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0集《對決》,沒想到真敢拍,事實證明,這部掃黑劇尺度不低

2022-05-14     電影七

原標題:看了10集《對決》,沒想到真敢拍,事實證明,這部掃黑劇尺度不低

在2004年前,掃黑題材的刑偵劇,有過一段蓬勃發展期。

主要表現為有兩個突出特點:

一是,追求故事的真實性,基本上都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很多大尺度犯罪場面毫不忌諱地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

二是,由於正面人物太過光偉光,所以主創都會把筆墨放在反派人物塑造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刑偵劇被要求禁播了一段時間。

說起來或許讓人有些難以理解,其實禁播的背後,反映出了一系列的問題。

拍刑偵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是想讓普通老百姓看到國家對「掃黑反腐」的鐵腕決心,另一方面是想對殘餘黑惡勢力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但是,當時的刑偵劇,通過演員的精湛演技,把罪犯拍成了有血有肉的梟雄,一度讓少數觀眾產生了崇拜的心理。

如果照這樣下去,勢必會帶來不好的影響,被禁也在意料之中。

所以,刑偵劇再次放開後,關於掃黑題材的作品少之又少,能成為經典的更是如鳳毛麟角。

一方面是取材難,另一方面是尺度難把控。

但是,這部姍姍來遲的國產劇,堪稱近年來「最黑」、「最敢拍」、「尺度之最」的掃黑題材。

《對決》一經播出,僅從收視率看,對觀眾的吸引力還不小。

首先,是故事真敢拍,把「真實」放在第一位。

劇集剛開篇,沒有玩套路,而是直奔主題,刻畫出了包括「黑吃黑」、「官黑勾結」、「權錢交易」等敏感內容。

先是在警察局門前,一輛白色麵包車駛過,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扔下了一個被麻袋裝著渾身是血的人。

事後,警方經過調查,受傷的人是個拆遷人員,懷疑是當地的黑勢力所為。

與此同時,副市長親自前往拆遷地,負責調解當地村民一些事宜。

然而,不遠處傳來槍聲,副市長手臂受了槍傷。

然後,警方在調查的過程中,好不容易鎖定了嫌疑人。

結果,又發生了一起槍擊案,現場一死一傷。

最後,又經過對子彈的調查,發現嫌疑人使用的槍,是十年前發生的「六六槍擊案」里兇手使用過的。

案件密集、環環相扣,背後牽扯的人物關係複雜。

所以,《對決》的核心看點,依然是掃黑除惡。

隨著劇情的推進,層層剝開案件的表象,角色之間的對決異常精彩。

文陸陽(王景春 飾演)是粵東省公安廳刑偵總隊支隊長,在劇中他有兩張「臉」。

剛出場,他表面上看起來是個親和力十足,又帶著一絲狡黠的人。

沒人知道他來羅元縣的目的,而且上任第一天,就撤掉了武劍(歐豪 飾演)的職位,給人的感覺像是一個大反派。

亦正亦邪的人設,讓人對他捉摸不透。

而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角色,就是劉建軍(丁勇岱 飾演)。

身為公安局局長,劉建軍對羅元縣多年的黑惡勢力橫行霸道的現狀深惡痛絕,發誓要將這個問題在自己任期內徹底根治。

在劇中,王景春和丁勇岱的演技碰撞,擦出了不少火花。

兩人在劇中的第一場戲,就充滿了火藥味。

文陸陽剛來到羅元,一旁的人問他此行的目的是什麼?

此時的鏡頭對準了局長劉建軍,只見文陸陽意味深長地看著對方。

見文陸陽守口如瓶,劉建軍立刻露出笑臉出面解圍,雙方都難以預判對方的心裡。

短短1分多鐘的鏡頭,兩位老戲骨的眼神、表情以及細微的動作,都鬆弛有度,為後續的劇情埋下伏筆。

除此之外,王景春和歐豪,這對新老之間的對決,一個克制,一個張揚。

兩人在調查的過程中,各懷心思看向不同的地方,體現出了人心難測。

所以,僅從人物的角度,無法簡單分清「黑」與「白」。

正是因為如此,劇中人物以複雜而非臉譜化的表現,無疑是抓住了觀眾的心。

這樣一來,故事將濃重的筆墨用在了對人性灰色地帶的白描中,讓角色性格立體豐滿起來。

特別是刻畫正派角色的負面緯度,以及反派角色的內心掙扎,藉此引出一個又一個發人深省的現實問題。

而在黑白「對決」的主基調下,打贏這場掃黑除惡的攻堅戰,尋得光明的決心展露無遺。

所以,在我看來,整部劇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對黑惡勢力和腐敗,進行了一個強有力地揭示和批判。

那麼,掃黑除惡的真正力量來自哪裡?

其實,依靠的就是對正義永不磨滅的信仰。

總而言之,《對決》從格局到故事,再到演員都是妥妥的實力派。

光明終將會照亮黑暗,正義也必定會戰勝邪惡!

該劇所勾勒出了一個又一個掃黑除惡的「無名英雄」,扛起了正義的大旗。

特別是在這個時期,具有非凡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5d93f6f7bc3b97705669fe2ae81c3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