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當前,培育壯大新動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流,由此帶來產業結構、就業崗位的深刻調整,面對新形勢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新問題,辦好高質量職業教育迫在眉睫。
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隨著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加速,對勞動力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升,老一代產業工人逐漸與時代脫軌,蛻變中蓄勢待發的銅陵迫切呼喚新時代的「大國工匠」。
富有改革基因的安徽銅陵,在普通教育改革中擎旗引路引起全國關注;在打造高質量職業教育的探索中,銅陵又將走出一條怎樣的路徑?
銅陵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錯位」之痛
建市之初,銅陵便著上工業城市的濃厚色彩,產業結構中工業占比長期高達70%以上。可以說,工業立市始終是銅陵市經濟發展的基本遵循,但銅陵有限的地域面積和人口數量決定了人力資源規模相對有限,同時也制約了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城市擴張與產業發展一榮俱榮、一頹俱頹,這盤棋局之上,哪裡才是落一子而滿盤皆活的關鍵?銅陵的有識之士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發展地方職業教育之上。
據統計,銅陵市高職院校每年只有約15%的畢業生留在銅陵,中職院校比例略高,但同樣不容樂觀。政府財政投入上,高職院校生均經費投入達12000元,中職學生為6000到8000元不等,對於政府而言,這是一筆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經濟帳。
儘管銅陵在職業教育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但始終未能找到破解問題癥結的突破口。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沒有得到釋放,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前置培養的積極性無法調動,學校和企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上的合力難以形成。
銅陵市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谷越認為,作為職業教育主體的學校對改革缺乏熱情,內生動力不足,是職業教育改革浮於表面的直接原因,而背後的深層癥結,還在於職業教育管理的體制機制不暢。
此前,銅陵市職教學校管理層薪酬由財政全額保障,考核體系參照基礎教育建立,教職工在招生及就業方面的工作績效與薪酬待遇沒有形成正向關聯。由於生源不足,在銅陵市中等職業教育中心,曾出現教職工數與學生數一比三的畸形比例,學校接收財政撥款數額與在校生數量掛鉤,生源的下滑嚴重製約了學校在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方面的投入。
面對難解的問題,銅陵如何才能走出一條新路?
體制之變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推進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並享有相應權利。」
短短几行字讓人眼前一亮,這意味著職教改革邁向更深層次的「深水區」有了政策依據。
銅陵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改革伊始,首要目標是要倒逼學校向企業靠攏,促進校企融合。為達到這一目標,銅陵市教育局與各職業院校反覆溝通,統一思想,出台了銅陵市職業教育服務現代企業發展考核辦法,從「招生、本地就業率、產教融合及為本地企業提供服務、辦學成果、企業滿意度調查」五個維度對公辦職業院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直接與績效工資掛鉤。
為搭建職教改革創新實踐的平台,銅陵市將1所中職學校、1所研學基地、1所高等職業院校和1座現代化體育中心組合在一起,成立了安徽省大江教育集團,種下了一方改革的「試驗田」。
安徽大江教育集團揭牌
大江教育集團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校長負責制,由市國資委和市建投公司控股,同時預留10%的股份向社會資本開放。目前,集團成功引進外部戰略投資資金1.1億元,有效搭建起社會多元化辦學格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集團。
為支持大江教育集團發展,銅陵市政府出台政策文件,在集團成立後的制度並軌期內,保持各組成單位性質不變,職工身份不變,經費供給渠道不變。「三個不變」在改革初期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與此同時,集團成立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發展規劃、資本運作等數個中心,逐步將各家單位統籌管理,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
校企共舞
時值暑假,身兼安徽大江教育集團董事長和校長職務的楊益民卻無暇休閒。最近,他正忙於參加政府招商工作。「我們要拿出詳細的人才培養方案,不能開空頭支票,這樣招商引資企業才會放心來銅投資。」楊益民說道。
有了績效考核,職業院校從管理層到教師都「動」了起來。過去,職業院校的教職工往往只專注自己課程教學的「一畝三分地」,改革為普通教職工搭建起施展能力的平台,在績效考核的激活效應下,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顯著提升。
銅陵的職教改革一方面在學校層面發力,另一方面也在驅動著企業相向而行。
為構建更緊密的校企關係,促使改革短期內形成正向循環,達到多方共贏。銅陵市適時出台了《大國工匠基地建設實施方案》,按照「專業遴選、課程建設、人才培養、師資保障、招生就業」五個統一的模式推進基地建設,引導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更加貼近企業。
2019年,基地首批設立6個試點專業,每期每專業招收40名學員。學校和企業共同組建教師隊伍,共同編制教材和教學方案,採取訂單式培養,做到招生與招工同步,畢業與就業同步,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技能充分結合。
該項目計劃到2025年完成培養5000名復合型技能人才,形成「銅陵大國工匠基地」品牌。銅陵市財政對每個大國工匠基地建設給予50萬元資助,在各個領域配合產業轉型方向。
「銅陵的職教改革促使了校企合作從單方面供給向面向企業需求轉變,從學校本位向校企合作轉變,教學層面更加注重學生職業實踐,真正實現了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宗旨。」銅陵市教育局職成教科科長宋偉說道。
人才「棲息地」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觀念多元多變,年輕一代在走上工作崗位後,不少因為崗位不適症在短時間離職,這一方面不利於個人技能的積累,另一方面也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穩定。
大江教育集團發揮體制優勢,率先開展探索,組建了集團人力資源中心,通過中心平台,校方與畢業生保持常態化聯繫,在就業方面繼續提供指導和服務。「我們將服務延伸到了教育鏈條的最後一公里,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引導學生留在銅陵,實現職業教育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楊益民說道。
與此同時,政府在政策保障和財政投入上也動作頻頻。銅陵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銅都英才計劃」全面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大力實施高技能人才支撐工程,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在落戶、購房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除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職教發展的社會環境亦至關重要。銅陵市高標準建設職教園區,基礎設施水平對標地方普通高校,有效提升了職業教育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
此外,銅陵市常態化開展職業教育宣傳周活動,舉辦「大國工匠進校園」、「勞模進校園」、「優秀職校生校園分享」等活動,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將職業教育視作實現人生夢想的階梯。
從古銅都到現代化銅工業基地,銅陵是一代代工人勞動者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設起來的,可以說,工匠精神已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基因。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在這裡找到適宜生長的土壤,相信未來,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必將得到賡續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