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再過兩周,北京將進入汛期。在房山區,通過升級電力杆塔材質、建設防水牆、增加監測設備等措施,有效提升山區電力設施的抗洪水平。目前,房山區正在推進電網防汛能力三年提升規劃的實施,工程完成後,全區整體供電能力將提升2倍以上。
晉顯芳的民宿重新開業/記者拍攝
「我們4月份重新開張了,現在這個電已經很穩定了。馬上就到旺季了,用電越來越多,遊客也會越來越多。」在十渡鎮九渡村拒馬河邊,民宿主晉顯芳又忙活了起來。她的民宿在去年那場暴雨中衝進了厚厚的淤泥。經過重建,今年「五一」前終於迎來了第一批遊客。
晉顯芳回憶,當時洪水來時,水沒過他們家二樓,有兩米多深,對電力線路造成的毀壞挺嚴重的。供電所第一時間就趕到店裡,檢查線路,包括客房的開關,還有電錶都沖跑了,又給安裝上。重新開業之前他們又來了一次,都再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什麼安全隱患。「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不可能恢復這麼快。」
張坊供電所工作人員檢查民宿線路/記者拍攝
從晉顯芳的民宿出來,沿著淶寶路行駛700米,就能看到一段嶄新的架空線路橫跨拒馬河,這就是恢復重建的10千伏西河段示範段,河邊矗立著3根高15米,直徑約1米的電力鋼管。
國網北京房山供電公司張坊供電所所長姜生介紹,洪水之前線路都是水泥杆,洪水的時候,整個這條線路水泥杆全都躺在河道里的。現在換成了抗洪水的鋼杆。杆塔往地下約14~15米都是打樁,灌的水泥,根基是非常深的,非常安全的。另外,杆塔的護坡是一個菱形的基礎,迎著水流方向,通過這個菱形的處置,對洪水也有一定的分流和減緩的能力。
拒馬河邊改造後的鋼製電力線杆/記者拍攝
提高抗水流衝擊能力的同時,改造後的電力線杆上還安裝了監控探頭和微氣象監測設備,相當於有了「眼睛」和「耳朵」。攝像頭能實時地對配電線路周邊的環境進行監控,微氣象設備能夠採集風速、風向、雨量、河道積水深度等信號,上傳到主站,工作人員能實時掌握這個數據,從而對洪水或者突發情況有線路故障分析和預警預防功能。
電力線杆根基護坡設置成菱形/記者拍攝
電力線杆安裝有攝像頭和微氣象監測設備/記者拍攝
今年6月30日之前,河道範圍內的電力線杆,具備條件的都將進行改造,或者平移到河道外,從而確保主汛期的電力設施安全。房山供電公司三級主任管理師張士濤介紹,根據電網防汛能力三年提升規劃,房山區將通過科技手段全面提升電網可靠性。
房山地區打造了「2+8+N」項電網規劃項目,有兩項220千伏的輸變電工程,8項35千伏的電網升級改造項目,還有N項的10千伏及以下配網改造提升項目。項目完成以後,房山電網的整體供電能力能提升兩倍以上,配網能實現80%的線路改造提升,配網的可視、可測、可調、可控自動化水平也有大幅度提升。
電力工作人員操控無人機進行線路巡檢/記者拍攝
內容來源:北京交通廣播記者王琛琛、朱艷婷
編輯:北城
值班主編:車水
監製: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