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當身體需要食物來補充能量時,人就會感受到飢餓。晚上總是容易餓,這是很多人都有過的體驗。明明已經吃過晚飯了,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卻感覺肚子又開始咕咕作響了,又抑制不住地想吃東西。
為什麼我們總是容易在晚上感到飢餓呢?有哪些方法能打破夜間進食惡性循環?
街邊燒烤攤。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賈瓊
一到晚上就容易餓,可能是這5個原因
1.晚上10點胃已排空,自然會餓
晚上容易餓的一個很簡單的原因是,人體胃的排空時間一般只有4~6小時。假如我們是晚上6點吃的晚餐,那麼到了夜裡10點之後,如果還沒有入睡,胃就快要排空了,又開始感覺到飢餓,又想要吃一些東西填飽胃,這確實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2.食慾的高峰確實出現在夜晚睡前時間段
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人體內的生物鐘的確會在晚上增加人的飢餓感和食慾。研究人員說,由於人在白天時通常處於清醒狀態,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來支持日常活動和思考;而到了夜晚入睡之後,人體又進入了休息狀態,睡眠也會抑制食慾;所以這兩段時間都不是食慾的高峰。食慾的高峰出現在這兩段時間的中間,也就是夜晚睡前時間段。
還有研究認為:在夜晚睡前這段時間裡,人體釋放進餐信號的胃飢餓素水平增加,通過激活下丘腦中能量代謝相關的神經細胞,讓神經系統調節進食行為。
3.多種原因導致晚上容易餓
(1)白天吃太少,夜晚狂進食
一到晚上就容易餓,跟一部分人不規律的飲食習慣有關係。很多人工作繁忙,早上不吃早餐或隨便對付幾口,中午飯也吃得匆匆忙忙。終於晚上下班回到家,只想癱著刷手機。等到夜深人靜之時,才感到餓。這時,只想瘋狂進食。而且只想吃燒烤、炸雞、炒麵、披薩、甜點、飲料這些高油、高糖、精製碳水的食物。
因為它們只需要吃一小點兒,就能讓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水平會迅速上升,讓大腦迅速獲得滿足感。於是,身體在飢餓的驅使下瘋狂進食,直至吃飽喝足。
烤羊肉串。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賈瓊
(2)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攝入不足
如果吃了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會讓人長時間保持飽腹感,但是,如果吃了蛋白質含量低且不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再次感到飢餓。蛋白質的優質來源包括大豆,全穀物,雞蛋和瘦肉。膳食纖維可以從蔬菜中獲得,例如菠菜,紅薯等。
如果沒有攝入足夠的脂肪,也可能很快會感到飢餓。在飲食中加入大量不飽和脂肪時,會減慢胃排空的速度,讓人不會覺得餓。但是請注意,飲食中過多的脂肪也可能危害健康,因此要注意脂肪的攝入量。
(3)不吃早餐
眾所周知,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如果不吃早餐,會增加飢餓激素的水平,進而增加食慾,這樣中午和晚上可能會吃的更多。早餐有很多的選擇,但是要注意補充優質的蛋白質和脂肪。
(4)喝太多酒
飲酒可能會增加飢餓感,讓人有食用高熱量食物的慾望。過量飲酒會導致脫水和口渴,有時口渴可能會與飢餓相混淆。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導致暴飲暴食,而避免此類飢餓和口渴的最佳方法是飲酒時保持充足的水分。
(5)睡眠不足
睡眠對身體恢復活力和恢復精神至關重要。如果晚上睡不好覺,早晨醒來通常會感到很累。這種疲勞可以持續一整天,並可能導致體力下降。低能量水平和持續疲倦會增加進食慾望,這是因為身體需要食物來補充能量,比如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糖的食物。此外,睡眠不足還會刺激飢餓激素的分泌,讓人變得更有食慾。
(6)情緒不良導致夜間安慰性進食
為什麼人在壓力狀態下會有夜間大量進食的行為呢?已有多項研究證明,食物具有安撫人的消極情緒的功能,人在情緒不好、焦慮、煩躁時會傾向於吃東西,儘管當時並不餓,這叫做安慰性進食或情緒性進食。
此外,當身體承受巨大壓力時,可以增加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壓力激素的水平。這些激素告訴大腦,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應對壓力,進而刺激食慾的增長。過度的壓力還會導致大腦中稱為血清素含量降低,血清素含量低與食慾增加有關,可能使人始終感到飢餓。
人們在夜間進食,很多時候是為了緩解在一天之中受到的情緒影響,以此來分散注意力,或是試圖讓自己感到愉快。
(7)服用藥物
有些藥物,例如口服類固醇和抗抑鬱藥,可能會讓人一直感到飢餓,這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之一。如果定期服用這些藥物時,飢餓感可能會一直存在。如果發現自己的體重在增加並且食慾無法控制,可以和醫生交流,以討論替代藥物的可能性。
甜品美食。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賈瓊
四個方法打破夜間進食惡性循環
如果你總是一到晚上就忍不住大吃大喝,尤其是睡得越晚,夜間進食就越多,而且形成了習慣和依賴。為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我們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
1. 規律飲食,膳食平衡
養成一日三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遵循: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早餐應吃一些高營養、少而精的食物;午餐的主食多一些,加入雜糧,多些蔬菜;晚餐不要吃得太晚,可適當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夜宵儘量少吃,或僅吃少量清淡、熱量低、高蛋白的健康食物。
2. 22點~23點入睡
英國牛津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入睡時間」在22點~23點之間,睡太早和睡太晚都不利於身體健康。睡前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如玩手機、吃東西、看電視等。可以做一些平靜放鬆的活動,比如腹式呼吸放鬆、想像放鬆、漸進式肌肉放鬆、冥想等。
如果真的想在夜間停止進食,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把睡覺的時間前移。問題是現在很多人都睡得很晚、太晚,不熬夜、按時吃三餐對於當代人類來說,還真不容易做到。
3. 豐富業餘生活,調節壓力
如果你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產生了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可以試著正確認知壓力,靈活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個人愛好,多做喜歡的事,豐富業餘生活,也會讓人心情舒暢。
還可以多回憶過去有成就感的事情、開心的事情,多看開心的娛樂節目,忘掉現在的煩惱。
4. 走去戶外,多曬太陽,適度運動
曬太陽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中樞神經,使人感到舒適。待在戶外也能讓人感到天地開闊,如釋重負。廣闊的大自然、美麗的風景,都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到身心舒暢。
運動時釋放的多巴胺、內啡肽、腎上腺激素都有利於緩解壓力、調節情緒,中等強度運動也有助眠的效果。可以和家人、朋友多做一些徒步、露營、騎行、划船或是玩飛盤、放風箏及各種球類運動,因為多人一起運動的話,還能與別人進行愉快的合作、交流和互動,進一步緩解心理壓力。
奧林匹克公園內滑旱冰的少年。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寧穎
(透視社綜合北京青年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科普中國報道)
編輯:劉淞菱、廖明娟(實習)
校對:李旭穎
審核:龔紫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