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雜糅的歌單:語言、聲景與認同

2022-06-09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一張雜糅的歌單:語言、聲景與認同

帝國的時代真的終結了嗎?那些關於殖 民的記憶仿佛來自很久以前,但縱覽今天 全球文化的樣貌,舊帝國所主導建立的 體系仍發揮著作用,它隱身於文化內、滲 透至語言中。清醒的藝術創作者們不再 毫不懷疑地接納單一中心的觀念,他們 對既有文本不斷重讀、逆寫,融合異質文 化生產出充滿對抗意味的作品。

策展策略隨之轉向,策展倫理也發生變革:庶 民與知識精英獲得同等的關照,作為社會實踐 形式的策展行動製造著與公共領域更多關聯。 策展人、藝術家與理論家一道反思、顛覆殖民 話語背後的文化霸權。

里·阿奇安蓬&大衛·布蘭迪,《尋找法農第三部曲》,2017,劇照,拍攝:克萊爾·巴雷特

2021年9月,位於德國柏林的時代藝術中心率 先啟幕展覽「遠方,大海在歌唱——離散社群 的親密關係與勞動」。策展人巴布羅·荷西·拉 米瑞茲(Pablo José Ramírez)以移民的真實 故事為切入點,考察離散社群中的親屬體系和 親密關係。相關議題的回應還跨越了歐亞大 陸延續至12月開幕的另一場名為「離岸之歌」 的展覽。離岸的碼頭位於中國廣州的時代美術 館,觀眾在此登上本土船舶逐漸駛離陸地,開 啟被思想家薩義德(Edward Said)喻為「駛入 航行」(voyage in)的旅途。船是連接各地人 員和物質文化的古老運輸手段,也是移動的、鮮活的微型文化政治系統。這艘船順著被主 流敘事壓制的暗流駛入陌生的經驗領域,它 「一路向南」剖入語言內部揭示被全球化所 掩蓋的不平等及南方、熱帶等詞語的政治經 濟意涵。航行串聯起第三世界,我們得以重新 想像和演繹亞非拉去殖民歷程中的瞬間。藝術 家設下的一座座航標、策展人建造的一個個 暫留的島嶼不僅可見,還可以被聆聽。一張雜 糅的歌單拼湊而出,聲音、音樂交織出流動、 微妙的思辨圖景。

逆寫帝國

自1950年代始,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推 動了民族文化的進步。黑人青年法農(Frantz Omar Fanon)1961年發表《全世界受苦的人》 聲援殖民地爭取獨立的革命。哲學巨擘薩特為 該書作序,盛讚其為反殖民力作。身為第三世界文化解放的先鋒,法農敏銳地察覺到語言問 題:「不同的語言意味著不同的世界。」帝國對 殖民地的異化、歧視和鎮壓往往採取語言控 制的方式,語言成為權力機構永久化的媒介。 帝國話語中對殖民地的想像性再現充滿虛假、 偏執和狂妄。逆寫帝國,就是要讓原有秩序中 卑微的主體進行言說,將書寫本民族經歷的話 語權從霸權手中奪回。然而,相當數量的反叛 原住民仍舊以帝國語言寫作並繼承著包括啟 蒙思想在內的遺產。如果說去殖民實踐試圖將 本地語言恢復到前殖民時期純凈狀態的努力 是徒勞,那麼本土特質要怎樣才能脫離帝國邏 輯獲得表述呢?

《離岸之歌》展覽思維導圖,由廣東時代美術館提供

逆,不再是180度的折返轉身,而是在雜糅 (hybridity)中的位移(displacement)。這種位 移首先是地理位置的挪移,正如時代美術館近 年不斷向南,使用「南方」的地緣政治意涵破除航海時代以來東西方的劃分。再如,「離岸之 歌」中分單元「移民勞工的懸浮和原住民的離 散」著重剖析勞工跨國的新窘境。不同於奴隸 貿易時期強迫性的人身控制,如今廉價、低保障 勞動力的位移卻出於看似自願的動機。位移的 第二個層面是語言中的「挪用」。藝術家安德烈 婭·鍾(Andrea Chung)是牙買加、非洲和中國 的混血後代。她的《初乳》系列中黑人母親和嬰 孩的圖像來自歐洲民族志學者拍攝的明信片。 她挑戰殖民凝視的權威,侵入到圖像內部插入 註解:土著母親的乳汁被用於供應母乳庫哺育 白人嬰兒。對當地特色植物、巫術所用的水晶 石和釘子飾品等本土符號的挪用製造出帶有沖 突感的「文化混血」風格。位移最終將在語言的 深層機理——精神上實現。社會中的「他者」正 在受到種族、性別和階級偏見造成的結構性壓 迫。彭祖強的多頻影像《保聯》邀請身邊的非 白人酷兒朋友演出數個跨越膚色、種族的親密 性場景,精神位移為「他者」提供著臨時的、有 尊嚴的精神庇護空間。

逆寫,並非重寫,位移帶來的不協調、斷裂甚 至是誤讀暴露了帝國敘事的不確定性和矛盾性,但是逆寫帝國絕非沒有副作用的良藥。藝 術家在實踐位移的過程中一方面持續地協商、 轉譯自己的文化身份,一方面不得不對抗殖民 歷史和國際後現代主義強加給他們的刻板標 簽。法農在他的時代就曾預見到身份認同的 難題。他於1952年完成的《黑皮膚,白面具》啟 發了鑽研西方古典作曲的楊嘉輝。受啟發者的逆寫直接棄用了語言,楊嘉輝故意毀掉自己原 創的獨版樂譜,美學、規範等文化假設均被塗鴉、拼貼所遮蓋。這一行為質疑著歐洲古典音 樂的普世概念,也檢視著亞洲作曲家進入西方 古典音樂界時所面臨的認同情境及付出的精神代價。

雷希諾·佩特羅索,《遠方,大海在歌唱》,1939 ,拍攝:陳海舒

對位的聲景

那些樂譜所記載的音樂將無法被再次演奏, 但它們留下過聲音記錄。「離岸之歌」里的聲 音維度引導人們注意到被忽略的內在聽覺意 象。展覽英文標題的前半部「One song is very much like another」(一首歌和另一首歌總是 很像)顯示了音樂超越語言、跨越時空來喚醒 記憶和情感、再現事件狀態的獨特效用。視覺 與聲音組合結構出層次豐富的「聲音圖景」。 聲音的現象學松解了視覺中心主義的癥結, 音樂可以反覆卻從不機械重複地再現世界, 它讓我們學會聆聽差異。吳其育、沈森森和致 穎合作的《梭羅河的歌》截取了1950至1970年 代多部亞洲電影中該歌曲出現的橋段。截然 不同的聲音場景雖然分別來自不同國家,卻由 同一旋律貫穿。音符序列塑造出亞洲的共時性 (synchronization)時空。

曾慶(Kent Chan)在《讓音樂循環播放(再一 次)》中重新審視一場發生在1991年位於新加 坡的斯洛維尼亞影像藝術展。曾慶邀約混音 師重新剪接、編輯了斯洛維尼亞影像檔案中 的聽覺敘事。那些朋克之音虛無卻帶有抗爭力 量,背景中的雜音與彼時人民的怨憤同頻。聽 眾捲入到歷史的變革時刻,躁動的氣息穿越時 空抵達當下。借用樂理中的專業概念,視聽要 素和諧與否取決於「演奏者」是否遵循了對位 法(counterpoint)。同樣熱衷於音樂的薩義德 曾言:「對位,不是非此即彼(either/or),而是 如此這般(and/and)。」藝術家變身「兩棲人」 (amphibians)進行文化對位。此處的兩棲既 指視覺和聽覺兩個領域,還指西方和被西方 建構的鏡像般的東方。對位法要求藝術家在 文化的兩極間往返比較、混合交織,從而破除 二元對立的邏輯慣性。越南藝術家阮俊(Tuan Andrew Nguyen)在美國、越南兩個曾經的交 戰方之間實施著對位。《嘻哈歷史採樣,紅色 合成》將出現「越南」字眼的美國嘻哈音樂進 行重新混音。越戰這場熱戰的暴力和苦難被現 代媒體以視聽形式呈現於全球觀看者的注視 下,它使不同膚色的說唱音樂人聯結成一體, 還促動了反文化及平權運動的高漲。這段上世 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嘻哈混音由一個音箱高 聲播放著,該音箱由自行車馱負著遊蕩於21世 紀的越南街頭。

區秀詒,《克里斯計劃》之二,2016,錄像裝置、4』41」、13』52」、尺寸視場地而定(與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合作)

對位,是一種兼容並包的發聲和聆聽,無論語 音、樂音還是噪音。「離岸之歌」專門開闢一個 分單元發掘被傳統音樂研究一度排除的非洲 及加勒比地區音樂。它們曾被視作「記憶的噪 音」(noise of remembering),而藝術為邊緣化 聲音提供了現形的場所。克里希·拉格夫(Krish Raghav)的《救贖之歌》重訪了雷鬼風格發源 史,他以漫畫形式回溯了牙買加的華裔音樂人 在雷鬼音樂歷史中的特殊位置。19世紀,中國 東南沿海地區的客家苦力跨越半個地球定居 於牙買加,他們的後代對雷鬼音樂形成、融合 和傳播貢獻良多。音樂無疑是南南合作的突出 領域。而比雷鬼更「噪」的,是哈瓦那藝術家亞 德利安·梅里斯(Adrian Melis)《製作四十塊長 方形地板》里的勞動號子。古巴物資短缺嚴重 影響工廠生產,在被迫減產無法開工的時候, 賦閒工人用人聲模擬著機器開動的噪音。這段 勞動擬音還可以「對位」至另一件未在本次展 覽中展出的純音樂創作。真名為朱利安·瓦爾納 (Julian Warner)的費勒·庫蒂(Fehler Kuti)是一名音樂人兼文化學者。他譜曲的《達爾芬德 國慕尼黑2號分揀中心工人頌歌草案》取消了歌 詞文本,電子合成器的配合影射著算法規制下 的勞動剝削。媒體曾將該分揀中心的罷工渲染 為是工人、僱主及算法之間的衝突。瓦爾納大 膽設想:如果算法和工人協同作戰,將會怎樣呢?音樂成為他促成聯結的最佳途徑,他呼籲: 全世界的算法和雇員,聯合起來!

認同困境

《明鏡周刊》曾將瓦爾納的藝術稱為「去殖 民化的聲音」,但瓦爾納卻極力否認了這種一 廂情願的解讀:「我們太容易盲目地接受某種 話語。我們僅僅從中獲得了某種身份認同,卻 不能從自家門口的鬥爭過程中去提煉理論。」 的確如他所說,在「離岸之歌」這片混合文化的海域內,致命的「冰山」依舊存在:差異和 他性被刻意放大納入到體制中被邏輯規訓, 變身為多元文化的幻象;啟蒙理性和人文主 義不斷被複述,而倫理-政治層面的壓迫、歧 視的階級基礎卻被忽略。由此可見逆寫和對 位至多算是一種改良,對殖民/反抗二元的解 構尚不徹底。

劉聲,《西三野史14》,2019,紙本水彩,54×38 cm

我們究竟是誰?這一往往被刻意靜音的追問 源自潛意識層面備感壓抑的創傷和自卑,透 露著迫切改變身份的焦慮與妄想。身份認同 乃是最深層次的意識殖民的症候。不過值得 慶幸的是,聽完「離岸之歌」這張雜糅的歌 單,我們清晰地看到尚有藝術家、策展人、研 究者沒有被強大的話語招安。時代美術館線 上期刊創刊號《南方以南》刊登了學者劉燁的 《熱帶之間:帝國與革命的譜系》。他首先觀 察到熱帶、(全球)南方、第三世界和(前)殖 民地等概念在地理空間上的重合,然後他采 用話語分析詳述將這些概念作為方法和區域 化認識論的學理依據。針對於我們此刻正在 討論的困境,劉燁進而提出超越展覽、機構和 學術研究的「北方」框架,在「南方」日常中 保留批判力與創造力並由此穿越身份政治迷 霧的進路:「作為一個帝國的創造物,熱帶要 尋找到自己的靈魂並創造自身的敘事和在世 界中的位置。它要的不是回到想像中的前殖 民(pre-colonial)分散而無辜的身份中去。相 反,是要在站在帝國的遺產上,用超越性的訴 求重新連接彼此,在跨區域的團結中實現自 我改造與自我革命。」(編輯:彌生)

文 Article > 哲洛 Araki ;

圖 Picture > 廣東時代美術館 Times Museu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6cd17b4ad8404689e0a27efe2300a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