少人都認為,這個計算結果是錯誤的。

不過根據近日發表在《歐洲物理雜誌Plus》 上的一項新研究,一個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團隊,對「33 Polyhymnia」的超緻密狀態給出了理論上的支持,該團隊的科學家認為,這顆小行星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密度,或許是因為那裡存在著未知元素。

此次研究是以「穩定島理論」作為基礎的,簡單來講,該理論認為,當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或中子數等於一些特定的數字時,就會具備很高的穩定性,即使它會衰變,其「半衰期」也會特別漫長,可以在自然狀態下存在很長的時間。

這些「特定的數字」也被稱為「幻數」,它們分別是2、8、20、28、50、82、126、138、154和164,在已知的元素中,氦、氧、鈣、鎳、錫、鉛等穩定元素的質子數或中子數分別與前6個「幻數」相對應。

(已知元素的半衰期圖)

可以看到,根據「穩定島理論」,一些比已知的118號元素更重的超重元素是可以長期穩定地存在的,其中最重的元素,其原子序數可以達到164,也就是其原子核內的質子可以達到164個,為方便描述,我們不妨將這種未知的元素稱為「164號元素」。

在此研究中,該團隊使用了一種被稱為「托馬斯-費米模型」的原子模型,研究了假設中的超重元素的原子結構,研究結果表明,由「164號元素」構成的固體結構,其密度範圍在每立方厘米36-68.4克。

研究人員認為,由於「托馬斯-費米模型」是一種基本近似的粗略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實際測量的誤差,因此可以認為,這個密度範圍其實已經與「33 Polyhymnia」的超緻密狀態很接近了,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這顆超緻密小行星,應該是主要由「164號元素」構成。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此次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可以想像的是,假如後續的研究表明「33 Polyhymnia」真的是由未知元素構成,那麼又會出現另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這些未知元素又是怎麼來的?期待在未來的研究中,科學家能夠解開這個謎團。

(相關論文:LaForge, E., Price, W. & Rafelski, J. Superheavy, elements and ultradense matter. Eur. Phys. J. Plus 138, 81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b88718106ac6db021248cf0a8d2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