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陽新菜籃子高質量之變:綠色種植引領蔬菜高質量發展

2019-09-27     雲上陽新

秋分時節,湖北陽新縣寶塔村清爽的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藜蒿的清香,眼下村裡種植的2萬畝藜蒿正趨於成熟。湖北之聲記者帶您走進陽新縣寶塔村種植藜蒿的示範田,了解陽新縣採用的從土壤改良、種植、管理到採摘的一系列綠色生產技術,見證安全放心的綠色食品端上百姓的餐桌。

大清早,陽新縣寶塔村七組村民柯儒懷就趕到了自家的藜蒿地里,抓緊時間給藜蒿除草。記者巧遇到他從田裡拔完草收工回家。柯儒懷伸出一雙粗糙的大手給記者看看說,他家種的13畝,都是用手除草。現在都是綠色種植,不能用化肥、農藥,都是人工除草,這13畝藜蒿田得需要半個月才能處理完。同村的村民柯愈洪正在抽水,灌溉藜蒿田。他告訴記者,國家不建議打化學農藥,因為在食品中危害性比較大,他們自覺的不打了,絕大多數的種植戶不打了。

寶塔村種植藜蒿的綠色技術從改良土地開始,針對土地板結,縣裡組織專家對土壤進行改良。主要採取「深耕鬆土+撒生石灰調酸+增加有機肥使用」的模式。在藜蒿種植田裡,記者看到一個個綠色的小牌子,上面分別寫著不同的數字和種植方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小牌子呢,陽新縣蔬菜辦公室農藝師明安淮透露,這是他們搞的示範田,目的就是讓種植戶看到,對比示範田與普通農田的種植效果。

記者在現場看到每一塊牌子的實驗內容不同,在其中一塊長勢比較好的地里,藜蒿長的又高又壯,記者仔細了解了一下內容,原來這是3號試驗田,試驗內容是:

翻耕+施用80斤每畝的生石灰+施用有機肥1200斤每畝+配施一定比例的化肥。

而旁邊的實驗田裡只施化肥,植株長的又小又弱。明安淮介紹:

這樣的試驗田有16塊,種植戶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楚,哪種種植方法高產、高效。

實踐證明,土壤改善了以後,長出了的蒿子比原來的產量也提高了。市場好些,抗蟲抗病性也好一些。

蔬菜好不好,市場是一把尺子。村民柯愈洪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之前每斤藜蒿的批發價是2塊錢,去年上升到4塊錢。這都是農民得到的實實在在的實惠。現在,不需要提醒,種植戶非常自覺的使用綠色種植技術。

在種植的過程中,田間管理非常關鍵,如果使用了非綠色的種植技術,那前面的工作就會前功盡棄,所以使用綠色的管理方法尤其重要。記者看到,在田間有很多太陽能燈,寶塔村春潮專業合作社社長柯亨興介紹,這是綠色防蟲殺蟲燈,因為這個基地全部是綠色食品,所以防止蟲害就利用這個太陽能殺蟲燈,而非使用農藥驅蟲,一台太陽能殺蟲燈可以管15畝田,既環保、又安全,對飛蟲的殺滅效果明顯。這種對種植在田邊的藜蒿則採用粘蟲板和太陽能殺蟲燈相結合的方法,效果相當好。

藜蒿是兩次生長的作物,夏季收穫的稱之為老蒿,這個不能當做蔬菜食用,縣蔬菜辦正琢磨著如何利用好這個綠色產品。他們一方面就地粉碎,秸稈還田,增加有機肥,另一方面積極開發新產品,目前正在聯繫相關廠家開發利用。

清香的藜蒿是春節期間市民餐桌上的一道時令菜,在它進入市場前,還要經過一道檢驗關,如果產品不合格,有農藥殘留等有害物質,就不能上市。農藥檢測室檢驗員柯昌剛就是最後的把關員。據他介紹,陽新縣是食品安全示範縣,這是關係寶塔村,和整個縣裡經濟發展,飯碗的問題。藜蒿上市的時候,他們化成地塊,對農戶蔬菜每天一檢測,合格了才能上市,不合格的卡下來,合格率為99%。

別小瞧了這顆小小的藜蒿,它的技術含量可不少。黃石市蔬菜研究所所長高先愛向記者介紹,藜蒿從種植到走上市民餐桌,核心技術有十多種,一步沒有掌握好,可能品質會受到影響。他們採用「脫毒、組培」方面的技術,另外在技術方面結合兩增兩減開展針對性的實驗,合理優化,以有機肥替代化肥和配方施肥結合的技術,並在生物防治這塊,大力開展了太陽燈殺蟲等物理防控辦法。

據了解,目前陽新縣打造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區,落實創建區面積5萬畝,打造綠色高質量高效核心示範區涉及21個村、3000畝。陽新縣蔬菜辦主任李一和表示,陽新蔬菜面積20萬畝,全縣的主打品種以高質產生效益的角度創建蔬菜發展,引領帶動農民致富。開展核心示範區3000畝,蔬菜產量較非創建區高5%以上,產品優質率較非創建區高5%以上。

來源 | 湖北之聲

編髮 | 清清

在這裡看上陽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Cfdd20BJleJMoPMSA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