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醫李可先生,少年從軍,逆境學醫,行醫50載,大多時間奔波於窮鄉僻壤、缺醫少藥的鄉村,他精於臨床,善於治療急危重症,活人無數,是當代扶陽派的「掌門人」。
李可先生曾說,現代人不僅僅是北方人陽虛,南方人也陽虛,這與現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所以他從自己的養生治病經歷的經驗中提出了以下看法:陽萎則病,陽衰則危,陽亡則死;所以要救陽、護陽、扶陽、補陽,一年四季皆需養陽。
怎麼養陽呢?下面介紹幾個方法。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易經》中也有相關記載「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都是一個意思。
曬頭部:頭為諸陽之首,而百會穴就在頭頂正中,這個穴位的名稱就是取「百脈所會之處」之意,在中午11點到13點太陽最充足的時候,讓太陽曬曬頭頂,可以暢通百脈、調節氣血。
曬背部:人體背為陽,腹為陰。後背有一條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所以曬背曬好了,人體會感覺十分舒服。
曬手心:這個尤其適合睡眠質量不高的人群,我們的手心有一個穴位——勞宮穴,就是握拳時中指指尖的地方,曬這個穴位可以釋放壓力,緩解疲勞、促進睡眠,強心益氣。
《扁鵲心書》中說到扶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這艾灸排第一,因為艾灸可以溫陽通陽、宣通陽氣,氣化體內的陰濁瘀毒水飲痰濕,自然身體由此產生的諸多疾病就消失了。
想要艾灸效果好,就要講究一些,節氣灸、三伏灸(冬病夏治)等效果最好,一天之中,上午最佳。艾要選陳艾,如果能買到優質蘄艾就更好了。艾灸雖好,但不要貪多,每周1~2次,每次10~30分鐘就好了。
長期吹空調、吃太多冷飲冷食、過多服用藥品等不良習慣都會損耗我們的陽氣,儘管填補陽氣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少做甚至不做耗陽之事,因為不傷即為養。日常可以適當多吃一些溫補腎陽的食物,比如生薑、莧菜等。
陽氣不到即為病,當一個人陽氣充足,不僅面色紅潤、手足溫煦、睡眠質量好、不易生病,他的精神狀態也是不一樣的,反應敏捷,記憶力好,整個人都精力充沛。所以,陽氣對人是十分重要的。
(文章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