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on 是怎麼火起來的?這篇文章帶你「讀懂」Notion 的過去

2023-07-04     少數派

原標題:Notion 是怎麼火起來的?這篇文章帶你「讀懂」Notion 的過去

編註:本文為《Notion All in One:搭建高能效率系統》欄目的試讀文章,全文約 1.4 萬字,請耐心閱讀。如果對《Notion All in One:搭建高能效率系統》欄目感興趣,可以 了解更多。

前言

本文是我的《Notion All in One》欄目的第一篇文章,但其實早在欄目立項之前,這個選題就已盤桓心中,不寫不快。不過即便是準備充分,依然修修改改花去將近一整月的時間。Notion 的體量之大,實在遠超我的預估。所以本文如果有任何錯漏之處,還請不吝留言指正。

之所以如此執著於書寫看似與欄目無關的內容,是因為我相信只有看清楚一款產品從何而來,才有可能知道它將向何處去。對它的理念評估、功能拆解、或者是現狀分析,才能更貼近 Notion 真正的目的、理念、目標,或者是任何可以歸結為「初心」的關鍵詞。

所以在你對 Notion 抱有過多的期待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 Notion 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和使命誕生於這個世界的。 它的信念和願景,能讓你超越時間的尺度去判斷,這一款軟體到底值不值得讓你為之付出精力與金錢去研究和使用它。

所以本文將嘗試粗淺地解答以下三個問題

  • Notion 過去 10 年都做了什麼,它是怎麼火起來的?
  • Notion 2023 功能簡評,10 年後的 Notion 能讓你做什麼?
  • 未來的 Notion 有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

另外本文還將勾勒關於 Notion 的三個願景

  • 擺脫軟體孤島現狀

  • 在後 Office 時代創建更高效的協作工具

  • 設計和創造能夠增強人類智力的工具

擺脫軟體孤島現狀

在後 Office 時代創建更高效的協作工具

這三個願景能否真的實現,看到最後我相信你一定會有答案。

Notion 的終極目標

1987 年,Notion 的創始人 Ivan Zhao 出生於中國,而後舉家移民到了加拿大。他自幼便接觸和學習了中國水彩與編程知識,並在大學主修 認知科學,這一切在多年以後都成為了 Notion 的完美鋪墊。

他向很多人講述過他的夢想,但始終很少人能理解 「讓每個人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畫面。這是一個遠比常人所理解的 「Notion 是一款在線筆記軟體」更高、更遠的概念。

不同於人人都可以習得的鑽木取火,代碼編程已經是當今創造(塑造)世界的一種最重要的工具,但將近 80 億人口中會編程的屈指可數,能創建應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於是為了實現各種需求, 人們不得不在各種應用(App)之間來回切換,那種麻煩的感覺就好像,你不得不把臥室與廁所分散在不同街區的房子裡一樣。

大多時候我們只能遷就自己的問題,手上的工具能用就用,有就不錯了。

所以 Notion 的出現如何能改變這一局面?

別的產品更像是讓你拎包入住的出租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條條框框(字面意思)的限制下,循規蹈矩地使用。但 Notion 的模塊化功能組件將賦予每個人 為自己量身定製工具的能力,就像搭建樂高積木一樣,可以隨心所欲地搭建出一座獨屬於自己的數字城堡。

但你不必擔心一切都需從零開始,須知樂高也是有發動機這種複雜的高度集成化組件,Notion 的模塊化也是如此。而 它現在開箱即用的「在線文字編輯器」,其實只是它所有可創造的工具類型中,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基礎形態之一

本套欄目將會帶著你,一點一點地挖掘出 Notion 所有功能組件的潛力,並真正為你所用。

Notion 的浪漫在於,它的目標既簡單又偉大:在 Alan KayDouglas Engelbart以及 Ted Nelson這三個先驅的理念指導下,Ivan Zhao 希望創造一個 能夠增強人類智力、創造力與生產力、從而更高效地解決那些極具複雜性問題的工具

我認為 Notion 在這條路上幾乎已經行進過半,與它所挑戰的 Office 並列「偉大」並非遙不可及。

所以為了更好地回答 「Ivan Zhao 將如何實現他的遠大目標」這個問題,我將本文分為 3 個大章節來展開,分別對應著 Notion 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 3 個產品發展階段。我會詳細介紹每個階段的核心目標、以及這些目標背後都映襯了 Ivan Zhao 的哪些思考。

借用 Alan Kay 的一句話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在當今時代背景下, Ivan Zhao 或許是這一名言的最佳踐行者。

故事開端 | 學生時代就埋下的種子

可以譯為「概念、想法、突發的奇想」的 Notion 並不是某種在機緣巧合下、妙手偶得的靈感,因為從學生時代起 Ivan Zhao 就在思考, 如何能讓「應用工具」具備像鉛筆與紙張一樣的簡單特性,但其創造力與靈活性卻能通過寫作這一行為,上升到幾乎無限的高度。

樂高積木是一種近似的參照,Minecraft 的方塊也是如此。

提出了「所有演示之母」的人機互動先驅 Douglas Engelbart(1925-2013) ,在 1962 年著下了《增強人類智力》這篇論文 ,它是啟發 Ivan Zhao 產生這些思考的 核心原因

這篇 60 年前的論文直到今天依然極具先鋒思想,它的三個核心觀點是 Notion 未來構築產品哲學的堅實地基:

  • 通過 設計工具和方法,可以提高個體的智力水平。

  • 通過 組合工具和方法,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複雜信息。

  • 通過 創建 具有共識的知識系統,可以提高團隊效能,並增強人類整體的智力水平。

通過 設計工具和方法,可以提高個體的智力水平。

通過 組合工具和方法,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複雜信息。

這不正是模塊化的 Notion 正在做的事嗎?

與此同時,計算機已經讓普通人能輕易做到,即使是百年前最聰明的人類也無法做到的事,無數前人的智慧結晶(如計算機)讓普通個體也能輕易 放大自己的想像力(Alan Kay, 1940-至今)。

而超文本連結則讓我們的思想能不囿於文本載體的限制, 然後以更多的視角去創造和瀏覽多種結構的內容。 (Ted Nelson, 1937-至今)

我相信只要你對今日的 Notion 稍有了解,你都能立即察覺,這 10 年來 Notion 從根莖到枝葉的每一個功能,幾乎都能找到這三個偉人的理念投影。

  • Doug Engelbart:增強人類智力 Notion 以組合區塊的方式來創造工具;

  • Alan Kay:個體以集群的智慧為基礎來放大自己的想像力 Notion 的社區資源、模板與教程;

  • Ted Nelson:超文本連結 Notion 的超連結、塊連結、同步塊、以及多視圖的資料庫。

Doug Engelbart:增強人類智力 Notion 以組合區塊的方式來創造工具;

Alan Kay:個體以集群的智慧為基礎來放大自己的想像力 Notion 的社區資源、模板與教程;

而 Ivan Zhao 大學時期的藝術家朋友,則是讓這棵大樹的種子得以更快發芽的催化劑。

彼時當 Ivan Zhao 為他的朋友陸續搭建了幾個展示作品的網站後,他意識到,「建站」這個在 20 世紀 90 年代還極為小眾的行為,到如今即便已經逐漸盛行, 依然必須依仗極小一部分人(如程式設計師)的能力才能做到

所以當時 Ivan Zhao 的直接動力就是:「我想開發出一款世界上最好用的建站工具,讓我的朋友可以自由使用」

藝術家與程式設計師,在多數情況下都會是相距甚遠的兩個群體。

可如果畫家自己就能搭建在線畫廊,音樂家自己就能搭建在線曲庫,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當每個人都能 無需任何代碼,可以用簡單的方式為自己的需求創造屬於自己的工具,人類世界存在的那些複雜問題,是否就能獲得更好的解決方式?

這三個來自思想先驅的高維度啟蒙理念,與一個催生行動力的直接誘因,就是使得初代的 Notion 被開發成為 一款模塊化的建站工具的緣由。

不論 Notion 今天的功能和用法衍生至哪種形態,你始終可以窺見 Ivan Zhao 開發 Notion 的初衷。只是對當時初出茅廬的 Ivan Zhao 來說,高遠的志向總會伴隨著不可預測的風險,創業的代價有時候會相當慘重。

遭遇挫折 | 錯誤預估的市場需求

大學畢業後,Ivan Zhao 並沒有立刻投入到創業之中,而是先在舊金山的一家 文件共享初創公司實習了一年。在這之後,他遇到了同樣對「大眾化編程」感興趣的 Simon Last,Notion 便是兩人攜手創立的項目。

2013 年,在兩人的聯手開發之下,Notion 的第一個 Demo誕生了。我們可以看到 10 年前的 Notion 儘管略顯簡陋,但依然能從中找到非常多的產品功能原型,包括但不限於:

  • 可分欄排版的塊狀編輯器

  • 可雙向同步的 Block 和 Page (今天的 Synced Block)

  • 可通過不同 Block 的組合來搭建的資料庫原型(今天的 Database)

  • 作為建站工具與個人博客發布頁的產品雛形

可分欄排版的塊狀編輯器

可雙向同步的 Block 和 Page (今天的 Synced Block)

可通過不同 Block 的組合來搭建的資料庫原型(今天的 Database)

但 Ivan Zhao 和 Simon 對於用戶需求的錯誤預估,很快就燒光了辛苦籌集而來的 200 萬美元天使投資,這讓整個公司陷入了幾乎破產的境地。

原因在於,Notion 初始的建站定位和產品理念,就註定了它的功能必須以模塊化的形式來實現,就像樂高積木一樣。所以我們在 Demo 中看到了「頁面」「圖表」「計數」,以及「圖片」和「文字」等基礎功能被封裝在一個個模塊(Block)中, 你需要從側邊欄中將這些模塊拖入到頁面內,才能讓它們互相組合併發揮效用

作為開發者自然能夠熟練地應用這些模塊來搭建產品,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做出的 Notion 更像是個一鍋亂燉的容器。

它給了你 一包打亂了的樂高積木,所以你必須先費盡心力地辨認和學習都有哪些積木塊,並為這些積木塊進行分類,然後你才能開始嘗試搭建屬於自己的城堡。

這種蜿蜒的路徑。哪怕是程式設計師也沒有耐心從頭學習,更遑論沒有任何編程基礎的普通用戶,在入門這一能力之前就會被勸退。

Notion 的投資人在 Demo 失敗之後也表達了自己的失望情緒——「它甚至不像是一款真正的產品」,而 Ivan Zhao 在多年後的各種採訪中也坦誠地反思: 我們過於關注我們想帶給這個世界的東西,卻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真正希望從我們這裡獲得的東西。

京都重構 | 置之死地而後生

Notion Demo 的失敗給這個團隊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為了節省員工開支以及生活成本, Ivan Zhao 和 Simon 不得不裁掉其他的成員,然後從舊金山搬到了日本京都,將拯救 Notion 的最後希望寄托在兩個人每天將近 18 個小時的產品重構生活中。

儘管兩人都不會日語,但足不出戶的編程生活也不曾因語言不通而有過任何困擾。

這一次他們決定徹底拋棄 Notion 所有錯誤的歷史包袱,最先被放棄的就是用來構建產品的 Web Componets ,頻繁崩潰的技術棧使得 Notion 走得跌跌撞撞,但這一次他們將使用 React 和 Redux 來構建他們的全新產品。

他們想讓 Notion 存在於每個人的手機、電腦和網頁之中,但 建站這一需求顯然不足以擠進任何人的日常需求清單內。所以有哪些事情是每個人一打開電腦就會做的呢?Ivan Zhao 意識到, 他們需要一個楔子才能插入這個已經略顯擁擠的市場

必須先占領用戶更加高頻的使用場景,才能有機會更進一步地向世界陳述他的夢想。毫無疑問,文檔編輯、個人筆記、項目管理、以及團隊之間的文檔共享是相當高頻、且高度關聯的幾項需求, 但這些需求卻被分散在不同的產品之中

彼時專注個人筆記的 Evernote 如日中天,Asana 的任務管理獨占一方市場,而企業端的知識庫則以 Confluence 為代表,所以 Notion 旗幟鮮明亮出了自己的野心—— 我們將用一款產品來替代他們所有,All in one 的口號第一次喊得如此響亮。

至此,Notion 這款產品迎來了它的 第一次歷史性的轉折——從開發一款模塊化的建站工具,轉變為開發一款 all in one 的文字編輯器,這是重構階段的最核心目標。

Notion 0.5 | 構建最小可行產品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Notion 重構的最大挑戰首先是要 保證產品的穩定性,然後構建一個實時的、能優雅處理多人編輯衝突、並且 可以在所有瀏覽器上使用的文字編輯器。

而 Ivan Zhao 年幼時接觸的中國水彩技藝,以及大學時期所受到的藝術家朋友的氛圍薰陶,則培育出了 Notion 絕佳的設計美感,其簡潔優雅的樣貌註定會在未來給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5 年 9 月,Notion 的 EA (先行測試)版本在 Product Hunt 上正式亮相,這一次 Notion 在宣傳標題上雖然簡單務實,但主題清晰且極具吸引力: 一款富有表現力和協作性的文檔編輯器(An expressive and collaborative document editor)。

顯然他們現在已經學會了凡事都應循序漸進,太大的口號在有把握之前要先藏起來, 這次要做的東西大家都能看得懂:一個簡單優雅的文字編輯器。

在它的 Early Access 網頁上,我們看到了 ToDo、看板、代碼塊、附件、協作評論、甚至還有視頻會議等功能雛形。與最初的 Demo 相比,它更直觀、更易用、也組織得更有條理。

並且最重要的是, 「文字編輯器」這個概念理解起來,遠比「建站工具」要更親民、更有畫面感

可以說在 Notion 之前,似乎沒有什麼筆記產品具備如此豐富的模塊化特性。也沒有哪一款產品能如此流暢地組織文檔結構,輕易地 構建雜誌一般的排版效果,這對同期的 Evernote 來說幾乎是降維打擊。

Notion 以此獲得了幾乎所有種子用戶的一致好評,在當天的 Product Hunt 排行榜上獲得了前三的票數。

通過密集的用戶反饋, Notion 成功驗證了 0.5 重構版本的最小可行性,這是 Ivan Zhao 實現他夢想的第一步。

他把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都藏在了文本輸入框的背後,並且為了能把更遠大的夢想講給大家聽,Notion 團隊並未沉浸在喜悅之中,很快就進入了 1.0 正式版的開發進程中。

Notion 1.0 | 驚艷亮相,挑戰 Office 的征程正式開始

一年之後(2016 年 8 月) Noiton 帶著 1.0 正式版回到了 Product Hunt,並直接開啟了它 持續數月的屠榜時間,甚至獲得了 2016 年度 Product Hunt 最佳桌面端產品的提名

從瀕臨破產到攀升榜首,Notion 的「逆襲」事跡非常值得讓人回味。

重構成一款文字編輯器, 1.0 的 Notion 做對了什麼?

1.0 的 Notion 並沒有塞入太多雜亂的功能模塊,它的 核心目標是將實時協作文檔、類似 wiki 的文檔組織方式,以及輕量級任務管理整合到一起,然後讓這個工具可以一站式地解決個人與團隊幾乎所有的文檔創作與協作層面的需求。

而這個目標的實現,依賴於以下 3 個關鍵的功能要點:

以「塊」為基本單位的模塊化設計

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在 Notion 中,各種功能的實現都依賴於一個個的區塊(Block),包括「頁面」本身。這些區塊被收納進了 Noiton 的命令菜單/ 里, 不會因為內嵌繁多的功能給到你壓力,只要在你需要用到它的時候再調用出來即可。

這樣一來,既可以保持整個頁面的整潔(與 Word 複雜排列的菜單欄相比),又能非常靈活地在後期更新中新增更多的區塊類型。

不過以上描述只是斜槓命令的表象,其背後隱藏著 Notion 一整套非常系統且非常易用的交互邏輯。

Notion 的 UX 分析是一個巨大無比的課題,我並無更多餘力加以論證,所以此處我只列出兩個我認為對新用戶來說最重要的特點: 最簡的功能拆分與一致的交互體驗

最簡的功能:從標題層級到文字顏色,從圖片嵌入到網頁書籤,Notion 將所有的功能區塊拆分到最小程度,這使得它的每個功能按鍵都清晰直觀, 無需任何辨認和學習的成本

一致的交互:所有功能的嵌入都通過「喚出菜單 - 找到功能 - 嵌入功能」的操作邏輯來使用, 只要你學會嵌入文本,你就能學會嵌入一切東西

所有功能的編輯都通過 點擊或選中的方式來進行,只要你學會更改字體顏色,你就能學會編輯文字的所有功能。

對於一款筆記軟體來說,「如何快速寫入」與「如何便捷編輯」往往是對新手來說最為困難的兩件事,但 Notion 卻以極低的成本、順滑的學習路徑,讓每個新用戶都能在極短時間內學會使用它。

基於以上兩個特點,我們的確可以將 1.0 的 Notion 評價為一款「足夠簡單」的文字編輯器。 相比 Markdown,它無需學習任何標記符號;相比 Word,它更不會迷失在繁雜的功能菜單中不知所措。

靈活、優雅、好看、簡單、這四個關鍵詞我認為是非常感性,但又非常準確的評價。

強大的分欄排版(圖文混排)功能

Notion 編輯器的靈活構建在它的分欄模式上, 它是 Notion 未來一切高級用法的基礎之一,它可以讓你的 Notion 實現極其靈活的排版效果。如果你寫的是文章,它可以像雜誌;如果你建的是博客,它可以像門戶網站。

分欄排版技巧是進階 Notion 高級用法的必要部分,後期構建 Dashboard 時能起到很大的幫助。不過 日常的文章排版通常都不必如此複雜,Notion 一樣也可以用得很簡單

你可以將 Notion 的頁面想像成一面極簡的白牆,將你要寫的文檔想像成一本書,通過簡單地左右分欄排版就可以構造不同規格、不同結構的「書櫃」,以此讓你的文檔結構更有條理。

與之相比,同期的 Evernote 依然是傳統的從上至下的書寫模式,而 OneNote 則由於其可隨意挪移的筆記排版方式,使得用戶在編輯時,缺失了 Notion 那種固定分欄所帶來的秩序感,很容易讓筆記內容在頁面內亂成一團,至少這是我個人放棄 OneNote 的最大原因。

融合了 ToDo 與看板的簡易任務管理

這個時期的 Notion 任務管理(在上線資料庫之前),是由簡易的分欄結構與更大的標題組合而成的看板,通過塊的拖動就能快速地調整特定任務的流程或狀態,這是一種相比列表式的任務清單、或者 Checkbox 更高效的任務管理方式。

並且在 Notion 中,由於「頁面」也是 Block 的一種,所以你可以將「文檔」像任務一樣隨意拖動,非常便利。對於相當一部分的用戶來說,Trello 的那些高級用法都不是必須的, Notion 所能實現的 kanban 效果已經綽綽有餘

Ivan Zhao 此時對 Notion 已有相當的自信,他認為十年內所有的軟體公司都有可能將 Notion 視為競爭對手,因為 Notion 手握創造任何工具的能力,也有集成任何工具到 Notion 之中的開放性。

他非常清楚, Notion 真正想做的事情從這裡才剛剛開始

Notion 2.0 | 用資料庫敲開 100 億美金估值的大門

2018 年 3 月,Notion 發布了 2.0 版本,以現在的視角來看,這將會是前後十年內 Notion 最重大的更新。這次引入的資料庫(Database)讓 Notion 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並 使其真正具備了創造「應用工具」的能力

不過請不要擔心太強大的功能會擠占你的大腦,2.0 完全構建在 1.0 的基礎之上,只要你不使用 /database 的命令,Notion 依然是一款純粹、簡單的文字編輯器。

如何理解資料庫

資料庫形似表格, 每一行是一條數據,每一列是一個欄位,每個欄位都可以設置不同的屬性(你可以先粗淺地將欄位屬性理解為打標籤),然後用這些欄位來對表格進行篩選或排序的操作。

我們以學校和班級來舉例。假設下圖是一個用於管理全校師生的 Notion 資料庫,每一行都是一個班級,每個班級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存在相同的欄位屬性,例如班級人數、語文老師、數據老師等:

到這一步為止,傳統的表格都可以實現一樣的效果:

但 Notion 資料庫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這裡的每一條數據,都可以展開為一頁獨立的頁面。所以你也可以這麼認為:資料庫是將不同的頁面進行打包封裝的一種方式。

不過此處我們僅僅是簡單介紹一下 Notion 資料庫的基本認知,在後續的欄目中我們還會詳細介紹和學習, 資料庫從入門到進階的所有操作

資料庫如何賦予 Notion 創造工具的能力

一個應用(App)就像一個櫥窗,它背後的 儲藏室是為其提供內容和進行資源中轉的地方。櫥窗展示的物品需要從儲藏室中取出,使用後再歸還回去。如果沒有儲藏室提供內容,櫥窗將變得空蕩無物。如果沒有儲藏室存儲內容,櫥窗就會立刻被填滿雜物。

資料庫所能發揮的作用,就是成為你所搭建的應用的「數據儲藏室」。

1.0 版本的 Notion 很好地完成了「成為一個漂亮的櫥窗展示櫃」的使命,它讓你的內容能夠在所有的瀏覽器上自由呈現,並且這個櫥窗的結構還足夠靈活,因為所有的功能都是模塊化的,而分欄模式讓這些模塊可以在筆記頁面內自由擺放。

從創建應用的角度來看, Notion 1.0 的文字編輯器就像是一個靈活的用戶圖形介面編輯器

而 Notion 2.0 上線的資料庫,則為這個櫥窗構建了一個簡單易用、卻能容納幾乎所有數據類型的儲藏室。

最基礎的表格資料庫就像儲藏室里的貨架一樣,它讓筆記和數據變得可控、也更方便管理

資料庫的不同視圖(Table、List、Kanban、Calendar、Gallery、Timeline)則提供了不同的數據觀察視角、以及 更靈活的與數據進行交互的能力

如果 Table 是貨架,List 就是進貨清單、Gallery 就是商品海報牆,Calendar 就是進貨時間表、Kanban 是分類促銷的捆綁套裝、Timeline 則是節日促銷時的分工排期表。

如此一來,一個可以用多種方式與人交互的「小商店 App」就建成了。轉換一下思路,這個商店也可以是報刊亭、在線畫廊、任務管理中樞、以及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與富文本和多媒體信息進行交互的工具類型,它們都能通過資料庫來實現。

所以從 2.0 開始我們可以逐漸觀察到,各種用戶通過 Notion 的資料庫搭建出了各種項目管理工具、CRM 系統、個人知識庫系統、時間管理工具,或者是招聘管理系統等等。

每個模板類型幾乎都可以簡單替代一個,為解決該項需求而建立的 SaaS 公司,那麼當 Notion 的產品價值逐漸被用戶所認知,它的市場價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Notion 100 億美金的估值,就是從這裡開始建立起了牢固的地基。

不過 Notion 就像樂高一樣, 入門簡單,精通困難。對大多數人來說,上面的描述其實更接近於一種理想狀態,大部分用戶在一開始還只能獲得一種 「只是把文檔和表格放在同一個頁面內使用」的感覺。

資料庫的使用門檻,讓一大部分人在體驗到 Notion 的能力之前就先被勸退了。所以接下來 Notion 做了三件事, 這讓它在短短兩年內獲得了爆髮式的用戶增長速度,以及極高的用戶留存度。

對標競品、大使計劃與模板市場

關於 Notion 爆髮式的用戶增長,我們可以先給出三個簡單的結論:對標競品快速解釋了自身定位,而大使計劃與模板市場則強勁地推動了 用戶增長的飛輪

作為目前最優秀的社區驅動增長(CLG)的案例,其內在的增長循環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

  • 資料庫的出現激發了用戶的創造力

  • 模板市場使得用戶的創造力得以自由分享

  • 不同層次的創造力區分出了普通和進階用戶

  • 進階用戶依靠分享模板獲得影響力

  • 官方支持進階用戶利用影響力進行變現

  • 官方為進階用戶進行認證,並提供版本嘗鮮等社區特權

  • 私人營收與社區特權進一步激勵進階用戶分享更多模板和經驗技巧

  • 更好的模板和教程吸引來更多的新用戶

  • 更好的模板提供了更好的新手指引,提高了用戶留存度

  • 新用戶繼續成長為進階用戶,然後形成良性循環

資料庫的出現激發了用戶的創造力

模板市場使得用戶的創造力得以自由分享

不同層次的創造力區分出了普通和進階用戶

進階用戶依靠分享模板獲得影響力

官方支持進階用戶利用影響力進行變現

官方為進階用戶進行認證,並提供版本嘗鮮等社區特權

私人營收與社區特權進一步激勵進階用戶分享更多模板和經驗技巧

更好的模板和教程吸引來更多的新用戶

更好的模板提供了更好的新手指引,提高了用戶留存度

接下來我們具體看看,Notion 是怎麼做的。

讓競爭對手成為 Notion 的使用說明書

讓大眾認識和了解你的產品的最快方法,就是告訴他們,你可以取代他們所熟悉的誰。於是從 2019 年開始,Notion 大膽地在它的官網首頁,面向廣大用戶貼出了它自信的邀請函:

  • 文檔創作:Notion 可以取代 Evernote 和 Google Docs

  • 團隊維基:Notion 可以取代 Confluence 和 Github Wiki

  • 項目管理 :Notion 可以取代 Trello、Asana、和 Jira

文檔創作:Notion 可以取代 Evernote 和 Google Docs

團隊維基:Notion 可以取代 Confluence 和 Github Wiki

這個策略可以說相當成功,既明確地傳遞出了 Notion 的多功能特點,又增加了用戶體驗的自適應性(按需選擇功能模塊),在廣撒網的同時還能投其所好,誰看了不夸一句海王教科書呢。

隨後當有新用戶被 Notion 吸引而來,它立刻就能搬出一套非常絲滑的新手登錄指引(Onboarding),確保每個人都能立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幾套模板,最快地感受到 Notion 所能給予的價值。

Notion 模板市場 | 瘋狂生長的用戶創造力

2019 年 4 月,Notion 上線了官方模板庫,並且開始允許公開的頁面被複製為模板(Duplicate),從此 這些高度個性化的模板將能通過公開連結的方式,被複製到每個人自己的 Notion 筆記庫內。

由上圖可見,2019 年到 2020 年上半年 Notion、OneNote 以及 Evernote 在谷歌上的筆記名稱+模板(template)的搜索熱度處於不相上下的狀態。但從 2021 年下半年開始,Notion template 搜索熱度顯著上升,並逐漸與其他兩款徹底拉開身位。

顯然 Notion 的模板市場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公開的、龐大的「應用市場」,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那一個能解決自己特定需求的工具(模板)。

所以 Notion 模板到底能做什麼,它與其他筆記的模板相比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傳統筆記軟體自帶的模板(如會議記錄、晨間日記等)只能通過預設標題,以及像表單一樣羅列條目(以段落、列表或者表格的形式),來減少新建筆記的重複性工作。

受限於筆記軟體本身,它們在交互方式、以及個性化表達上很難有所創新。

而 Notion 模板的起點,則踩在了傳統筆記軟體的終點上。一切以文檔、或表格為基礎的筆記模板,Notion 都可以輕易勝任,通常還能做得更加好看。

隨著廣大用戶對 Notion 的探索逐漸加深, 大家開始意識到,Noiton 模板的能力遠不只是做一做文檔、或者填一填表格那麼簡單。

如果我們從 Notion 的模板所使用的數據類型進行分類,可以大致得出以下這五類的模板(工具)類型,以及它們分別都能取代哪些產品。

我們常說,如果一個東西它看起來像鴨子,游起泳來像鴨子,吃起來也像鴨子,那麼它就是鴨子。所以當 Notion 的模板看起來像這些工具,用起來也真的像這些工具,那麼我們的確可以說,Notion 的模板是真的能替代這些工具了。 到這一步,Notion 具備「創造應用」的能力已經逐漸成為效率軟體圈內的共識

過去的 all in one 指的是把所有類型的信息都存放在一個地方,但從 Notion 開始的 all in one ,它的層次更進一步:我不但能存儲所有類型、所有來源的信息,我還能夠將所有類型的工具創造在一個應用之中。

官方站台、主動擴大創作者影響力

Notion 如此完美的模板和教程的社區氛圍,離不開官方 若即若離的支持。

2019 年 Notion 推出了與模板市場幾乎同期上線的 Notion Ambassador計劃,從這時開始,社區中那些更有影響力的用戶聲音,得到了官方的進一步背書。並且 Notion 也從來不會介入到各個國家、各個社區的運營之中, 他們只是讓社區自然而然地生長起來

在 Notion 模板市場中,每個 KOL 都可以成為無需學習代碼編程的「應用開發者」,Notion 不僅不收應用商店常見的入駐費和廣告費,反而還經常 以官方立場為這些「開發者」轉發和站台

Notion 創始人 Ivan Zhao 曾經轉發並稱讚油管博主 Marie Poulin 是「world-class expert and an exceptional teacher」,在 Notion 的官網上也經常能看到,官方將推特上的積極反饋直接嵌入到了他們的宣傳頁面中。

官方熱情主動地放大了社區中的積極反饋,這給雙方都帶來了極大的益處。

隨著 Notion 用戶規模的擴大,這些意見領袖所積累的影響力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變現效果,光憑售賣 Notion 模板和經驗技巧,油管博主 Thomas Frank僅在 2022 年就獲得了超過 100 萬美元的營收,這比任何廣告營銷行為都來得有用。

通過這三件事我們可以梳理出一個構建用戶增長的簡單模型:

吸引用戶 激活用戶 放大聲音 建立社區 吸引用戶

  • 吸引用戶:通過宣傳標語和模板用例吸引新用戶使用 Notion

  • 激活用戶:通過不同模板構建優秀的登錄流程,讓用戶最快感受產品價值

  • 放大聲音:讓進階用戶為愛發電、自發產出模板和教程

  • 建立社區 :社區是襯托產品力的重要一環,極大增強用戶粘性與用戶信心

吸引用戶:通過宣傳標語和模板用例吸引新用戶使用 Notion

激活用戶:通過不同模板構建優秀的登錄流程,讓用戶最快感受產品價值

放大聲音:讓進階用戶為愛發電、自發產出模板和教程

到這一步,Notion 的增長模型已經基本建立。

通過 1.0 發布的文字編輯器,吸引所有對個人筆記、在線文檔以及辦公協作有需求的新用戶、或初階用戶;然後通過此次 2.0 所發布的資料庫,構建出一套功能齊全、邏輯自洽的個人工具搭建平台,以此吸引那些對高階的特定工具有需求的進階用戶,並進一步鞏固 1.0 用戶的留存。

接下來的開發策略就是用 API 與 AI 進一步增強它搭建應用的能力,不過更多關於 Notion AI 的詳細介紹就得留到後面的欄目再具體展開了。

Notion 3.0 | 未來暢想

Notion 的現狀

在去年 10 月的一篇採訪中 Ivan Zhao 表示,Notion 現在依然處在相當早期的階段,而它未來的目標是將成為 「全球性的前端基礎設施」,這似乎是對 Noiton 今後開發方向的一種提綱挈領的總結,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

粗暴地理解就是 Notion 想成為下一代的 「Office」,不論是從功能實現還是從影響力覆蓋上來看,對標 Office 都是一個最準確的選擇, 雖然彼此之間確實還不在一個量級上

我認為任何稱得上前端基礎設施的工具或者平台,都必須具備以下 6 個特性:

關於上述這 6 個特性,我的評價是,Notion 將來的確還有不少的路要走,但在 all in one 這條路上,它已經遠遠甩開其他競爭對手幾個身位。

1.0 的 Notion 作為一款跨平台的文字編輯器,在基礎功能、多平台、以及易用性上做得非常好, 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將 Notion 構建為自己的內容創作與信息存儲平台

2.0 的 Notion 隨著資料庫的發布,它的泛用性與擴展性得到了進一步地提升,我們開始能用資料庫更好地封裝原有的筆記內容,然後搭建出多種多樣的個性化工具。

在朝著 3.0 邁進的這個過程中,Notion 引入了 API(2022.03.03),更加強大的接口讓開發者能更方便、更主動地為 Notion 構建第三方應用;並且 Notion 又收購了日曆應用 Cron 與自動化平台 Automate.io,持續不斷地吸收各種第三方工具或平台到自己的斜槓命令之中。

但 Notion 的功能更新從始至終遵循著一個原則,只要你不主動喚醒,新功能幾乎不會對你產生任何影響,這就是斜槓命令所能帶來的自由度。

老實說最近一年 Notion 的更新頻率之高,真的讓我的欄目創作「舉步維艱」,因為只要它稍微加個小小的新功能,就能立刻湧現出一大批新的用法,一方面讓我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製作欄目,另一方面又真的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訴大家 Notion 的美好所在,屬實痛並快樂著。

所以在此簡單盤點下過去一年(2022.06~2023.06)Notion 上線的所有主要的新功能,想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窺見其未來的更新變化趨勢。

通過上面的時間表可以發現,2.0 階段的 Notion 從未大刀闊斧地進行根本性調整,但它持續地在補強資料庫和頁面的各項功能細節,然後逐步為全面的自動化(Automation)打好基礎,AI 在其中起到的則是全面潤滑和增強整個系統的作用。

Notion 以此系統地構建出一套能夠聯通 Notion 內部與外部的工作流, 這一切既壯大了 Notion 的功能列表,也為其後來的挑戰者築起了一道越來越高的壁壘

所以,如果我們將 Notion 想像成一座正在建設中的大型商場,那麼:

  • Notion 原生功能是商場自營的店鋪,資料庫則是運營自營店鋪的倉庫

  • 第三方工具是入駐到商場之中的店家,API 則是商場與商家、商家與商家、商家與顧客之間的交通要道

  • 一個商場的繁榮運轉必定是上述各種元素有機共建、互惠互利的結果

Notion 原生功能是商場自營的店鋪,資料庫則是運營自營店鋪的倉庫

第三方工具是入駐到商場之中的店家,API 則是商場與商家、商家與商家、商家與顧客之間的交通要道

所以 Notion 將成為一個基建設施般的巨大入口,每個人先到 Notion,再從 Notion 自由地連結到其他場景,但最終還將繼續回到 Notion 里,頗有一種「一切數字化辦公的盡頭都是 Excel」的感覺,只不過在將來的某條時間線上,Excel 或許會變成 Notion 也不一定。

今年 5 月最後一天上線的 Notion Projects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疑惑,因為它看起來依然是資料庫的常規模樣,沒有添加什麼顯眼的新功能,似乎只是不同資料庫視圖的排列組合,事實也「基本」如此,但 Notion 卻異常高調地以彈窗的形式進行推薦。

我認為從這一個版本號開始,Notion 將開始擴大彰顯它的龐大野心, 即打造一個以 Notion 為中樞的「團隊協作與項目管理」超級生態系統,雖然這在過去已經是某種共識,因為類似的 Notion 項目管理模板在市場上已經非常之多,並且 Notion 能夠嵌入(embed)的第三方應用早有數十個之多。

只不過,過去這種共識更多是通過社區、通過大大小小的意見領袖、通過用戶之間口耳相傳的「產品印象」所塑造而成的。

但這次是 Notion 官方少有的以指導性的官方口徑、以彈出式的窗口宣傳來強調自己 「能夠做團隊項目管理」這件事。並且它的項目管理不是數據私有,不是閉門造車,而是找到所有能夠聯合的強大夥伴,然後為它們提供能夠盡情發揮能力的巨大舞台。

下圖是 Notion 今年 6 月 1 號在 Twitter上公布的生態聯動版圖,聯動的幾乎都是國際知名的重量級工具或平台,不知不覺間 Notion 從一個純粹優雅的文本編輯器,已經成長到如今這般「雄壯」的姿態,雖然估值不一定是最高,但 Notion 一定是生態圈裡最自由、可塑性最高的那一個。

不過你有沒有發現,上圖中一個微軟的 Office產品都沒有?就連網盤都有 Google Drive 和 Dropbox,但 Notion 本就支持連結預覽(embed)的 OneDrive 並沒有包含在內,屬於是有點耐人尋味了,這也不由得讓人想起微軟 Loop 那雷聲大雨點小的拉跨開局,實在令人感嘆。

PS:三個月過去了,再次登錄 Loop 發現還是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變化,只能尊重祝福了。

Notion 從 2016 年集成第一個第三方工具 Slack 開始就秉持著一個理念,那就是以足夠開放的姿態包容第三方應用,不在 「重複造輪子」這件事上浪費過多精力,所以它主動包容了第三方工具,又開放了 API 接口。

而現在,Notion 終於「圖窮匕見」了,它開始更加主動地「營業」起自己海納百川的生態系統, 從過去「我能取代它們全部」的 all in one,成為了現在「我能包容它們全部」的 all in one,降低了攻擊性,然後大展雙臂招賢納士。

所以藉此我們該如何想像,Notion 未來將會變成什麼模樣?為什麼 Notion 要強調它的團隊項目管理能力,它以後還適不適合個人用戶使用,它會不會變得越來越複雜,甚至會不會「忘了初心」?

可能的未來繼續增強資料庫、保持生態開放性

Notion 從商業本質上看是一個 To B 的產品,所以 持續開發利好團隊或企業端的功能特性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所以有了 Teamspaces、也有了 Notion Projects。

現在的 Projects 模板有一個名為 Sprint的敏捷項目管理特性,暫時還只能在特定的模板中生效,但之後必然會 下放到一般的資料庫之中。同時這個模板也算是 Notion 官方提供的一種「示範」,並非讓你照搬照抄,起到的更多是激發好奇心、然後引導你進行嘗試的一種手段。

在 Projects 模板的基礎上,Notion 必然會加快第三方平台與自身資料庫的直接聯動效果,例如現在它已經允許接入 Gtihub 的 PR

我們還能夠在資料庫中直接預覽 Figma 項目的圖片,與以前 embed 的連結預覽相比更加方便。

隨著更多第三方應用的接入,Notion 的項目管理能力必將再上一個台階。

還有更大可能是,在本文發出之時,Notion 就已經又上線了更多新的功能和用法,所以如果本文存在滯後性,還請大家多多理解。

我想此處唯一的遺憾就是,Notion 遲遲還未開拓中國市場,對中文用戶來說不僅是漢化介面有無的區別,整個國內的 Notion 生態環境用高情商的說法就是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所以本套欄目也將儘可能地探索,現階段究竟都有哪些國內的平台應用、移動 App、瀏覽器插件或者相關資源能夠更好地與 Notion 進行聯動。

全面上線具備 AI 輔助能力的資料庫自動化

Notion 資料庫的自動化(Automation)早已進入測試階段,此前已經上線的與 Slack 的通知聯動便是自動化全面鋪開的前奏,最近上線的 Projects 更是直接在官網點明了這一特性,可見 Notion 已經充足地消化了收購 automate.io 所帶來的技術資產。

它可以讓 Notion 的資料庫實現類似 IFTTT、Zapier 等自動化工具的效果,對國內用戶來說,則可以是類似微軟的 Power Automate,或者飛書多維表格的自動化應用。

所謂的自動化即是 當資料庫的標籤欄位滿足一定條件(增、刪、改等),資料庫就會自動執行某項操作

例如當截止日期臨近,自動向團隊成員發送提醒通知;當 Select 欄位被標記為已提交,自動將該文檔的負責人(Person 欄位)劃分給下一個員工;當 Checkbox 被勾選,自動將任務的完成時間寫入日期欄位(Date)之中。

特別是現在的 Notion AI 已經支持了資料庫,光是這個特性就能在後面的欄目中再寫 2 萬字,這裡面的想像空間真的是巨大無比。

一個資料庫就是一套完整的生產流程,一個 AI 欄位就是一組為生產流程高度定製的 Prompt(提示詞),再結合自動化賦予的 Trigger(觸發器),目前能讓 AI 做到與文本和項目數據如此契合的產品恐怕只有 Notion 一家。

我已經能夠想像 Automation 全面上線之後, Notion 的模板必將迎來新一波的爆髮式增長,這一定是個商機。

在 Notion 已經具備用資料庫結構化管理內容的基礎上,或許可以再想像一個畫面:使用資料庫搭配 AI,自動地將不同欄位的數據和文本進行組合渲染,然後輸出成文章,再用 AI 將創作的文章「轉碼」為不同長度、不同風格、且適應不同平台的內容。

Ulysses 或者 MWeb 這類文本編輯器具備 手動發布文章到其他平台的能力,但 Notion 或許可以更進一步,通過 API 接口與自動化功能,無人值守地將所有轉碼後的文章發布到 WordPress、Ghost、Medium,甚至是 Twitter 等站點。

如果將來 Notion 的中國本地化接入做得足夠好的話,一鍵(或者自動)將文章發到微博、小紅書、知乎、公眾號、少數派等平台,似乎也是可以想像的畫面。

成為 AI 輔助下真正的第二大腦

關於 AI,現如今有一種趨勢是,將自己的筆記、聊天記錄、以及所有和自己有關的語料喂給 AI,讓 AI 通過各種模型去學習和調參,然後打造一個數字化的自己。相近的用法可以參考已經上線了的 Character.AI,或者開源項目 quivr

如果有一天 Notion 的產品力能允許我們發起這樣的想像,則必將成為另一個引爆付費的刺激點。

誠然這一步想起來似乎還挺遙遠,因為商業模式與個人隱私安全亟待考量,但如今 AI 發展速度日新月異,我願意用最大的腦洞來想像 Notion 未來可能的樣子。

即便 Notion 繼續遵循一貫的謹慎開發態度,我們至少能通過 AI 獲得更加精準的搜索結果。有時候我們總記不起想要使用的那篇文檔到底在哪,這個時候如果 AI 能從你的模糊描述中精確找到那篇文檔,甚至還能根據你的「提示詞」、以及你的文檔內容,給到你更多的建議,這樣的畫面會不會很美好?

如果你願意相信這樣的未來,就意味著現在你用 Notion 記錄的筆記越多,它就能存儲越多與你有關的信息和數據。 隨著 AI 進一步發展,Notion 或將成為你真正的外置大腦

前文的猜測有的機率較高,有的則更像是發揮想像力的腦補,但 Notion 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你對它的所有想像似乎都很自然、沒有違和感。Notion 讓我這樣一個毫無編程經驗的一般群眾,也能自由地幻想自己將來能夠搭建出怎樣怎樣的個性化工具,這點實在是其他工具給不了的體驗。

後記

我想當你讀完全篇文章後,或許可以再回想起本文開頭提出的關於 Notion 期望實現的 3 個願景:

  • 擺脫軟體孤島現狀

  • 在後 Office 時代創建更高效的知識生產工具

  • 創造能夠增強人類智力的工具

擺脫軟體孤島現狀

在後 Office 時代創建更高效的知識生產工具

現在各位覺得,Notion 有朝一日能接近這三個目標、甚至是圓滿地完成它們嗎?這是三個難以量化的願景,但我認為 Notion 執行的每一步計劃,都在堅定地朝著產品創立之初所設定的終極目標前進著,這十年來從未有過動搖,每一步都讓 Notion 離這個目標更靠近了一些。

最後,已經十年之久的發展歷程實在很難讓我為 Notion 作出恰如其分的總結,對於我這樣一名正準備售賣 Notion 付費欄目的作者來說,各位也更應該警惕我是利益相關的一方,「忠於自身需求、保有獨立思考」是使用筆記和效率工具的重要一環。 所以如果我有理解錯誤、或者表述錯誤的地方,還請不吝批評指正

這樣一款已然獲得成功的產品,似乎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其值得回味、值得反覆觀摩的地方,產品創始人的各種秘辛也會一下子變得有趣。只是我擔心,這樣是否會有一種從結果倒推原因的既視感,畢竟歷史總是在被成功者書寫,這一點就留待各位讀者盡情評價了。

但我可以確定的是,Notion 所能賦予的想像力,遠不止本文描摹的這麼簡單,它的發展歷程才剛剛開始,以它的功能豐富度和自由度,就算現在即刻暫停開發,其他產品再花 3 年也不一定能夠追得上。未來倘若有一天它能成為千億市值的巨頭,今天邁出的將只是它的小小一步而已。

所以我期盼,當你終於「渡過」那段較為艱難的新手磨合期後,能夠真的去用 Notion 做點喜歡的東西,不論是平凡的日常、繁複的工作文檔、亦或是項目管理、人生規劃都好,Notion 的真正價值在於,它總能讓你以相對便捷(無代碼)的方式找到最具個性化的實現方法,或簡或繁一切都可以由你定義。

當然如果你在探索 Notion 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難,或許本欄目能為你提供些許使用上的建議。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0474?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二一的筆記

責編:數字工具組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8d4af7a4a09861c1ad2d8b90d942b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