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評論: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發展戰略大有可為

2023-12-20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評論: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發展戰略大有可為

將北京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提出、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一步。多年來北京市以「三城一區」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台,始終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為「五子」之首。截至目前,北京已圓滿完成《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階段性目標,並在構建創新體系、探索創新管理機制、布局產業政策體系、改革人才制度、培育國際生態等五個方面探索形成獨有的「北京經驗」。

2023年5月發布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牽頭、40餘位院士共同參與完成的《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評估報告》表明,現階段北京原始創新和科技源頭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多項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與此同時,也需要看到,在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我們還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要素集聚優勢明顯,但創新要素之間缺乏聯動;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突出,科技人力資源和知識創造方面存在短板;北京各區域發展不均衡;京津冀區域發展差異較大,輻射帶動作用有待發揮等方面。依據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的重大進展及面臨挑戰,結合2023年5月、7月最新發布的《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工作方案》、《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等相關文件,進一步推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相關路徑如下。

位於中科智匯工場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廳(9月22日攝)。新華社照片,北京

(一)聚焦重點領域科技攻關,打造原創科技創新策源地

現階段,北京已經在量子信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眾多領域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成果,已形成前沿科技創新優勢。接下來,作為我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需要進一步聚焦關係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點創新領域,集中力量攻關,解決我國面臨的「卡脖子」難題,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贏得科技自立自強的主動權,從而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原始創新策源地。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整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優勢科研力量,向關鍵核心領域集中;加大對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提前部署AI、區塊鏈、生物醫藥等前沿科學研究;探索數位技術賦能基礎科研與產業發展的新範式。其次,加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台建設;支持超大規模AI訓練平台等公共底層技術平台和中試平台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主要科研力量,形成跨單位、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網絡。再次,聚焦空間、地球科學等重點領域,建設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器等大科學裝置,加強大科學設備自主研發和人才培養能力。最後,在重點領域支持科研機構聯合企業創辦新型科研機構和創新聯合體,針對產業發展中的核心技術難題聯合攻關,探索建立由市場和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新範式。

(二)加強創新鏈引領產業鏈,構築創新引領高精尖產業集群

由於北京空間限制,加上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需要,傳統製造業在北京很難有發展空間。由此,北京需要聚焦科技創新優勢,一方面加強創新鏈對產業鏈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一方面發揮新型產業鏈對創新鏈的支撐作用,推進創新鏈、產業鏈雙向融合,同時要運用好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等相關契機,構築世界級創新驅動產業集群。重點需從以下幾方面推進。

首先,以「三城一區」和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為主抓手,抓住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和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的機遇,統籌京津冀區域布局,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世界級產業集群「雙輪驅動」的戰略。其次,重點推動「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旗艦型企業的培育和發展,加強標杆孵化器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更為專業的保障性服務。再次,依據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創新型企業,構建科技企業全周期支持與服務體系,圍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制定政策,形成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最後,發揮京津冀協同創新優勢,協同三地優勢資源,通過技術創新開展產業鏈強聯補鏈工程,圍繞新能源、低碳技術等前沿領域,布局三地未來產業發展,打造京津冀區域創新引領高精尖產業集群。

觀眾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了解1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新華社,北京,2023年5月27日

(三)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建成全球創新要素匯聚地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教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北京在創新要素聚集方面已經形成了獨特優勢。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全球科技創新要素也在加速流動和演變。北京要把握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多主體協同的創新趨勢,針對創新要素互動不足的問題,通過對創新要素的深度整合,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的雙提速,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產業快速成長,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培育新發展動能。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構建開放式公共服務網絡,加強各領域創新服務及創新成果互聯互通。加強創新資源融通,鼓勵創新創業主體跨界合作,構建協同聯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格局,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和產業體系。其次,完善創新創業服務機制,構建一流創新創業生態。以中關村示範區為引領,完善雙創孵化服務平台建設,構建雙創孵化服務體系,優化雙創服務流程。再次,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北京聚集了大量國內外企業的總部和分支機構,可通過政策引導、優化辦事流程等方式,進一步吸引國際科技組織、行業聯盟、外資研發機構和國際科技服務機構等持續聚集。最後,用好中關村論壇、大型國際賽事等渠道,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國家級平台,促進國際科技創新要素的雙向流動。

(四)完善區域創新發展機制,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京津冀區域發展不均衡是北京國際創新中心建設中科技創新向外輻射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時強調,要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這就要求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過程中,要進一步發揮北京的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推進北京與河北雄安新區、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創新進程。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推進。

首先,發揮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研發優勢,結合京津冀豐富的應用場景和資源稟賦,通過重大項目等方式圍繞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一方面增加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另一方面切實有效做好科技成果市場化。其次,圍繞數位技術、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領域,形成多樣化的產業結構和規模效應,有效提升京津冀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韌性,在此基礎上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再次,繼續推進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在原始創新、創業孵化等方面探索建立符合技術創新內在規律的新型協作機制,形成支撐區域創新發展的協同創新網絡,實現京津冀三地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鍊的三鏈融合。最後,加強城市間各層面各領域的合作與互動,提升區域整體公共服務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強京津冀地區的國際交流合作,以北京國際創新中心建設為契機,力爭將京津冀地區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群。

作者:董麗麗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1129bfb85cc7ef7431c8d07a5a592ef.html