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向左,華大智造向右

2023-03-07     鋅刻度

原標題:華大基因向左,華大智造向右

華大基因亟需自我救贖

撰文/ 陳鄧新

編輯/ 李覲麟

華大基因,一直是資本市場的「明星」。

前不久,華大基因公告,2022年全年營業收入為71.26億元,同比增長5.32%;凈利潤為8.12億元,同比減少244.42%。

與之對應的是,「同門兄弟」華大智造公告,2022年全年營業收入為42.31億元,同比增長7.68%;凈利潤為20.11億元,同比增長315.89%。

凈利潤一增一減之間,別有一番滋味。

那麼,華大基因到底還能不能打?華大基因業績褪色,背後是何緣由?華大智造,為何更為硬氣?

增收不增利,現金流承壓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這是邱吉爾的一句話名言,被華大基因CEO尹燁奉為圭臬,也被外界解讀為華大基因的「長期主義」。

而談到未來,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曾信心滿滿:「科技服務能到一百億元,醫學服務能到一千億元,人人服務能到一萬億元。」

汪建立下的Flag,一度令資本市場頗為嚮往。

據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2017年上市之初,一口氣斬獲18個漲停,好不風光,之後數月股價繼續攀升至261.99元,市值破千億元,相比最初78.85億元市值,漲了足足逾十倍,從而「基因界騰訊」的名號響徹資本市場。

然而,華大基因遭遇了強預期與弱現實。

2017年~2019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0.96億元、25.36億元、28億元,而凈利潤分別為3.98億元、3.87億元、2.76億元,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如若不是2020年飛出「黑天鵝」,其鹹魚翻身則無從談起。

不承想,站上「風口」的華大基因這三年的業績卻是高開低走,又回到「王二小過年」的狀態:2020年~2022年,華大基因的凈利潤分別為20.9億元、14.62億元、8.12億元。

請輸入圖說

業績一言難盡

以上可見,華大基因長期被業績的可持續性所困擾。

更為糟糕的是,華大基因的現金流承壓。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華大基因的每股現金流為-0.466元,創了披露數據以來的歷史新低,須知2012年其每股現金流為36.24元,有了雲泥之別。

此背景下,華大基因的市值不斷縮水。

截至2023年2月27日,華大基因的市值為230.8億元,相較歷史峰值縮水約四分之三,令人唏噓不已。

與之對應的是,華大基因麻煩不斷。

據科技部2018年10月的一則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調查發現,華大基因在未經許可的條件,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

而據企查查的數據顯示,華大基因的自身風險高達134條,涉及司法風險、監管風險、經營風險等。

譬如,汪建、尹燁等人因為沒有「未依法履行其他職責」,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進行了違規處理。

回歸常態,弊端顯現

對此,一名私募人士告訴鋅刻度:「這兩三年,華大基因積極參與抗疫,火眼實驗室為新冠檢測立下了汗馬功勞,這點毋庸置疑。但是,華大基因面臨的內憂外患,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消失。」

其一,新冠檢測不再是「剛需」。

近年來,華大基因第一大業務為新冠檢測,受益於需求端的高景氣,一度賺得盆滿缽滿,但隨著供給端的發力,檢測費用不斷走低,「薄利多銷」成為行業的共識。

如今,疫情成為了過去式。

對華大基因而言,新冠檢測業務持續萎縮或不可避免,未來如何填補業務空白考驗著華大基因的智慧。

其二,基因檢測成為「紅海」。

沒有新冠檢測之前,基因檢測才是華大基因的第一大業務,也是其賴以成名的根基所在,不過這塊業務存在兩個問題。

一個問題是,布局雖廣紮根不深。

基因檢測幾乎所有細分賽道,華大基因或多或少都有涉獵,但精力分散之後想面面俱到則難上加難。

譬如,華大基因堪稱腫瘤NGS檢測賽道的第一批玩家,浸淫多年卻難言競爭優勢,賽道的領跑者反而是燃石醫學、世和基因等。

另外一個問題是,「華小」頻出。

據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的離職者創辦了超過20家基因公司,它們被外界稱之為「華小」,除了一兩家公司劍走偏鋒,大多數對標的還是華大基因,甚至有的「華小」比華大基因還先一步上市。

請輸入圖說

市場預期悲觀

其三,研發投入相對不足。

研發是創新的底座,也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歷來備受資本市場的重視,將其視為解決市場痛點、尋找新增量的重要抓手。

2018年~2022年前三季度,華大基因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609億元、3.173億元、6.196億元、4.871億元、3.93億元,而銷售費用分別為5.143億元、6.187億元、10.78億元、12.38億元、9.93億元,每期的銷售費用均大幅高於研發費用。

換而言之,研發並非華大基因的底色。

關於此,從尹燁對創新的認知,也可見一斑,「所謂創新不一定是高科技創新,現在很多的創新實際上是低技術創新、組合式創新,但它有更高的效率和價值」。

華大智造,亟需提升業績成色

相比之下,華大智造的日子更為滋潤。

2017年~2022年,華大智造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02億元、10.97億元、10.91億元、27.8億元、39.29億元、42.3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42億元、1.25億元、-2.43億元、2.61億元、4.84億元、20.11億元。

請輸入圖說

華大智造的業績快報

這意味著,其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雙雙走高。

之所以如此,與華大智造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更高有莫大的關係。

據公開資料顯示,基因產業鏈可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核心物料,由基因測序儀、特殊試劑、專利技術構成,商業壁壘較高;中游是測序分析,用基因測序儀、特殊制試劑等分析採集的基因獲得最終數據,競爭較為激烈;下游是醫院、第三方機構等渠道,它們負責提供用戶的基因,擁有渠道優勢。

華大智造主打的是基因測序儀,處於產業鏈上游,好比晶片之於信息科技時代。

更為關鍵的是,基因測序儀市場由海外巨頭illumina與Thermo Fisher聯手把持,而華大智造是國內唯一可與之叫板的中國企業。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通過收購Complete Genomic,華大智造開啟了國產基因測序儀的替代之路,惹來行業老大Illumina的狙擊,雙方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了專利訴訟大戰。」

而華大智造在近期的調研活動中表示,公司將撤銷在美國加州北部地區法院對Illumina的反壟斷訴訟,與之對應的是Illumina將獲得公司及子公司CGUS的「雙色測序技術」系列專利授權。

雙方的矛盾似乎有了緩和的跡象。

儘管如此,華大智造仍面臨嚴峻的挑戰:雖然打破了海外企業的壟斷,但全球市場占有率偏低;銷售嚴重依賴華大基因,打開增量市場仍需要時間;扣非凈利潤(主業)同比減少46.55%,業績暴漲主要來自3.25億美元的凈賠償費。

一言以蔽之,華大基因亟需自我救贖,而華大智造則亟需提升業績的成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a84d17b90be47685610441ab4c1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