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這幾種「中國式禮貌」,中秋帶娃走親訪友攻略來啦

2019-09-12     CC爸媽

今年中秋你準備帶娃去哪兒?

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免不了各種親友聚會,當然孩子免不了又要成為交流的話題。

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要求必須講禮貌比如見面打招呼,跟小夥伴主動分享玩具等等,否則在別人眼中就不是被喜歡的乖孩子。

爸爸媽媽們也希望在這種場合,娃能爭光:看,我的孩子多有禮貌,我教的多好!

如果孩子反其道而行,見人不打招呼、不懂分享甚至有的時候無理取鬧,不少父母就會掛不住面子。

往往對於這些「表現不佳」的孩子,父母就會替娃辯解或者恨鐵不成鋼的進行一通指責,各種強迫孩子,必須張嘴叫人、必須分享、必須謙虛...

可殊不知有的「中國禮貌」卻在傷害著孩子。

這幾種「中國式禮貌」,你有沒有犯呢?

一、逼孩子打招呼——這孩子,怎麼見了不叫人呢?

前兩天,碰見一個多年不見的老友,朋友拽了拽兒子的小手,說:「兒子,叫阿姨。」

小男孩大概3、4歲的樣子,眼睛害羞地看著我,也不說話。

這時媽媽又催促了一次:「叫阿姨啊」

小男孩還是沒有說話,依然抿緊嘴巴往後躲。

「寶寶沒怎麼見過阿姨,不熟有點緊張對不對。」

我趕緊緩解尷尬,朋友明顯覺得下不來台,忍不住埋怨:「怎麼這麼不懂事,平時媽媽都是怎麼教你的?」

只好無奈地對我說:「我家孩子就是這樣,無論怎麼說就是不打招呼,我跟他爸小時候可都不這樣,也不知道像誰?」

小男孩兒突然生氣了,嘴裡大聲喊:「媽媽,我討厭你」扭頭就走。

朋友,急忙追上去,訓斥的聲音隨著他們的腳步越走越遠。。。

其實我能看出來,小男孩很努力想張嘴,可是媽媽越催,他就會越窘迫、越著急,小孩子也是有面子的好不好。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就是自來熟,但有些孩子就是不愛說話。

主動叫人是有禮貌的表現,但不主動叫也不代表沒禮貌,吹鬍子瞪眼的地說孩子,反而更會引起孩子不適和不安。

引導方法:

1、鼓勵孩子開口

C媽最近發現,很多人對「尊重」有些誤解,覺得父母應該百分百尊重孩子,就意味著不應當有半分干預,對這種行為便聽之任之,導致孩子到了明白事理的年紀,面對別人主動打招呼依然愛答不理,這便是過猶不及了。

禮貌、教養這件事,多數不是天生的,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

所以,還是要堅持不懈的鼓勵孩子開口。

2、父母可以做示範

鼓勵之下,如果孩子確實不願意主動,也別勉強,爸爸媽媽可以做表率作用。比如以孩子的口吻回應別人的問候:「阿姨好,我叫CC。」

跟孩子站在一條線上,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給他一定的空間去體會和嘗試。

當孩子做到時,一定要及時表揚,以此激勵孩子也能加深認知,讓孩子覺得與人打招呼是快樂的事情,有禮貌是一件受歡迎的行為。

二、強迫謙讓——大的應該讓著小的,別和弟弟妹妹搶

這件事情不僅在二胎家庭里上演,就算在親友聚會上也是免不了的。

80、90這兩代人已經開始是有孩兒之人的大軍,誰家裡沒有一兩娃的。聚在一起,說是一個幼兒園太誇張了,少說也得有4、5個吧。

那簡直比看一場大戲還熱鬧。

  • 一會兒「媽媽,那**搶了我的芭比娃娃!」;
  • 一會兒「媽媽,哥哥不讓我玩他的小車!」;

面對這樣的事情,被呼叫的尤其是孩子年齡要比對方大的媽媽本尊就會勸自己的孩子:「你看看小妹妹都哭了,你把玩具給他,讓著點弟弟/妹妹」。

然後不顧孩子的委屈和不平,把玩具讓給哭鬧的人。

「誒呀,真是,都怪家裡的老人太慣他了,都不知道要讓著小的」

當兩個孩子產生了爭執,家長解決矛盾的唯一方式便是「你是大孩子,應該讓著弟弟妹妹」

中國人有「大情義」,總是先人後己,但是一味地要求謙讓,「明明是自己孩子先玩的」還要被迫分享,強制孩子放棄自己喜歡的玩具,反而會讓被讓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捍衛自己的所有權。

得到的孩子也會認為,「只要我想要的東西,我不遵守秩序,撒潑打滾就能得到」。

引導方法:

其實兄弟姐妹之間聚到一起相處,恰恰是教孩子練習社交最好的機會。

1、我們可以藉機告訴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

如果我們想玩別人正在玩的玩具要怎麼辦?可以試著拿一個他可能會喜歡的去跟他交換。

「我覺得弟弟/姐姐,可能會喜歡這個汽車/娃娃。」

在挑選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種為他人著想的過程。

2、也可以給到孩子集體玩耍的實操建議:

兩個人都想玩這個扭扭車怎麼辦?可以輪流玩,約定好時間或次數,到點交換,如果不能接受的,下一輪不能玩。

總之,要把他們當成兩個平等孩子去看待,而不是一大一小,就算那個大的,也只不過是個幾歲的孩子,所以就事論事,比「以小欺大」更能讓孩子信服。

鼓勵謙讓和分享沒錯,因為孩子需要知道「交換或分享玩具,並不是要奪走,這樣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但如果孩子對於某個心愛的玩具實在不願意也彆強迫,有些東西比面子更重要。

三、逼孩子展示自己——唱首歌給大傢伙聽聽?

嗯,有孩子和長輩在,表演節目是免不了的。

「快來給爺爺表演個節目,看看你新學的舞蹈」

忽然想感慨,當個娃也很累啊!有的娃,喜歡錶演,讓表演就表演,有的娃比較羞澀,支支吾吾的不肯表演。

這時,家長就會說:

  • 「你不是會跳舞嗎,給大家跳一個。」
  • 「不表演就沒有飯吃了啊。」

你一言,我一語,然後哇的一聲,娃哭了才作罷。

有些父母是出於炫耀,勉強孩子當眾表演,也有些父母是為了當眾表演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練練膽兒」,但這都很有可能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形成自卑感。

孩子被強迫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會感到無助、惶恐、委屈。

事實上,孩子2歲以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會逐漸形成羞恥感,這有助於孩子將來形成更好的道德感和是非感。

引導方法:

自信心並不是強迫出來的,如果是為了讓孩子練膽可以在自己家鍛鍊。

在表演這件事上,徵求並且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願意,則鼓勵支持,如果孩子不願意表演,則無需勉強,讓他知道,不想表演也沒關係,我們尊重他,不用害怕。

四、和他人比較——你家孩子真有靈氣兒,不像我家孩子就知道瞎折騰。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永恆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誰誰,父母總喜歡拿你和他比較。

就像前面咱們說的幾種場景也會有這種現象。

自來熟的孩子VS少語的孩子:

「你看看你家孩子,真活潑,不像我家孩子半天說不出個啥來」。

分享的孩子VS不分享的孩子:

「你看看誰誰,就知道讓著哥哥和弟弟」。

表演的孩子VS不表演的孩子:

「你看誰誰會唱會跳,多好。」

是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才是親生的。

再說你以為只有「別人家的孩子啊」沒準人家還有「別人家的爸媽呢」。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很多人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覺得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但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情緒。

讓孩子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別的孩子身上,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變得很自卑。

引導方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應該肯定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全面正確的認識自己,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可以找機會讓他多和你認為的「榜樣」一起玩,孩子之間相互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還是很有道理的。

五、過分謙虛——哪裡哪裡,其他小朋友都比他強!

每個小孩都有閃光點,當家長聽到別人誇獎孩子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客套的謙虛一下:

「沒有啊,哪個小朋友不比他強啊!」

其實自己心裡美滋滋。

但是,哪個孩子不喜歡被認可,孩子聽到這些客套話就會想:「我明明很努力,真的有這麼差勁嗎?」會失望甚至會懷疑自己。

表面上的謙虛對孩子而言卻是一味毒藥,瞬間打擊掉孩子脆弱的自信心。

引導方法:

雖然謙虛是美德,當然也怕孩子因為太多的誇獎感到驕傲,但是肯定孩子也同樣重要。

其實面對別人的誇獎時,我們完全可以笑納別人的誇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對於「你家孩子跳舞跳的真好。」

你可以這麼說:「嗯,謝謝,她最近一直再練習基本功,進步的確很大」。

孩子能聽出來,媽媽認同阿姨的誇獎,並且肯定了自己的努力,這樣更能建立孩子的自信。

待人做事有禮貌確實是我大中華的傳統美德,但是某些傷娃的獨特「禮貌話語」還是少說一點為好呀!

不然反禮貌了他人,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明天就是中秋小長假啦!你要帶娃走親訪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K48Nm0BJleJMoPMTW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