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伴君如伴虎,只有生性圓滑,懂得揣摩人心才可能在皇帝的身邊長久待下去,特別是前朝的大臣,如果在朝政上沒有政績,那便會惹得皇帝不快,但如果政績突出,那便很可能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的猜忌,今天我們故事要說的便是兩位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大臣,皇帝在論功封賞的時候,他們兩人所求不同,結果自然也就不同,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這兩位大臣一個是烏爾登,一個是海蘭察,都是清朝乾隆時期的著名將領,而兩人能從眾多將領中脫穎而出主要是因為準噶爾戰爭,這場戰爭確實打得很艱難,從康熙時期一直打到了乾隆時期,烏爾登和海蘭察有將帥之才,在這場漫長的戰爭中一路從新兵成為了功臣,準噶爾之戰勝利之後,烏爾登等人帶著大軍班師回朝。
乾隆皇帝依例對有功之人進行封賞,為了彰顯自己對人才的器重,乾隆很大氣的問烏爾登和海蘭察想要什麼,承諾只要他們開口要,自己就一定會給。雖然看起來是無上的殊榮,可其實裡面還有很多講究,因為皇帝也可以藉機考察你的野心和志向。
烏爾登聞言精神振奮,恭敬的回答說想要更多的兵,因為他想為皇上征戰四方,護天下太平,這話聽起來雖然忠心耿耿,但聽在乾隆皇帝的耳中就不那麼舒服了,皇帝最忌諱的是臣子專權,烏爾登希望守護大清江山雖然沒錯,可乾隆可以主動將兵權給他,他卻不能主動要,不過乾隆畢竟已經把話說出去了,所以最後只能應了他的請求。
而海蘭察則不同,相對烏爾登而言,他更加穩重,也更加懂得君臣之間的相處之道,再加上前朝因功高震主被誅殺的大臣不在少數,因此面對皇帝的詢問,他只說自己想要幾個美人,趁著天下太平,好好的享受放鬆一下。雖然此話聽著是有點不思進取,但有了烏爾登之事在前,皇帝只覺得他為人知進退,所以爽快的應允了。
兩人各得賞賜,在朝廷上風光滿面。3年後,新疆和卓又發生了叛亂,乾隆命烏爾登和海蘭察一起帶兵抗敵,只不過當時是凜凜寒冬,而京城到新疆的路途又十分遙遠,行軍途中的環境十分惡劣,再加上糧草等軍需供應不足,又遲遲不見援軍的身影,所以最後清軍大敗而歸,去時5000將士,歸來只剩800人。
乾隆大怒,當即斬殺了烏爾登,但與烏爾登同為領兵將領的海蘭察卻只是被罵了幾句,然後貶了官,乾隆怒氣消散之後便又將他重新啟用了,他照樣在朝堂上如魚得水,就連深受乾隆寵信的和珅也得讓他三分。
海蘭察的後半生過得還算安穩,一直到1793年才因病去世,享年64歲,比烏爾登多活了20年,而且他去世後,畫像還被掛在了紫光閣,諡號為「武壯」。由此可見,做事光有本領是不行的,還得學會了解上級的心思,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