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創作應該注重藝術表達還是迎合市場大眾?
今年夏天,各大網絡平台上線了不同類型的音樂類綜藝節目,隨著節目的錄製,必定會有不少新的音樂作品被大眾所聽到。節目《樂隊的夏天》,總算是讓各個樂隊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無論是搖滾、朋克還是復古,這都給大眾的歌單里添了不少新曲兒,以前可能只是少數的樂迷會追隨他們的演出,而這檔節目則開始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樂隊這種形式的音樂表達方式。另一檔節目《我是唱作人》,則是全程採用原創歌曲的方式,讓許多知名的音樂人演唱自己的原創作品,對大眾來說這是一場音樂風暴,而對唱作人們來說也是一場實驗,通過一次次的創作與演唱,來判斷大眾的喜好,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情感。
網絡音樂節目《樂隊的夏天》
藝術和商業一定是對立?
在《我是唱作人》節目當中,唱作人金志文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做的就是流行,什麼流行我做什麼。」這其實應該是絕大部分音樂人的做法,一切迎合市場的需求,但能像他這樣坦蕩說出來的並不多,因為這顯得自己功利心太強、不夠高級。而周筆暢也談到她的那幾首代表作,都不是她的音樂;而當她的音樂在現場沒有得到太多認可時,她說,那就等過幾年之後再聽吧。其實金志文與周筆暢代表了樂壇兩類截然不同的音樂人。金志文做音樂,只為讓大家覺得好聽,儘可能追求流行性,就像《遠走高飛》一類的歌。而周筆暢,雖然有《筆記》《最美的期待》這樣相當流行的歌,但她似乎並不怎麼喜歡這些,而她自己創作的歌卻沒一首流行的。她似乎認為自己的音樂比較超前,大家不喜歡不是她的問題,所以讓大家過幾年再聽。堅持自我,還是迎合市場,這兩種音樂人,究竟哪一種更值得推崇呢?
作為歌迷來說,其實是喜歡好聽的、流行的音樂,畢竟音樂最本質的功能還是為了放鬆、愉悅,可能很少會有人聽懂一些各種音樂風格融入的作品,即便這首音樂再高級,還是不會打動聽眾,這就是音樂的商業性。商業的本質就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音樂如同一款產品,如果大部分消費者都不認可這款產品時,就應該思考如何對他進行改進了。
然而,音樂其實不等於一件冷冰冰的產品,它是藝術,是源於藝術家內心的情感表達。所以,有時候藝術與商業是有衝突的。因此一些音樂人其實也有心口不一的一面,而在歌迷中,同樣有不少人的認識有失偏頗。他們把商業與藝術完全對立,認為得到市場認可的作品、流行的都叫口水歌,只有小部分人聽的音樂才是高級的。這種認識對於一些受到歡迎的音樂人來說,是不客觀的。一心做民謠音樂的趙雷,他的作品之前也受到一些人的追捧,然而在《成都》這首歌走紅後,他確實受到了許多商業演出的邀請,但也因此很冤的被冠上了「商業民謠」的帽子。但其實,世上所有的事並不都是非黑即白的極端。
「口水歌」並非就是「音樂垃圾」
歌曲分很多種類,或歡快,或憂傷,或搖滾,或文藝。但是歌曲的初衷是為了表達人們的情感,訴說自己的心情。一首走心的歌才會真正的留在人們心裡,在聽眾內心烙下不會抹去的烙印。毛不易因參加選秀節目《明日之子》而走進大家的視野,醫學出身的他在當護士的期間,寫了大量的原創歌曲,《像我這樣的人》這首歌,歌詞走心寫實,曲子朗朗上口,迅速被大眾所傳唱,但聽到後又不禁讓人黯然神傷。因為這確實是他自己內心所想表達的真情實感,又恰好戳中了大部分人的內心,讓聽過的人內心為之一震,想到自己又何嘗不是歌詞里那樣的人。自命不凡卻又奈何碌碌無為的人很多,認清自己不要迷惘消沉才是這首歌的初衷。毛不易作為第一季《明日之子》的冠軍,確實才華不凡,其商業價值也仍呈現增長的勢態,但他也有同樣的困惑,是仍堅持自己?還是迎合市場大眾?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他把這兩點結合的還是比較成功的,儘管他在《我是唱作人》的節目中最後遭到了淘汰,但他在眾多樂評人中還是留下了不錯的口碑。
迎合市場也並非易事
對於那一類堅持自我的音樂人,可以說,他們是值得欽佩的,內心堅定,不隨波逐流,耐得住寂寞與貧窮,始終堅持對藝術的追求。比如竇唯,他的音樂沒幾個人能聽懂,他是真的不在乎市場,就算說他落魄他也不在乎,可能那些大多數人認為是莫名其妙的音樂,就是他真正想做的吧。可能我們無法評價他的藝術,但不得不佩服他的態度。
但是,真正像竇唯那樣的音樂人其實,非常少,正如很多人嘴上說的堅持自我,其實是一種藉口。我們經常在電視上聽到這樣的話,遭遇失敗時,他們嘴上卻依然豪言壯語:「我做音樂不是要討好誰!不管怎樣,我依然會繼續堅持我的風格!」不排除個別人是出自內心,但也有可能很多人是為自己找台階。很多人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市場認可,就產生了一種自我認知的錯覺,以為是曲高和寡,是否有可能是自身的能力不夠呢?不乏很多人創作音樂的初衷是想讓大家都喜歡的,只是創作的作品沒有達到效果。必須承認,人與人是有區別的,並不是你想迎合市場,就一定能做出傳唱度很高的作品,哪怕是《我們不一樣》、《學貓叫》這樣的「大俗之曲」,你可以笑它沒營養,但也不是隨便誰都可以毫不費勁地做出來的。
是金子總會發光
其實每個音樂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有的人註定只能做出「俗氣」的流行歌,有的人註定只能做出「不好聽」的小眾歌曲。那麼,有沒有真正能讓商業與藝術、流行與口碑兼顧的音樂人呢?當然有,但真的鳳毛麟角,因為要在兩者之間自由切換,沒有驚世駭俗的音樂才華,基本很難做到。
黃家駒所引領的BEYOND(超越),早期是玩藝術搖滾的,後來簽約了公司,為了在樂壇立足,黃家駒從《大地》,到《真的愛你》,再到《光輝歲月》《海闊天空》等,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偏流行的作品,這些都是為市場而寫的;同時,他們每張專輯中部分曲目依然堅持了他們的搖滾風格,雖然作品相對較冷門,但他努力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與發展。或許有人說他們妥協了,但是,妥協也要看本事,《光輝歲月》《海闊天空》這樣的作品,對於黃家駒來說,也許是妥協之作,而對於很多音樂人來說,卻可能是一輩子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峰。周杰倫的作品風格同樣很多,他最專長的可能是R&B和Rap,而市場認可最廣的應該是他的中國風。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我可以做中國風,也可以玩嘻哈流行,我可以做我最喜歡的,我也可以讓你們聽到你們最喜歡的。音樂人與歌迷之間的喜好偏差而帶來的遺憾,在周杰倫的歌里不再存在。
一切源於熱愛
很多音樂到底是流行還是小眾,都取決於受眾的廣泛與否,有的小眾音樂也有許多人喜歡,就像民謠國風的音樂元素,當人們喜歡它的時候,就不自覺地想把它推薦給別人,是發自內心的想讓它被更多的人知道,可當有一天它真的火了,被人人所熟知了,又會讓人很失落,就像自己珍藏多年的小秘密被別人知道了。這種心理的作祟,也讓音樂的評論褒貶不一。
近些年說唱、民謠、古風的市場越來越好,最火的時候甚至有人會覺得不聽民謠古風就不夠時尚,而現在又被說是「口水歌」,可我們是不是忘了民謠本來不就是普通老百姓耕種勞作後休息時唱的小曲兒嗎?音樂的創作無論是為了迎合大眾,亦或只是創作人自己的情感表達,都終歸會有自己的欣賞群體,只是群體大小的問題,但也不乏有的音樂既表達了創作者自己的情感,也符合大眾的審美水平。其實不必忙於給自己的音樂定位是小眾,還是流行。因為就算再小眾終歸還是有人懂,小眾也從來不為迎合大眾市場,否則小眾也就成了大眾。總之,音樂創作,一切的一切都源於熱愛。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台,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