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 M76衝鋒鎗:越戰海豹突擊隊的衝鋒鎗,居然還是抄來的

2020-08-03     不正經的軍棍

原標題:S&W M76衝鋒鎗:越戰海豹突擊隊的衝鋒鎗,居然還是抄來的

衝鋒鎗這種武器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從二戰到現在,波波沙、湯姆遜、MP40、MP5等這些知名衝鋒鎗大家都耳熟能詳。大家也都知道,衝鋒鎗這種槍械,它的黃金時期是二戰期間,而在二戰末期以及二戰結束之後,突擊步槍這種新式武器異軍突起,直接導致衝鋒鎗在軍隊中逐步被淘汰了。而在二戰結束二十年左右的越南戰爭中,美軍則再一次撿起了衝鋒鎗,這把槍叫S&W M76。

要說這個S&W M76衝鋒鎗,最初呢,是美國的海豹突擊隊在越南覺得自己需要一把衝鋒鎗。那會兒呢,美軍裝備的制式步槍是M14,又笨又重,還是發射全威力彈,不好控制,海豹就想起了衝鋒鎗。衝鋒鎗給人的感覺就是短小、輕便、後坐力也低。

於是乎,他們將目光盯向了瑞典人的CarlGustaf M / 45衝鋒鎗。這把槍是二戰結束二十年內,瑞典軍方的制式衝鋒鎗。這是一個自由槍機原理的衝鋒鎗,使用9*19mm子彈。非常皮實耐用,海豹突擊隊看中這把槍的另一點原因是,他們可以在海灘上使用,有點水有點泥沙問題都不大。

CarlGustaf M / 45

當美軍準備大批量向瑞典採購這把衝鋒鎗的時候,越南戰爭已經打的熱火朝天了。當時瑞典作為中立國,他們反對自己的武器在戰區中使用,不向在戰爭中的國家出售武器,於是乎,拒絕了美軍的採購方案,不賣。當時美軍一陣頭大,海豹那邊想要這把衝鋒鎗,但是人家不賣,這咋辦?

1966年,美國海軍在華盛頓特區找到了史密斯·維森(Smith&Wesson)公司,要求他們給自己開發一款新的衝鋒鎗。當時美軍對於衝鋒鎗的要求是:可靠性要好、要堅固耐用、要易於維護、有半自動和全自動模式、36發的彈匣供彈、600-800發每分鐘的射速、性價比要高、要快速研發、要能快速生產。當時美軍也有自己心儀的產品,就是瑞典人的CarlGustaf M / 45,於是,又告訴S&W公司,你抄M/45就行了,但是要改改,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是抄襲的,畢竟鷹醬面子要緊。

美軍在使用M/45訓練

這會兒,越南戰爭打的已經是非常激烈了,前線對於武器的需求非常急迫,所以S&W公司也不敢怠慢。他們制訂了一個M76計劃,去研發美軍所需的衝鋒鎗,而且列為了最優先的項目。到了1967年,S&W公司拿出了自己的衝鋒鎗S&W M76,從接到項目,到開始繪製圖紙,到拿出成品,僅僅用了九個月時間,這個速度已經是非常快了。而快速,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設計、改進並不充分,測試可能不足,很可能就改出問題了。

這個M76衝鋒鎗,和M/45衝鋒鎗的外形非常相似,原理也是一樣的,都是自由槍機、開膛待擊的,都有一個圓筒一樣的衝壓機匣,帶散熱孔的槍管罩,還有就是可摺疊的金屬槍托。M/45衝鋒鎗呢,典型的接受了二戰思維的二戰特徵的衝鋒鎗,衝壓件、結構簡單、易於生產、金屬摺疊槍托。它和現代的衝鋒鎗,並不一樣,二戰氣息特別濃郁,而且,它在設計的時候,參考過MP-40、斯登、PPS-43、M3這些槍,這也就導致其看上去和M3以及MP-40有那麼幾分像。

雖然M76衝鋒鎗是M/45的美國版本,但是美國人在抄襲這把槍的時候也是進行了非常多的改進,即便外形很像,但是卻帶著很多不同的東西。

先是保險裝置和射擊模式,M/45衝鋒鎗是沒有單獨的保險銷的,和很多二戰時期的衝鋒鎗一樣,在機匣蓋上開個槽,在不用的時候,將拉機柄扳入槽內,進行鎖定。而且,其並沒有快慢機,只能進行全自動射擊。但是其射速相對較慢,只有550發每分鐘,可控性上其實還是比較不錯的。

M/45的保險裝置

而美國版的M76衝鋒鎗則帶有專門的保險,其在M76的槍機上開了個凹槽,可以通過調節保險裝置,卡在凹槽內,將槍機進行鎖定,完成保險狀態。而且,其是按照美軍要求,設計了快慢機,可切換半自動和全自動兩種射擊模式。其保險裝置和快慢機調節杆都集中在了一個杆上,這個杆位於扳機護圈前方,伸出食指就可以觸碰到,而且左右通透,在記下兩側都可以進行調節。其射速也是要比原版的M/45衝鋒鎗要快,有729發每分鐘,可控性上是不如M/45的。

M76上的保險卡槽

M76的保險

M/45和M76的金屬摺疊槍托是非常相似的,造型非常像。都是一個金屬圓角矩形,上面帶有一個橡膠套,這個作用主要是隔熱的,避免天氣太熱讓金屬槍托太燙,另一方面,在冬天太冷的時候,那個金屬槍托邊緣可能會比較鋒利,這點在北方的同學可能有所感悟,帶上一個橡膠套,可以極好的避免這點。而不同的是,M/45衝鋒鎗的金屬摺疊槍托是連接在機匣和槍托正後方的,而M76的槍托連接在握把的側後方。其槍托是向側方摺疊的,美國版的連接方式相對簡潔一些。

另外在瞄具上,M/45和M76的準星和照門位置都有所不同。M/45的準星位於槍管前端,而M76的準星位於機匣前端,和槍管並不相連,不在槍管上。這兩把槍的準星照門間距是差不多的,M/45的照門位於機匣中後位置,而M76的照門位於機匣尾部。

之所以瞄具位置不同,主要原因在於這兩把槍使用者不同,M/45使用者是瑞典的常規部隊,M76的使用者是海豹。海豹是特種部隊,是有特殊需求的部隊。他們在研發槍的時候就有個要求,要求是可以裝消音器。

M/45和M76的槍管都是可以直接拆卸的,M76的槍管其實是直接插在機匣上(其實是滑進去),靠槍管罩進行固定。如果換消音器,需要拆下槍管和槍管罩,然後將消音槍管直接擰在機匣上面。大家有見過幾個消音器上帶準星的?這就是M76的準星在機匣前端,而不是在槍管前端的原因。

M76的槍管安裝

M76加消音器

M76這把衝鋒鎗呢,美軍方面要的特別急迫,這也導致一些問題出現,其加工上變得非常粗糙,就像二戰時期緊急打造的那些槍枝一樣,很多地方,比如彈匣井和機匣連接部位有特別明顯的焊接痕跡。還有就是使用上,有很多問題出現,原本M/45應有的那些優點,在M76身上大打折扣了。美軍方面,對其評價並不是很高。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這把槍非常生不逢時,他沒有出現在他最應該出現的年代裡。當海豹和S&W提需求的時候,他們非常急迫,但是等這把槍定型了、開始生產了,海豹反而不想要了,對這把槍也不感興趣了。

越戰中為數不多的M76衝鋒鎗的照片

我們都知道,美軍是拿著M14進入越南的,而當美軍撤離越南的時候,手裡拿著的是M16。這兩把槍,一個用的全威力彈,一個用的中間威力彈,這場戰爭,給美軍制式步槍換了代。海豹急需衝鋒鎗的時候,是因為發射全威力彈的M14在戰場上不好用,步兵在面對AK47的時候非常吃力。而等1967年,M76定型了,這會兒M16已經進入越南戰場了,而且,在1967年2月,完成改進的M16A1也已經開始大量採購了。這會兒,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其實都不需要衝鋒槍了,手中的M16A1不好用麼?

M16的橫空出世,直接導致了M76的生產變得毫無意義了,最終呢,海豹也僅僅是採購了一小部分,中情局等安全部門採購了一部分,生產量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對於M76衝鋒鎗來說,這無疑是個悲劇,但是這卻是步兵裝備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衝鋒鎗在軍隊里淘汰,這是大勢所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OIAt3MBd8y1i3sJwu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