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以後,我才理解媽媽為什麼總是愛生氣!」

2023-05-25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當媽以後,我才理解媽媽為什麼總是愛生氣!」

「當媽以後,我才理解媽媽為什麼總是愛生氣!」

理解媽媽,當我也成為一個媽媽

@牽念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網友投稿:我忽然理解了我媽為什麼容易煩躁生氣。

網友的媽媽一直在家裡做全職主婦,在網友看來好像只需要負責打掃衛生、做飯、洗衣服這幾件事,明明很清閒,卻總是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女兒、老公發脾氣。

比如說回家不先洗手、脫下來的髒衣服到處亂扔、總是拖到很晚才洗澡、地上積了水也不知道擦。

女兒、老公偶爾會「服從」於她的這些瑣碎規定,但她仍然會跟在他們的屁股後面再仔細收拾一遍,還必定夾雜著重複過千百次的嘮叨。

那時還在上學的網友說:「我們誰也沒什麼錯,但是媽媽就是很容易生氣。」

好像我們記憶里的父親和孩子總是這樣的,大大咧咧不拘小節,嘻嘻哈哈笑成一團,明顯對生活擁有更多的包容與自如,而母親卻總是氣急敗壞的,計較更多,自然更難開心,也更難被討好。

直到如今網友長大成人,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她才發現自己身上有很多媽媽過去的影子,「除了眉眼姿態還有曾經對她的不滿」。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網友到了和記憶里媽媽年紀相仿之時,終於體會到,對於媽媽來說,乾淨的家就是她的勞動成果,因為沒有更多舞台,所以只能通過家庭來展示自己的價值。

但當年的父女兩人,享受著媽媽的勞動成果不說,還對她的付出不以為意,甚至要攻擊她「小題大做」「你至於嗎」「更年期提前」……

所以媽媽的憤怒,不僅僅是因為剛拖乾淨的地又被踩上髒腳印,也是因為自己的付出不被看見、不被珍惜

除此之外,丈夫和孩子在家庭事務中的缺位、吝嗇回應,也會讓媽媽積攢怨氣。

或許也可以這樣說,當一個家庭中的女主人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強勢的、極端的,甚至瘋癲的,這大機率說明她承擔了更多的家庭責任,同時也被迫忍受了更多的不在意、不理解、不尊重……

投稿的網友在這個瞬間,理解了幾十年前的媽媽,但她與當下的自己和解了嗎?

她能接納自己身上與媽媽相似的那些部分嗎?她允許自己在親密關係中表達憤怒、不滿和失望嗎?如何安放這些負面情緒,又該如何讓自己變得快樂起來?

這些問題,也值得我們自己思考。

不滿的母親,也是不安的母親

除了「愛發脾氣的媽媽」,生活中也很常見到「愛挑毛病的媽媽」

在這樣的家庭里,丈夫和孩子未必完全扮演「甩手掌柜」,但TA們往往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別添亂了!在這轉得我眼暈!」

「啥也指望不上你!磨蹭給誰看呢?」

「你這弄的什麼東西!我還得重新做!」

媽媽也會把自己的付出,掛在嘴邊:

「辛辛苦苦養了幾十年,現在連話都不願意跟我說。」

「伺候你一輩子,給我買過什麼好東西?」

明明世俗歌頌母親偉大不求回報,我們卻在母親這些帶著刺的話語裡感受到了埋怨和指責,並被綁架著「聽話」「感恩」。

丈夫和孩子就是這樣被推遠的,關係也是這樣日復一日變得緊張和冰冷的。

但我還是要說,在這些挑剔和埋怨的背後,其實是媽媽的不安在「刷存在感」。

和前文的網友媽媽也並沒有什麼不同,她們都在釋放「希望被看見」「希望被理解」的信號,只是方式不一樣罷了。

可媽媽們為什麼會覺得不安?為什麼對「被家人看見」有如此迫切的執念?為什麼又得通過在家務上挑剔家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因為她們還沉浸在第二性的催眠里,無意識地把自己幸福與否的選擇權交託給了他人。

學著給自己鬆綁

經典韓劇《請回答1988》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狗煥家雖然有三個男人,但真正的頂樑柱還得看豹子女士,不僅包攬了做飯洗衣,還能給兒子們包紮傷口,連屋裡燒煤餅這種事都不在話下。

在她的照顧下家裡井井有條,三個男人也徹底「被慣成」油瓶倒了不扶、電話響了不接的主兒……

而這天,豹子女士需要獨自出門一段時間,臨行前她三番五次地囑咐丈夫和兒子,從廚房到衛生間,連馬桶怎麼沖都教了一遍。

三個男人表面上學得認認真真,結果豹子女士的背影剛消失在胡同口,他們就瞬間「現了原形」:

小兒子開零食包裝時故意灑了一地,爸爸故意脫了襪子再用腳趾頭去按遙控器,更離譜的是心臟不太好的大兒子,直接用奶油醬和白糖拌米飯吃……

可想而知,這家裡得亂成什麼樣,不過爺兒仨也沒逍遙幾天,實在放心不下的豹子女士決定提前歸家,並在歸家前給丈夫和兒子們打了個「預告」電話。

正「癱」在沙發上,衣衫不整的三個人突然彈起來收拾東西,清掃垃圾、桌椅歸位……總算是趕在媽媽進門前把房間收拾利索。

父子三人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並肩摟在一起,很是得意地說:

「(豹子女士)不在,我們也一點都沒有不方便。」

結果豹子女士一句話不說,低頭走回房間裡,飯也不吃了酒也不喝了……

豹子女士怎麼了?

細心的二兒子發現了不對勁,找朋友問過以後,回家舉著哥哥的手就往熱鍋上貼,又故意把煤餅摔碎,連找條短褲也要把柜子翻得亂七八糟再喊媽媽來幫忙……

就在二兒子一迭聲的「媽——」「媽——」里,豹子女士衝出房門,又像往日一樣,陀螺般地在家裡忙活起來。

消防隊員一樣四處滅火的她,嘴上責怪著「怎麼這麼不小心」「不就在這裡嗎」,可眉目卻越來越舒展,語調也越來越輕快。

因為被家人需要,她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之前離家的幾天,證明她不在,父子三人也能過得很好,豹子女士就覺得自己好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否定了自己之於這個家庭的價值。

她明明是這個家庭的妻子、媽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存在本身就值得被愛被肯定,卻偏偏要把自己的價值和家務綁定——聽起來覺得荒唐吧,可現實中又有多少媽媽,正把自己束縛在這種「荒唐的想法」里呢?

「老公成功我就成功!孩子開心我就開心!」

「我得把家裡照顧好,不然別人要罵我的!」

是長久以來的社會文化,把女性塑造成這樣的,居於從屬地位、要和家庭緊密相連,「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的」。

但事實卻是,女性能否幸福,選擇權和決定權都在她自己手裡,而這在於,她是否精神獨立、人格獨立。

心理學者李雪說:

「精神獨立的女人,是不再將幸福與否寄托在關係上的女人,是自我負責的女人。

她追求幸福不再繞彎子:我直接去創造我的幸福,為我的人生負責,有好的親密關係是錦上添花,沒有親密關係也照樣豐盛。」

寫在最後

英國作家黛安娜·阿西爾在《暮色將盡》一書中感慨道:

「上天精心設計為孕育後代而存在的女人,要經過多少代的努力,才能從身體的天命所帶來的精神桎梏中解脫?」

確實很難,要和先天的生理結構作鬥爭,更要和後天的社會規訓作鬥爭。

就祝我們既擁有愛,也擁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