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季節》這個劇名有點像《堅硬的稀粥》,是自相矛盾的說法。
漫長的季節指的是秋季,而秋季是東北最短暫的季節。
短暫的秋季變成《漫長的季節》,劇名違背日常經驗,辛爽在給自己出難題。
和尋常犯罪劇不同,《漫長的季節》沒有採用大量灰暗畫面,它喜歡拍陽光燦爛的東北。
如果只是追求把東北拍得好看,《漫長的季節》的故事再生猛,也會成為一部沒啥意思的糖水片。
每一幀都能做壁紙,這不是對影視創作者的誇讚,好的畫面是講故事,而不是看上去很美。辛爽用《漫長的季節》證明了,他是當下國內最具才華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經得起重刷。
重刷《漫長的季節》,我發現王陽和沈墨很難在一起,前者代表陽光,後者象徵黑夜,他們是無法兼容的兩種狀態。
《漫長的季節》用畫面暗示,王陽和沈墨的認識過程,也是陽光逐漸離開王陽,黑暗最終將他吞噬的過程。
第11集,小涼河畔,王響看到了王陽的屍體,這是1998年,一個陽光燦爛的秋日,王陽的臉淹沒在陰影中。
在一年前,王陽初次見到沈墨的那一天,也有這麼燦爛的陽光。
王陽和沈墨形成鮮明對比。
逆光的沈墨,主動和王陽搭訕。王陽沐浴在溫暖雪白的陽光中,他相信,眼前這位女子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生命。
這是1997年,沈墨20歲,王陽18歲。
他不知道,這位笑靨如花的姑娘,帶著沉重的生命和難言的暗黑,將一點點吞噬他身上的光。
王陽決定去維多利亞上班,他臉上的光變成了燈光。
太陽點亮了白天,燈光點亮了黑夜。白天是王陽的主場,黑夜是沈墨的主場。
有個經得起驗證並且容易被忽視的事實,王陽和沈墨在一起後,他逐漸和光絕緣。
證據一,第三集,王陽給沈墨送傘,他沒有站在陽光中。
後來沈墨還傘,大晴天,兩人依舊沒有出現在陽光中。
證據二,第五集,王陽請沈墨吃鍋包肉。
燈光主要打在沈墨臉上,王陽則在陰影中。我在前文就提到,黑夜是沈墨的主場,言外之意,這是王陽的客場。
這段戲似乎在暗示,沈墨像個黑洞一樣,吸走了王陽的光。
證據三,同樣是第五集,王陽和沈墨去樺鋼約會,依舊是陽光燦爛的一天。
王陽和沈墨的服飾和背包,是兩人心照不宣的情侶款。然而,他們逆光而行,也為這次約會埋下不祥的伏筆。
證據四,第六集,王陽第一次主動向沈墨告白,沈墨拒絕了。
燈光依舊打在沈墨臉上,王陽的臉上無光。
證據五,儘管沈墨拒絕了王陽,但王陽依舊為沈墨鞍前馬後。
第十集,王陽協助沈墨幹掉了侵犯她的港商。在處理掉港商的屍體後,王陽基本告別陽光,開始墮入黑暗。
大家可以品品這段情節的光影處理。
失魂落魄的王陽,撤掉窗戶上的海報,陽光射入房中。然而,王陽已經明白,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從容走在陽光下的年輕小伙了。
最精彩的一幕來了,沈墨主動擁抱王陽。陽光以前所未有的明亮,照耀著沈墨。而王陽的臉淹沒在陰影中。
這種明亮與黑暗的對比,正是沈墨和王陽不同心境的寫照,港商和殷紅的死,意味著噩夢不再,她相信自己有個光明的明天。王陽卻對兩人的死耿耿於懷,內心充滿焦慮。他好像陷入了無盡的噩夢。
兩人的對話,也證明了他們的心境。
沈墨:回去吧,好好睡一覺,就當是做了一場夢。
王陽:要真是一場夢,那該多好啊,醒了什麼都沒變。
證據六,第十二集,小涼河上,沈墨和王陽的告別。
和第六集告白戲的站位一樣,但是,燈光的明亮程度變了,暗示兩人的心境已經完全不同了。
這兩次告別也沿用了《鐵達尼號》的迷影梗。
上一次,王陽主動跳河,沈墨不顧一切去救他,兩人相安無事。這一次,沈墨主動跳河,王陽去救她,結果他死了。
《鐵達尼號》中,傑克為了讓羅斯活下來,就死在了水裡面。
從這一天起,王陽再也沒有見到第二天的太陽。
總結一下,在劇中,陽光代表著生命和希望。王陽和沈墨交往後,他和陽光的距離越來越遠,這也在暗示他的死亡。
說沈墨是害死王陽的罪魁禍首,未免簡單粗暴。
較為客觀地表達是,當生命的尊嚴被踐踏後,沈墨和王陽為了避免再次被傷害,他們選擇了以暴制暴,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港商,殷紅和那個不能讓人免除恐懼的險惡時代。
《漫長的季節》開頭和結尾,都有滾滾車輪的存在。它的寓意或許是,時代的車輪下,總有一些無辜的生命被碾碎。
那些跟不上時代,被時代拋棄的人,真的就該死嗎?這是《漫長的季節》最隱晦的提問。
在第一集開頭。時空從90年代的玉米地,轉到2016年的樺林市,王響從火車司機變成了開計程車的王師傅。
王響的計程車從高架橋下晃晃悠悠經過,上面是復興號綠皮動車,計程車和動車都有大面積的亮綠,寓意動車是更高階的車。
王響是整部劇最有道德光環的人,然而,他卻經歷喪子喪偶的悲慘命運。王陽也死於他的善良。
最初我看《漫長的季節》,以為導演拍了陽光燦爛的東北,寓意故事中的殘酷只是日常,而非罕見事,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現在重看,我覺得陽光的存在,也能讓人看到更多陰影,世間有陰就有陽。
寫到這裡,我似乎才明白王陽名字的含義,它指的是消亡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