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穗小魚
題記: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不知不覺又到了中秋,這是一個全家團圓的日子,也是一個思親憶友的日子。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為今年的中秋增添了別樣的風采。或許,在我們舉杯邀明月的時候,心中會泛起波瀾,為已逝的朋友,為已故的親人,為永垂不朽的戰士。
01/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
朋友是一生的財富,有句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古往今來,描寫和歌頌朋友情深的詩句多不勝數。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朋友,就像一杯水。平時不喜歡喝,卻往往最解渴。
朋友,也像一杯酒,越不是勾兌的,越會醇香留齒。
某年,單位組織中秋團宴。領導安排我與一群老者坐在一起,方便照顧他們。他們個個頭髮花白,年齡最大的已逾70。
有人說:「現在的人,五年一個代溝。」按此說法,我與這群老者至少相隔六個代溝。但是,我決然沒有一絲剝離感和陌生感。相反的,聽他們聊天嘮嗑亦別有一番風味。
他們聊從前的生活,聊過往的人生,聊曾經吃過的苦和受過的難,我就這般靜靜地聽著,仿佛看到了他們走過的「人生長征路」,有苦也有甜。
此時,前台的大熒幕里響起了周華健的《朋友》,「朋友一生一起走,一聲朋友你會懂。......會寂寞,會回首。終有夢,終有你,在心中......」
或是為了渲染氣氛,又或是為了告訴那些退休的老幹部,我們會永遠記著他們為這個單位作出的貢獻,會沿著他們鋪好的路一直走下去,請他們放心。
「情到濃時淚失襟」,一位老者聽著聽著便老淚縱橫了。我趕忙遞上紙巾,他接過去擦乾眼淚,向我們娓娓道來那段葬於心間的故事。
他說:「這首歌讓我想起了一位和我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前兩年這個最要好的朋友因病去世了。我們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很窮,很多家庭都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我的母親在我三歲時就走了,父親一個人拉扯四個孩子,更是窮的揭不開鍋。朋友家就兩個孩子,日子過得還算湊合。從我記事時起,放了學便一直在朋友家吃,有時候還會住在朋友家。朋友的母親待我如同親骨肉,冬天會給我納一雙千層底,夏天會給我做一件薄衣裳。記得,有兩年的學費還是朋友家幫著交的。我們雖然沒有八拜之交,但情同親兄弟。」
大家都不忍插話,就這樣靜靜地聽他訴說。
他長嘆了一口氣,接著說:「朋友走的那天,我和他母親一起在他身邊守護著。我說,老夥計,放心的走吧,有我在,咱爹媽以後我來照顧。」
說著,說著,他又哽咽了起來。我們也為之動容,同桌的其他老者也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每個人的一生中,除了父母是最愛我們的,身邊總會出現幾個知己與我們相伴一生。在我們受了委屈時,可以找他們傾訴;在我們遇到困難時,他們總是二話不說出手相助;在我們難過時,他們會給予安慰;在我們高興時,又總想和他們一起分享。
這就是朋友,可以很久不聯繫。但是,只要你有所需要,他們總會第一時間站到你面前。
朋友,是炎炎夏日裡的涼白開,是冷冷冬季里的暖手寶。不求他們為自己兩肋插刀,但求與己肝膽相照。
無論是天各一方,還是從此不見。舉杯邀明月時,請別忘了給朋友說一聲祝福,告訴他們你挺好,無需挂念。
朋友今生一起走,來生繼續做朋友。
0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中秋,是個闔家團圓的日子。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賞秋月,既溫馨又熱鬧。
小時候,常常纏著媽媽問:「月亮怎麼這麼亮,這麼圓啊?」、「月亮裡面那個嫦娥在哪裡?」「我怎麼沒看見玉兔啊?」
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段那麼悽美的故事。
相傳,王母娘娘送後裔一包不死藥。並告訴他服下此藥,便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就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有一天,後裔率眾徒外出狩獵,而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跟隨後裔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便持劍闖入嫦娥閨中,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自知不是蓬蒙的對手,情急之下,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後,身子便升了天成了仙。由於無比牽掛著丈夫,她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獨自一人在廣寒宮裡承受著相思的煎熬,寂寞時唯有玉兔相伴。
待后羿回到家聽聞此事,悲痛欲絕,欲哭無淚。為了一解相思之苦,後裔便在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妻子。
從此,民間便有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主要是用來祭奠已故的親人,給他們送去自己的祝福。雖然陰陽兩隔,但那份思念永留心間。
我們家一直都有在中秋之夜,給逝去的親人上柱香的傳統,為了了卻相思之苦,也為了給自己一個安慰。
有一個說法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圖片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微專欄
大家知道是為什麼嗎?當然,有很科學的解釋。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是一個天文現象。我們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繞著地球轉動,所以其形狀和大小才會出現周而復始的變化。即,月相變化。當月亮運動到地球和太陽正中間時,天文上稱之為「朔」,這時侯晚上我們是看不到月亮的;而當月亮繞著地球轉過一百八十度時,月亮和太陽分別位於地球的兩側,天文學上稱之為「望」。此時,還沒等太陽落山,又圓又大又亮的月亮便急匆匆地從東方升起了。月亮由「朔」到「望」大約會經歷15天。正常來說,如果「朔」出現在初一凌晨,那麼「望」應該出現在十五的晚上。即,十五的月亮十五圓。然而,如果「朔」在初一出現的比較晚,那麼「望」也就相應推遲。所以,就會出現「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甚至「十五的月亮十七圓」。
據統計,從1951年到2050年這100年時間裡,「十五的月亮十五圓」會出現39次,「十六圓」的情形有48次,「十七圓」會出現13次。
但是,我更願意相信「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是因為已故的親人在收到我們的祝福時,會有時間上的延後。或許是,這一天給親人送祝福的太多了,信息在路上出現了「堵車」擁擠。所以,親人們要到第二天十六號才會收到我們的祝福。
為了給大家一個最完美的、最溫暖的祥和之夜,月亮公公才故意拖延時間,在十六號那晚才會露出最完滿的笑臉。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久久不能忘懷的親人,這個人可能是奶奶、爺爺、外婆、外公,也可能是最親最親的那個人。血肉相連的親情,讓我們每每想起便隱隱作痛。
有人說:「即使至親生時是你厭惡的人,待他們逝去,你只會記得他們的好。」
這就是人性的善,「性本惡,性本善」我們無從考究,也不必弄個一清二白。能成為自己的親人,那便是註定的緣分。
「親人已仙游,未呈兒孫福。遊魂於千里,何時度思量。」當我們在中秋月圓之夜,舉杯暢飲時,也別忘記了給他們送去一句祝願。——一切安好,別無牽掛!
03/山河節次換新裝,飲水思源豈可忘
有句話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每每看到這句話,就想起了為新中國成立捐軀的將士們,為我們的美好生活喪生的抗震救災、消防救援的戰士們。
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在抱怨這抱怨那,甚至崇洋媚外。
但是,在我看來,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想一想,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餓了吃樹皮,渴了抓把雪,一路披荊斬棘,一路浴血奮戰;
想一想,人民的兒子董存瑞為了炸毀敵人的暗堡,毅然地抱起炸藥包,沖至橋下。因身邊無處安放炸藥包,緊急時刻,他用自己的身體充當支架——手托炸藥包,犧牲時,未滿19歲;
想一想,被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稱號的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為保證部隊攻克敵人高地,在手雷擲完後,毅然用胸膛堵住敵人地堡的機槍射孔壯烈犧牲,此時年僅21歲;
想一想,嚴守紀律為國捐軀的邱少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潛伏任務時,敵人發射的一顆燃燒彈點燃了他身上的衣物。此時,邱少雲的身後就是一條水溝,只要向後一滾,身上的烈火就可熄滅。但為了不暴露部隊的行動意圖,也為了戰友們的生命安全及整個戰鬥的勝利,他咬緊牙關,強忍劇痛,堅定地趴在地下,巋然不動。烈火在他身上整整燃燒了30多分鐘,最後壯烈犧牲,犧牲時手指頭已全部插入地下;
像他們一樣為國捐軀的烈士們還有很多很多,劉胡蘭、王二小、趙一曼、海娃、楊根思......,千千萬萬個英雄們用自己的鮮血鋪出了勝利的道路。
沒有他們的英勇獻身,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用錚錚鐵骨,托起明天的太陽。是他們用不屈不撓的大無畏,鑄就祖國的輝煌。他們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心目中永恆的豐碑,他們是每一寸祖國大地上不落的太陽。
還記得汶川地震中不畏生死,永遠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烈士嗎?還記得四川涼山森林火災中那30位向火而生的消防隊員嗎?還記得2014年5月1號,上海兩名90的消防員在撲救居民樓火災時,被巨火掀起的熱浪推下13樓墜亡,墜樓時兩個人手拉著手的畫面嗎?還記得......
我們總會在最危難的地方看到一叢叢綠,他們是我們的希望,是社會平安的衛士,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最可敬的人。
我們總會在最危險的時刻看到一叢叢橙,他們用橙色點亮希望,用生命護衛生命,他們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較量,留下逆行身影,笑容化作遺容。
然而,這一叢叢綠、一叢叢橙盡染了江山,也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死的無畏,換回了我們生的希望。
他們向世人詮釋了什麼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也向世人訴說著「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舟」的壯麗和無悔。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在我們舉杯邀明月時,可否撒酒三地,以告慰英雄們的在天之靈。
明月幾時有?
在這個花好月圓之夜,讓我們為朋友、為親人、為英勇的戰士們斟滿酒,共飲、共憶、共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