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沒有一隻海參,能躲過被鑽屁眼的「命運」

2023-10-14     電影番茄

原標題: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沒有一隻海參,能躲過被鑽屁眼的「命運」

大家可能不知道,海參,是地球上最為古老的物種之一。

海參誕生於前寒武紀,硬扛過了5次生物大滅絕,要論起輩分,它應該是地球上大多數生物的祖宗。

能夠在危機重重的上古存活至今,海參多少是有點東西的,它身體的安全性,就得到了一類物種的認可。

但即便活了6億年,海參也從未經歷過,比現如今還羞恥的事。

因為這種「安全性」,是以海參被鑽屁股眼的「命運」為代價的;而對海參做這種事的物種,名叫隱魚,也叫珍珠魚

它和海參之間,是一種奇怪的共生關係,因為這種共生不同於寄生,不太會對海參的身體造成損害,所以又叫作「偏利共生」。

英國出品的《地球》這部紀錄片,就專門介紹過隱魚和海參,這種稀奇的共生。

1、

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還要從隱魚的自身特性說起。

隱魚是一種生活在大海里,長約30公分左右的細小扁平魚類。

在危機四伏的大海,這種沒有什麼硬實力的小魚魚,碰到其他的物種,基本只有當飼料的份。

所以,對隱魚來說,一個安全的庇護所,相當重要。

隱魚雖然沒有強壯的肌肉和鋒利的牙齒,但大自然給了它流暢的身體側線。

很久以前,一隻隱魚的祖先,憑藉這種先天的特性,感應到了溫暖水流的變化。

這種變化給了它無與倫比的安全感,於是,順著這股熱流,隱魚祖先奮勇而進,找到了一個張開的洞。

這個洞時張時合,溫暖濕潤,關鍵藏在洞裡,還能躲避天敵的攻擊,是十分安全的庇護所。

小隱魚終於找到了安全的庇護所,但它不知道,自己尋尋覓覓找到的洞,其實是一隻海參的肛門。

我們都知道,海參品種多,現存大約900種,我們常吃的可食用海參,其實個頭並不大。

在海底,有不少海參,個頭能達到隱魚的好幾倍。

海參是為數不多的,靠屁股呼吸的物種之一,它體內有種叫「呼吸樹」的器官。

海參呼吸的時候,肛門會一閉一合,將新鮮的海水吸入身體,呼吸樹會汲取海水中的氧氣,餘下的海水,再從肛門排出。

而隱喻生命的乾坤,便在這一閉一合之間流轉。

海參可能並不喜歡肛門被鑽的感覺,但它無法不呼吸,比起被憋死,這顯然不算什麼。

而這就給了隱魚可趁之機,它們一般會在海參的肛門處靜靜等待,待到海參呼吸,肛門開門,它們便一擁而入,立馬鑽到海參的身體里。

找到大房子的隱魚,有時候還會相互炫耀,所以他們會找自己的親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前來參觀。

因為相比於隱魚,海參體型巨大,所以這些親戚,很可能一併在海參體內安家。

據科學家統計,一隻海參的體內,最多能住下15條隱魚。

也就是說,海參的屁股,對隱魚來說,是一個大家族可以共同生活的別墅。

那我們就要問了,身體里待著這麼多條不速之客,海參能受得了嗎?

好不好受,得去問問海參,但隱魚和海參的共生,對海參沒有明顯的好處,也沒有壞處。

而且海參根本無法控制隱魚鑽入自己的體內,乾脆就放棄躺平,任君出入。

當然,隱魚們也很有眼色,當海參腸胃不好想要拉稀的時候,隱魚們會集體外出躲避,然後再回家,所以不太會影響海參的日常生理活動。

不過,人有好有壞,魚也是。

有的隱魚比較壞,他們不僅生活在海參的身體里,在沒有食物來源的時候,還會吃掉海參的內臟、生殖腺等,是妥妥的白眼狼。

有的隱魚比較好,他們白天會外出覓食,晚上再鑽進體內睡覺,從不吃窩邊草,也不打擾海參的小日子,還算有良心。

不過相對而言,海參對這些,都不是太在乎,畢竟它遇到危險,連自己都能「捨棄」。

我們都知道,海參在碰到生命危險的時候,會從肛門排出內臟,吸引敵人的注意力然後逃跑。

海參擁有超強的自愈能力,幾個星期以後,它又可以恢復如初。

而這些排出的內臟,有時候也會成為隱魚們的加餐。

所以海參對隱魚這種生物,基本也是無所畏懼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海參,就安安靜靜等待隱魚的鑽進鑽出,有的海參會在肛門長出牙齒,在隱魚進入的時候,將它們咬死。

其實對於隱魚來說,鑽入海參的肛門是生物天性,它們的體型和特性,決定了它們需要以這種方式抵禦攻擊。

隱魚不僅這樣對海參,身體內有腔體的動物,都會成為隱魚的目標。

但畢竟無論是蝦蟹還是其他魚類,都沒有海參的肛門這麼有安全性且方便出入。

而且海參個頭大,移動慢,天敵不多,隱匿在海底中又不容易被發現,所以才成了隱魚的天然庇護所。

要不怎麼會說,沒有一隻海參,能躲過被鑽屁股眼的「命運」呢。

2、

而提起「屁股」這個事兒,除了海參,紅海龜也有發言權。

紅海龜的遭遇,與海參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對屁股和肛門的保護上,它倆完全可以成立一個同盟陣線。

海龜屁股的危機,並不是隱魚的鍋,而是一種小螃蟹,名叫哥倫布蟹。

聽名字,這種螃蟹似乎十分威武,實際上,它也是一種遠洋蟹,有橫跨大洋的能力。

但跟它這種能力相悖的是,哥倫布蟹不僅身型小容易被捕食,而且游泳能力很弱,一般在海底堅持不到45分鐘,就會因為體力耗盡被淹死。

那麼,它們到底是怎樣實現「遠洋」的呢?答案就在紅海龜的屁股上。

剛開始,科學家們覺得,在哥倫布蟹藏在紅海龜的屁股里,是因為愛吃海龜的粑粑。

但後來,他們發現自己錯了。

哥倫布蟹用戰五渣的身軀,頂起「遠洋蟹」的名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搭便車」的能力。

而紅海龜,就是它們天然的免費交通工具。

因為有龜殼的庇護,所以紅海龜屁股的區域,也就是尾巴到尾殼之間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充滿褶皺的舒適空間。

而這個空間,便是哥倫布蟹天然的棲息場所。

因為哥倫布蟹體型很小,而這個空腔,剛剛好夠兩隻哥倫布蟹一起生活。

這讓紅海龜的屁股,成了很多哥倫布蟹小兩口繁衍棲息的「婚房」。而鑽入紅海龜屁股的兩隻螃蟹,則需要團結一致趕跑外來者。

因為哥倫布蟹的繁殖能力很強,但紅海龜的數量,遠遠無法滿足他們寄生的需求。

所以,兩隻蟹需要為了這套房子共同奮鬥,一起出力守護。

不然,當其他哥倫布蟹侵入的時候,不僅會讓生存空間變得逼仄,更有可能將它們趕出房間,成為流浪者。

從這個層面來看,能讓一對夫妻恩愛有加的,還得是一致對外的敵人。

不過,跟海參和隱魚類似。

哥倫布蟹和紅海龜的這種寄生關係,其實也是一種「偏利共生」。

因為哥倫布蟹不像藤壺,會破壞海龜龜殼,增加海龜身體的重量。

它們生活在紅海龜的屁股里,對海龜本身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海龜也不會因此感到不適。

有時候,它們甚至可以吃掉海龜粘在身上的糞便,甚至幫助海龜清理屁股褶皺里的微小生物和細菌。

總得來說,隱魚和哥倫布蟹對宿主沒有什麼傷害,還算是有良心的共生物種。

可自然界,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像他們這樣。

3、

有一種寄生物,它們對「嘴」情有獨鍾,可與此同時,它們卻可以吃掉甚至變成宿主的一個器官,然後一輩子與宿主生活在一起。

這個寄生物,就是縮頭魚虱,又被稱為魚舌蟲。

印象中,大家對帶「虱」的生物,都沒什麼好感。

縮頭魚虱也是如此,表面上,它們會進入魚的嘴巴,給沒有舌頭的魚充當「舌頭」。

但實際上,這不是什麼好人好事的無私奉獻,魚兒失去舌頭的罪魁禍首,就是它們。

因為大多數被寄生魚兒的舌頭,都是它們一口一口吃掉的。

縮頭魚虱其實並不是虱子,往祖上說,它跟蝦和蟹的親緣關係更近,都屬於甲殼綱動物,擁有尖利的外殼和銳利的爪子。

縮頭魚虱寄生在魚嘴裡,並不是因為它害怕危險或躲避天敵攻擊,而是生來就心狠手辣。

縮頭魚虱一般體長3到4公分,它們會憑藉自己的體型優勢,通過正在進行呼吸的魚鰓,進入到魚的嘴巴。

而進入魚嘴後,魚類肥大的舌頭,對它來說就是第一頓天然的美餐。

它們會用前爪勾住舌頭,用後腿將自己完全固定在舌面上,魚舌也就這樣被牢牢控制。

眼前的魚舌讓它們垂涎欲滴,此刻的縮頭魚虱,會用牙齒刺穿舌頭上的血管,形成開放性創口,然後吸食魚舌里的血液和皮肉。

它們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因為太過飢餓尋找食物,更是想讓魚舌儘快失血萎縮,然後脫落。

魚舌脫落後,縮頭魚虱便會真正取代魚舌,成為這條未來宿主的「舌頭」。

至此,縮頭魚虱算是拿到了一輩子的「鐵飯碗」,基本保證了溫飽。

因為魚嘴是魚類進食的必經之路,它們可以光明正大地搶奪魚類尋找到的 食物,並大快朵頤,有時候連殘渣都不放過。

而當魚兒找不到食物的時候,縮頭魚虱就會吸食它們的體液、粘液甚至血液,以維持生命所需。

當然,縮頭魚虱也很聰明,它們不會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畢竟宿主如果死亡,它們又要流落街頭,甚至遭遇生命危險。

所以每一隻縮頭魚虱,都是魚類身上的一隻「吸血蟲」,被寄生的魚兒,註定要跟自己的這條假舌頭相伴一生。

不過,跟隱魚、哥倫布蟹一樣,縮頭魚虱也會在寄生的地方做羞羞的事。

唯一不同的是,前兩者是在屁股上,而縮頭魚虱是在魚嘴裡。

當交配的季節來臨,遠道而來的雄性魚虱,會悄悄靠近被寄生的魚,然後通過魚鰓溜進鰓室,在魚嘴裡,完成最終的「在一起」。

縮頭魚虱是雌雄同體,剛附身魚頭的魚虱幼蟲會變成雄性,成熟後變成雌性,然後在魚嘴裡完成交配。

產下的幼蟲又開始繼續寄生,一直以這樣的方式,保持著種族的延續。

其實和隱魚、哥倫布蟹一樣,縮頭魚虱一般不會害死宿主魚。

失去舌頭的魚兒,也沒有辦法,對這條跟自己搶奪食物的假舌頭,他也照用不誤。

只不過,縮頭魚虱共生的方式,比起前兩者顯然太過殘忍。

對於我們來說,還是有些接受不了。

縮頭魚虱並不是什麼魚都會寄生的,它們會選擇那些好下手,又體型較小的魚類。

比如鯛魚,以及跟它種類相近的七八種魚類,是縮頭魚虱的最愛。

如果放大縮頭魚虱的寄生場景,它寄生的畫風,與海參那種爆肛的羞羞畫風,完全不是同一種風格。

看起來,有點像《異性》之類的科幻恐怖片。

不過,大自然就是這樣,因為物種太多,每一種生物,都要拼盡全力,為了活下去不擇手段。

無論是隱魚、哥倫布蟹還是縮頭魚虱,它們的行為都是因為生存本能所致。

就跟我們吃飯喝水一樣稀鬆平常,因為真實的自然界,就是如此。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洋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365eaef80498435db67e67df4dec7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