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協中心秘書長:相比已開發國家,中國經驗對東協國家更具參考價值

2023-10-07     中國網

原標題:中國—東協中心秘書長:相比已開發國家,中國經驗對東協國家更具參考價值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第26次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上指出,未來三年,中方將啟動「萬人研修研討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為東協培養1萬名治國理政、反腐倡廉、綠色發展等領域人才。

近日,中國—東協中心秘書長史忠俊在接受習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時代中國外交網專訪時表示,中國在治國理政、反腐倡廉、綠色發展等領域與東協有著長期務實合作,成果豐碩,東協各國歡迎中國繼續分享相關經驗,為東協培養專業人才。

中國—東協中心秘書長史忠俊接受習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時代中國外交網專訪

史忠俊透露,中方提出「計劃」後,中國—東協中心收到多個東協國家相關機構和駐華使館的正面反饋,認為「計劃」將對東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近兩年,互相倚重和依賴明顯加深,全領域合作不斷提升。「計劃」的實施,是中國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舉措,將為中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東協國家樂於學習中國經驗解決本國問題

東協國家一直在學習中國經驗解決自己的問題。史忠俊分享了赴印尼與會的見聞——多位當地朋友和他提及印尼佐科總統主持以「印尼如何仿效中國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為主題的內閣會議,「中國用六七年的時間解決了其他國家20年才能解決的大氣污染問題」。據印尼媒體報道,印尼衛生部長布迪·古納迪·薩迪金把中國治理空氣污染的成功案例資料呈交印尼總統府辦公廳,並表示,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的良好空氣品質充分體現了中國多年大氣污染治理的非凡成效,「這是全世界最好的榜樣」。

印尼近年的發展也得益於中國膾炙人口的「致富經」啟發。史忠俊轉引印尼當地朋友口述,總統佐科上任以來多次訪華,習近平主席也訪問過印尼,在與佐科總統展開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時,習近平主席提到「要想富,先修路」,對佐科總統觸動很大。在執政近十時間裡,佐科總統充分借鑑中國發展經驗,修建公路鐵路,最成功的名片當屬中印尼合作的雅萬高鐵項目。雅萬高鐵的開通,大大縮短了雅加達和萬隆間的旅行時間,為民眾出行提供便利,同時還增加了就業機會,為沿線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據媒體公開報道,雅萬高鐵項目將有望延伸到泗水,以期通過高鐵網絡的規模效應推動印尼經濟發展。

「中國和大部分東協國家都屬於發展中國家,共性是人口眾多、發展基礎薄弱,很多國家國情、發展階段和中國類似,對於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已開發國家並不具備解決方案,」史忠俊說,「所以中國走過的路、中國的經驗對於東協國家來講更具參考價值,東協國家也願意和中國加強交流互鑒、共同發展。」

中國與東協長期開展務實合作

中國與東協國家在治國理政、反腐倡廉、綠色發展領域合作歷史悠久。

中國與東協在政黨和國家層面就治國理政開展過多次交流。東協國家最關注減貧問題。過去40餘年,中國7.7億人擺脫絕對貧困。與此同時,中國也積極和東南亞國家在減貧方面緊密合作。2014年,中國政府提出「東亞減貧合作倡議」,與包括東協國家在內的多個國家積極開展減貧領域合作。2017年到2021年,中國組織扶貧專家團隊到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國家的偏遠山村開展多個東亞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例如,四川省於2020年底完成的援助柬埔寨的減貧合作項目,便是以中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的工作經驗為基礎,內容包括對有地的農戶發展種糧產業、無地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等。用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的方式幫助當地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

反腐敗是中國和東協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中國和東協早在2006年建立對話關係15周年時便提出促進包括反腐敗在內的刑事司法和執法合作;2016年,中國和東協舉辦首個反腐敗研討班;2017年,中國與東協發布《中國—東協全面加強反腐敗有效合作聯合聲明》,進一步加強在反腐敗領域的合作。近年來,中國與東協各國開展了包括官員互訪、追逃追贓、廉潔絲綢之路建設、經驗交流等反腐敗合作。

綠色發展方面,2021年,習近平主席和東協各國領導人共同宣布建立中國—東協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提出共建「五大家園」藍圖,其中「美麗家園」就為中國與東協國家開展綠色合作提出了一系列舉措。雙方領導人還連續將2021年、2022年確定為中國—東協可持續發展合作年。2022年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強中國—東協共同的可持續發展聯合聲明》,進一步凝聚了戰略共識,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今年的領導人會議還通過了《中國-東協農業綠色發展的行動計劃(2023-2027)》。此外,雙方還成立了一系列合作機制,提出建立「中國-東協生態友好城市發展夥伴關係」,啟動「中國-東協應對氣候變化與空氣品質改善協同行動」等倡議。雙方還舉辦中國—東協環境合作論壇,為中國與東協國家提供環境政策對話與交流的平台,論壇已經成為區域合作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對話品牌。

10年來,中國約有2000多名政府官員和民間代表參與政策交流,培訓了1200多名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中國分別與柬埔寨、寮國合作,建設了低碳示範區,示範項目直接或者間接惠及人數達3萬餘人,取得了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的合作成果。

此外,史忠俊表示,生動詮釋中國治國理政方略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已在東協國家以六種當地語言發行,受到廣泛好評。

實施「計劃」旨在各取所長、共同發展

對於李強總理提到的「計劃」,史忠俊表示,「並不是說中國想借研修研討把中國的治國理政經驗做法強加給東協國家,也不是為了讓東協國家全盤接受中國治國理政、反腐敗或綠色發展等做法。中國是希望通過該『計劃』把自己的經驗做法以互相討論交流的方式分享給東協各國,同時也想利用此機會,吸收各家所長,共同發展。」

談及反腐敗問題,史忠俊表示,反腐敗是世界性難題,中國10年來在反腐敗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工作效果也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中國和東協國家都是《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締約國,研修研討將有利於中國與東協在公約框架下進一步開展合作。「與新加坡這種自有成熟經驗做法的國家加強反腐敗方面的交流,對中國相關工作的開展有借鑑意義,也能加大各自在反腐敗領域的工作力度。」 史忠俊說。

去年,中國—東協中心組織東協駐華使節和媒體代表參訪青海省,重點考察當地清潔能源開發和綠色發展實踐。當代表團考察全球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園區——海南州生態光伏園時,代表團成員均十分肯定其發展模式。東南亞國家被赤道穿越,太陽光照強,光伏資源豐富。「印尼有超過17000個島,菲律賓有7000多個島。如果這些島嶼能開發光伏、風能發電,將對解決能源問題起到很大促進作用。」通過中國—東協中心提供的參訪機會,寮國、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使節代表紛紛提出,未來要同中國在光伏、風能等綠色發展領域進行合作。

作為中國和東協十國建立的唯一政府間國際組織,中國—東協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促進雙方重點領域交流和務實合作。史忠俊表示,未來,中國—東協中心將繼續立足政府間國際組織定位,繼續發揮信息和活動中心的作用,落實好中國與東協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促進中國與東協相互交流,增進互信和友誼,加深務實合作,造福地區人民。(記者張若夢 審核:李小華 戚易斌 張麗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90600beb25b02babdf9d9455705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