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以後,最節能的活法
作者:洞見yangtuo
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
人到了中年歲月,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其實都在負重前行。
很多要操心的瑣事,不時掩襲的麻煩,讓我們神經緊繃,身上責任不容鬆懈。
壓力越來越大,身心的能量卻消耗過度,每每不能及時恢復。
如果我們總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分心,自然是越活越累。
少些對外界的期待,多些不爭不辯的豁達,學會為自己節能,才能管理好這段中年的生涯。
01
只接受,不期待
美國上將斯托克代爾講過他和同伴被俘虜8年的經歷。
八年中,他的同伴相繼而去,而他們去世原因,竟然是因為太樂觀了。
他們總想著:聖誕節可以被放出去了吧?聖誕節沒被放出去,就想復活節可以被放出去;復活節沒被放出去,又想著感恩節……
他們的情緒在一次次希望與失望中高低起伏,最終信心磨滅,鬱鬱而終。
董卿說: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別希望,別盼望,別指望。
年輕時,我們總期盼事事順遂,時至中年才明白:世界是無常的,期待太多除了消耗自己,別無意義。
生活從來不會為誰改變,學會順其自然,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能量。
1940年冬,受戰亂影響,林徽因夫婦離開昆明,前往川南大山的李莊。
李莊人煙稀少,農舍簡陋,全然不是別人想像中的「世外桃源」。
同去的很多人大失所望,抱怨連天,但林徽因毫不在意,反而覺得偏僻荒蕪,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專注自己的學習。
李莊天氣濕冷,使得她康復多年的肺結核復發,只能靠在床上工作,她也坦然承受,不尤不怨。
病情還沒好轉,她又收到弟弟戰死前線的噩耗。
丈夫和朋友都對她擔心不已,但面對這一切,林徽因卻說:都這樣了,還有更糟糕的嗎?
她沒有因此愁眉鎖眼,也沒有抱怨命運不公,而是坦然接受了一切變故。
精神好些時,林徽因就拖著病軀下床,去看山中的美麗景色,呼吸新鮮的空氣。
心情舒暢了,身體也慢慢恢復了。
周國平說:「人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但可以支配對待命運的態度,平靜地承受落在自己頭上不可避免的遭遇。」
特別是到了中年,事情越來越多,能量越來越有限。
如果讓期待耗儘自己的心力,還不如收好自己的心,生活給什麼,就接住什麼。
任憑世事變化,心修定海神針。
不期盼,不期許,允許一切,接納一切,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02
只輸出,不爭辯
作家成甲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一次他春節回老家,和一位親戚大哥聊到了學習的話題。
大哥覺得,讀書是由基因決定,自己讀書不行,兒子讀書也不行。
但成甲表示,讀書學習這種事,並不是基因決定的,很多方法都可以輔助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成甲還沒說完,大哥立即反駁:「你看《最強大腦》里那些人,無論什麼,看一遍就全記在腦子裡了。我們這種人,看了電視劇過幾天就忘了演的啥了,學有啥用。」
於是成甲即刻閉嘴,不與之辯論。
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改變大哥三四十年的認知。
到了一定年紀,很多人的觀念都已成型。
若是強行辯論,難免會耗干自己。
更多的時候,只需輸出自己的觀點就好,至於別人是否相信,並不是我們的課題。
1917年,胡適受聘北大教授,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國學大師黃侃反對白話文,見胡適就罵,甚至連上課也不放過。
他曾對胡適說:「你要真心提倡白話文,就不該叫『胡適』,應該改名叫『胡到哪裡去』。」
課堂上論及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優劣時,黃侃舉例說:
「比如,胡適在老家的太太死了,家人發電報通知胡適本人,若用文言文,僅需4字『妻喪速歸』即可;
但是如果用白話文,就要寫『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呀』,足足11個字,電報費要比文言文貴出兩倍。」
胡適聽後笑而不語,從始至終都沒有爭辯。
他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白話文運動中,推廣「活的文學」,為中國文學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1928年,他創作的《白話文學史》一經問世,更是獲得了文學界的極高讚譽。
有句話說得好:你要保護好自己的能量,不要浪費一丁一點兒在沒有任何回報的地方。
中年以後,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重心。
主張不合,只表達,不駁斥;立場不同,只溝通,不辯解。
不做無謂的消耗,才不會讓自己精疲力竭。
把時間和精力存下來精進自己,才是中年人該有的成熟。
03
只篩選,不教育
作家畢淑敏說:無論工作還是生活,用心選合適的,而不是為不合適的費心。
中年人生,時間寶貴。
費心費力去教育一個錯的人,最終浪費的,是自己的心血。
網友Meiji創業時,招過一位985碩士小楊。
原本,她是想找在本行業有3至5年經驗的人。
但考慮團隊缺高學歷人才,便對自己說:有著名校碩士的底子,只要用心引導,他定能很快獨當一面。
於是,她開始了對小楊的改造。
小楊做事粗心,她就安排小楊寫會議紀要,訓練他抓細節的能力;小楊性格內向,就帶他去見客戶,倒逼他「打開自己」;小楊口才欠缺,就讓他主持小組會議,提升當眾說話的能力……
可幾個月下來,小楊沒有成為她的得力幹將,反而抱怨連連。
而她自己也因小楊工作中的種種失誤,一邊為此兜底,一邊重新打理各種關係,折騰得身心俱疲。
最後她索性將小楊打發了,換了一個有豐富項目經驗的人,這才讓事業重回正軌。
想起比爾·蓋茨曾在談及公司用人準則時說:
「人是由過去的環境和經歷造就的,公司要做的,是把合適的人從人群中篩選出來,而不是把不合適的人教育好培養好。」
公司如此,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
合適的人,哪都合拍;不合適的人,怎麼相處都會彆扭。
就像學者劉瑜,她曾有個德國朋友,兩人剛開始關係不錯。
可相處時間一長,劉瑜就發現,兩人的話題,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
劉瑜表達對某件事的看法,對方立馬針鋒相對。
劉瑜覺得坦誠自己的缺陷很重要,朋友卻習慣性逃避和掩蓋。
劉瑜喜歡隨時記錄,朋友卻嘲諷她裝文藝。
劉瑜想平和地與朋友溝通,得到的卻是滔滔不絕的爭辯。
最後,劉瑜放棄了這個朋友,她感慨道:「我們根本說不到一起去。」
年齡越大越明白,不是同路人,再怎麼磨合,也會陌路。
你永遠無法將他變成對的人,只能空耗自己的能量。
而避免這種消耗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開始就篩選對的人。
只與合拍的人相處,只與同頻的人同行。
作家雪小禪說: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
四十歲以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大不如前。
任何多餘的念頭,不該有的衝動,都可能成為一種障礙和消耗。
因為你永遠無法讓所有事如願,也無法讓所有人與自己適配。
唯有節約能量,內收自己,才能有心力去關注於己有益的事、自己喜歡的人。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