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此前中國外交部發布消息,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將於10月在北京舉辦。該論壇旨在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夥伴國家的溝通和交流,根本目的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
如今隨著論壇舉辦時間的臨近,美西方媒體卻開始頻繁炒作唱衰「一帶一路」,並將美西方國家領導人不參加高峰論壇作為其「衰敗」的證據。今年7月,美媒《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歐洲國家正在努力避免和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產生聯繫,與中俄兩國保持距離。
該報告強調,德、法、意等主要歐洲國家領導人都沒有參加此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計劃,這表示歐洲和中國的關係出現了分化,同時意味著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遇冷,相應的中國外交戰略也會因此受阻。
「一帶一路」倡議
除此之外,英國路透社也不甘落後,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更加激進的觀點,稱中國試圖通過在全球技術設施領域的擴張,將東亞—中亞—歐洲重新連接,重新建立起「絲綢之路」。中國正在以經濟為開路先鋒,在中亞和歐洲「攻城略地」,以此擴大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並以此當作抗衡美國的工具。
除此之外,路透社還認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將加劇這些國家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這種依賴關係也將給部分西方國家的對華投資造成「後顧之憂」。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篇報道都提到了義大利,因為義大利是唯一一個參與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G7國家。而自梅洛尼政府上台後,目前正在討論退出「一帶一路」倡議。根據義大利媒體的報道,梅洛尼政府將於今年下半年派出2支外交代表團到訪中國,就不續簽「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與中國談判。
義大利總理
因此美西方媒體普遍認為,在缺少西方國家的參與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引來了中國官媒的批評。
據環球時報援引論壇籌備相關人士的話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邀請的絕大多數都是沿線地區國家的領導人,並不像某些西方媒體描述的已開發國家領導人拒絕出席高峰論壇,而是這些國家領導人並沒有接到中國的邀請,故意避免與中俄接觸更是無稽之談。
該相關人士還強調,美西方大可不必給自己臉上貼金,也別自作多情,高峰論壇是否能夠舉辦成功和與會國家的多少沒有關係,與美西方是否參加更沒有關係。
美歐關係
此外,環球時報在評論中還強調,「一帶一路」論壇舉辦的核心目標是共同發展,受邀的國家絕大多數都是發展中國家。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是否有西方國家的參與並不重要,畢竟一帶一路涉及的主要國家也是東南亞、中亞以及部分東歐國家,而這些絕大部分都屬於發展中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已給這些國家帶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經濟利益。相關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里,「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拉來的直接投資高達近萬億美元,投資項目高達3000多個。
在此基礎上,「一帶一路」倡議給沿線國家帶來了至少42萬個工作崗位的直接效益,推動了超過4000萬人擺脫貧困,顯然美西方為了絕對的政治正確,將中國的經濟戰略當作是和美西方爭奪影響力的威脅,這也在意料之中。
即便是美西方選擇性無視這一倡議帶來的好處,但在美西方國家內部同樣有看好「一帶一路」倡議的聲音。比如比利時的布魯蓋爾研究院就發布報告稱,根據對經濟數據以及相關法律性文件的調查,在中國「一帶一路」的框架下,中國對該計劃的投資為沿線國家帶來了實際的經濟利益,這一計劃彌補了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一系列經濟組織無法覆蓋的地區,為這些地區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另外,美西方國家也無法代表全世界,他們只能代表他們自己。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西方國家只能算是未參與其中的小部分。
儘管美西方是否參與並不會對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產生影響。但我國依舊在這個問題上持包容性態度,中國對外的大門一直打開,西方國家若願加入,我們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